当前每每提到课程,必然会伴随着“生活化”,幼儿园的课程要回归生活似乎也成为了园所课程建设的重点。同时,随着家长对于教育的愈发重视,即便在学前阶段,也希望幼儿园能够开设一些有意义的课程,让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幼儿园课程究竟要如何开展,才能贴近生活,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呢?
以数学活动为例,许多园所在很早之前便意识到该活动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特色课程重点研发,但部分园所过于强调数学具体知识,而对于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等方面的掌握还较为薄弱。其实数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不一定只有集教活动,在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中都隐藏着数学经验,例如“我看到这个玩具筐里有两个红色的积木和三个绿色的积木”“我比你高”这些数与数数、比较与测量等等都是属于数学范畴的内容,那么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结合,推进课程,开展生活化数学教育呢?今天我们将以《遇见杨梅》班本课程为例,详细为大家解答。
(*注:文章内容选编自余姚市乐蓓尔幼儿园 陈婷婷《开展中班幼儿生活化数学活动的策略探究》)
幼儿园的杨梅终于红了,中班孩子们兴奋地呼叫着同伴一起摘杨梅。可是当孩子们跑到杨梅树下后却发现树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孩子们开始讨论“树太高了,我们够不着怎么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后,孩子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请老师抱着将他举上去,然后请其他小朋友看看他离杨梅有多少距离,到底要拿多少垫子才能够得到;有的孩子直接拿来梯子,尝试使用不同高度的梯子进行采摘;有的孩子提议用竹竿量一量,看看离杨梅的距离有多远,然后我们拿着和竹竿一样高度的垫子,一张一张往上叠。孩子们各自分工确定杨梅树的高度,最终成功摘下了杨梅。
在《指南》科学领域数学认知目标2中提到感知和理解数、数量及数量关系,其中量的比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学知识,量的比较即根据具体特征或属性,探寻两种事物或几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杨梅树太高,于是开始商量如何摘取杨梅,此时的孩子对于物体的高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而为了摘到杨梅,他们采取了测量的方式,以梯子、竹竿、垫子等物品为单位,去测量树的高度,最终达到采摘的目的。此时的孩子灵活地运用他们的数学经验,尝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孩子们从目测高度、利用中介丈量高度、最后不断调整物品高度去解决摘杨梅问题,他们不断积累关于数量的新经验,而数学思维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发展。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想要更好的帮助他们积累经验,老师可以首先鼓励孩子用自然物进行测量,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测量工具,例如各类尺子、计时器、天平、绳子、沙漏、购物袋等,同时在日常可以引导孩子对同一物品进行多属性的描述,例如“我的积木更长,你的积木更厚”等。
孩子们经过合作和努力,终于摘了杨梅,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将杨梅拿回班级,在清洗结束后,有孩子发现摘下来的杨梅长得不一样,有的是青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很大,有的很小,还有的孩子忍不住悄悄尝了一个,结果被酸地眯起了眼睛……见状孩子们纷纷讨论起自己的发现,经过商量后他们决定按照杨梅的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此时有孩子提到:“这个好像我们玩的积木哦,有红色有绿色,有黑色。”“还可以把他们排起来呢,一个红色一个黑色一个红色一个黑色,好好玩。”另一个孩子附和道。由此也衍生出了关于模式的探索活动。
在《指南》科学领域中提到要求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观察,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发现和体会到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体比较整齐、美观,且分类、模式等逻辑推理能力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在活动中,孩子们无意间发现了杨梅有不同的特征,并自发根据其特征进行了分类,其逻辑思维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在分类完成后,孩子们发现了杨梅的颜色与日常游戏的积木相近,进而将在游戏中获得的模式经验进行迁移,将杨梅进行模式排列,此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模式。
老师通过孩子们真实的活动,帮助孩子将学的内容进行迁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而对于该阶段的孩子,我们同样可以提供多种材料支持其进行更多方面的分类和创造复杂的模式,例如,至少三种以上的颜色或大小不同的杯子、餐具、纽扣、手帕、瓶盖、积木等。且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更多形式的模式,如声音模式、运动模式等。
处理好杨梅之后,孩子们都想要尝一尝。“我想要黑黑的,大大的。”“我也要,我也要。”突然站在一旁的哈哈说道:“这么多人够分吗?”哈哈的一句话顿时让孩子们陷入了安静。就在孩子们不知如何是好时,教师引导孩子发现平时小组长分餐盘的方法——数数。正是一句简单的数一数,激发了孩子们的数数的意愿,有的孩子排好顺序一个一个数、有的孩子两个两个数,有的还探究出了封闭数数,找准开头和结尾,为了避免不重复数,知道在开头的地方可以放一个参照物……对于怎么数数孩子们各有自己的“法宝”,集大家的智慧,孩子们竟然探究出多种数数的方法。
在《指南》中提到的感知和理解数、数量及数量关系,这是孩子早期学习数学的第一步,孩子的“数与数数”能力标志着其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当孩子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概念,就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吸收,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将日常生活中“数餐盘”“数人数”的经验迁移,能够一一对应的按物点数,能够以2为单位进行按群计数,并说出杨梅的总数,此时这些数字在孩子面前就不再是抽象而枯燥的概念和符号了。
对于该阶段的孩子,老师可以提供更多印有数字或数学符号的材料,要确保数字够大,并放在孩子可以平视的高度,例如木质或纸质的数字卡片、印有数字的玩偶或计算器、时钟、键盘、收银机等,同时提供带有对应关系的材料,例如杯子和杯垫、螺母和螺栓等。
我们班的叮当家里正好种植了很多杨梅树,叮当在课后跟我们分享外婆家的杨梅每天都能卖出去很多呢!而且外婆赚了好多好多钱,还给他买了个奥特曼。也正是叮当的这个“杨梅能卖出去很多呢!”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我们的杨梅也可以卖,卖多少钱合适呢?怎么让别人知道我们的价格呢?基于孩子们的提议,我带领孩子开展了“售卖杨梅”的活动。孩子们纷纷着手进行价格设置,有的孩子直接用数字表示;也有孩子是图数一体;还有孩子用了算术表示“盆子2块+杨梅3块”。
在《指南》中提到了关于加减运算的目标,但更多是侧重于对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理解。在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学习、探究,通过杨梅“销售”感受价格,在教师的引领助推下,孩子们表征绘画进行不同的价格标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物加减运算,他们能够通过活动简单的理解10以内符号的意义及数量关系,这相较于仅仅只是背诵加减公式而言对其数学能力的培养更有价值。
在本次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时刻关注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联系,在帮助孩子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不仅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数学兴趣,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经验。孩子们在尝试摘杨梅时获得了测量经验;在对杨梅进行分类、排序中有了初步的集合概念;在品尝杨梅的过程中尝试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在销售杨梅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价格的秘密。从孩子生活中来的课程,真正做到了让孩子在玩中学。
很多时候,孩子的学习并非只有一种形式,一日生活中的各类环节都会隐藏学习契机,可能是和同伴的一次互动,可能是一次将材料全新组合……经验会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或许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当我们能够贴近孩子的生活,把握孩子孩子的兴趣时,许多活动都会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封面 | 无锡市新吴区鸿山紫兰幼儿园
改编 | 李芸芸
审核 | 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