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深入专业的教师思考?只需把握从获奖案例中扒出的三个关键要素!老师们先收藏!

教育   2024-10-29 12:04   四川  

在一篇完整的案例中,教师思考不可或缺,它既能展示游戏、活动中孩子的发展,也是教师专业的一种体现。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对撰写的角度、内容感到茫然,只能借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或一些“名人名言”。显然,这样的教师思考和案例本身并不完全适配,贴合度不高,所以读起来会有“假大空”“浮于表面”的感觉。


深入、专业的教师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写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获奖案例咻!石子溜滑梯》的教师思考,和大家分享具体的撰写方法,不论是建构游戏案、沙水游戏案例,还是种植案例都适用!


“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去写教师思考,是很多老师都会用到的一种方式,如“这些表明孩子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之间有合作、有交往”等,但在一些案例中就会给人一种“套话”的感觉。


但《咻!石子溜滑梯》“出谋划策”蓝色字部分也是从这个角度写的:“这些都表明,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调动和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我非常期待孩子们在之后的石子滑梯游戏中有更好的表现,相信他们一定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为什么它就可以?



因为在游戏当中孩子们就是这么做的!


大家可以注意红线标注部分:“对此彤彤创造性地提出‘给石子搭建一个滑梯’的解决办法”“几个小朋友的想法各不相同,这时梓涵提出用投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都是孩子具体的行为表现。


图片 | 临淄区实验幼儿园凤凰原著园


因此,从“儿童解决问题能力”角度去撰写教师思考没有问题,但老师们需要同时把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行为表现和能力说明对应起来,补充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行为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孩子的确有这样的能力,是合理的。


在本段教师思考中,老师运用到了以下技巧:

✔ 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角度

✔ 体现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行为表现和能力说明对应



教师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在《咻!石子溜滑梯》“滑石获知”部分,我们看到红色划线部分的第一段:“孩子们通过观察和直接感知所获得的经验。为了确认孩子们是否意识到石子滑行差异背后的真实原因,帮助孩子们梳理和总结经验,我特地将两种石子带回了班级,通过回顾分享促进孩子们深度学习”。老师做了什么支持呢?将石子带回去,还进行了回顾分享。



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孩子们有这样的需要,他们在感受时关注到了两颗石子的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案例中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支持。


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一种写法:为了帮助孩子推进游戏,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推进和支持,为什么要做这些支持?因为孩子的需要。即撰写时,把背景原因交代清楚,让支持和反思更为恰当。


红色划线部分的第二段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儿童深度探索的机会,但幼儿园内的石子种类相对有限,所以我便让孩子们回家之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调查。我想,在幼儿园之外,孩子们一定能找到更多不同的石子进行探究,从而收获更多的经验。”幼儿园内石子资源相对有限,案例中老师便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调查,因为还没有结果,因此作者除了对支持的背景原因进行交代,还写了有这样的支持之后,自己期待和猜想的效果。


在本段教师思考中,老师运用到了以下技巧:

✔ 为了帮助儿童游戏推进,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推进和支持

✔ 教师为什么要做这些支持,支持后有哪些效果和猜想期待



在教师思考中,我们可以写自己是怎么支持、介入的,并对当下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思考,也可以呈现支持、介入后的客观描述。


借助《咻!石子溜滑梯》“你搭我建”的红线标注部分来理解:“梓涵发现了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尝试让其他小朋友明白,这时我介入了,我想通过我的话引导更多的小朋友去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但是我也在想:这一结果与我的介入、提问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我当时没有介入提问”“现在这一切都无从得知了,我想在孩子们之后的游戏中,对于何时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我应该更加谨慎一些”。



当下孩子们还在尝试和探索,如果没有老师介入,有可能孩子们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因此作者在后续教师思考中写下:我如果当时没有介入又会发生什么?我当时介入了结果是什么?这是老师对于介入和支持后的一个客观描述,同时也有对于“如果没有介入”情况的猜想,以及后续行为的思考。


在本段教师思考中,老师运用到了以下技巧:

✔ 游戏当下教师的介入和支持的角度

✔ 对介入和支持后的客观描述以及如果没有介入的情况猜想和后续行为的思考


图片 | 绵阳市公园路幼儿园


介入后反思还有另外一种写法,我们看看《咻!石子溜滑梯》“独霸天下”的红色划线部分:“两人为此争执不下,我知道这个时候需要介入了”。老师们可以发现同样是写介入后反思,但作者两次的写法明显不同,之前是“我如果不介入又会发生什么呢”,这次是“我知道这个时候需要介入了”。为什么会有区别?



因为介入的优先级不同。本段教师思考中老师之所以毫不犹豫地介入,原因是孩子们已经发生了冲突。但在上一段“你搭我建”中,孩子仍然在努力想办法解释,让其他小朋友明白,他本来就在尝试,并没有向成人求助,这不是一个必须去介入的时机,两者有本质区别。因此老师们注意,在写介入后的反思时要分时机,适时转变写法,证明老师的支持和介入时机是适宜的。


但适宜的介入时机怎样去把握呢?过早,可能会打扰到孩子们的游戏,让他们错过一些解决问题的好时机;过晚,也许孩子之间的冲突升级,易发生安全事故,或是孩子的游戏难以进行最终选择放弃。这需要老师们花费大量时间从实践中去总结,我们也整理出了一份“介入时机”清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优先级:

① 出现激烈情绪,发生激烈冲突

常见信号:大声尖叫 破坏玩具 肢体冲突……


② 孩子主动发出邀请,或寻求帮助

常见信号:邀请加入游戏在游戏中寻求帮


第二优先级:

① 长时间以相同方式操作材料

常见信号:独自游戏 重复机械动作 连续重复同一游戏


② 无所事事(小班、中班较常见)

常见信号:没有动作、语言和情绪,发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③ 遇到困难

常见信号:多次尝试未成功 放弃游戏 破坏玩具


第三优先级(不建议介入):

① 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材料并且无问题产生


② 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冲突


③ 孩子流畅地进行游戏


图片 | 杭州市西湖区留下幼儿园


来到红色划线部分第二段,它的写法和之前提到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具体行为表现”是一样的,孩子们用雪糕棒测量的这个行为,以及自行讨论出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比赛规则,这就是具体的行为表现,因此老师才会在案例中写“我想这就是游戏的价值,它能够让孩子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经验,实现学习和发展”。


在本段教师思考中,老师运用到了以下技巧:

✔ 说明支持和介入的时机是合适的

✔ 儿童学习能力和具体行为表现的链接说明









在一个案例中,教师思考部分看似篇幅不多,但想要写得深入又具体却并不容易,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撰写方法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启发,怀揣着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常常思考、不断练习,一定能写出高质量的教师思考。


本文内容来源于读懂儿童畅听课程《深入专业的教师反思怎么写——<咻!石子溜滑梯>》。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老师们可以登陆“读懂儿童”APP搜索【分析反思】收听学习。



读懂儿童系列丛书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特别说明:本文所有图片未经读懂儿童授权严禁盗用,违者必究。)


创作 | 小白

编辑 | 小白

审核 | 李芸芸

读懂儿童
幼教有问题,就来读懂儿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