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EDITOR'S NOTE
建构技能是分析和支持儿童建构游戏的维度之一,很多老师甚至将建构技能高,作品复杂与建构游戏水平高完全等同起来。蓝田县第三(恒大)幼儿园的大班孩子们用实际游戏行为告诉我们:只用了简单建构技能的作品中也有丰富的深度学习,建构技能只是儿童在建构游戏的丰富学习与发展中很小的一部分,无法完全代表儿童的建构游戏水平。
(*注:案例选编自西安市蓝田县第三(恒大)幼儿园大班 夏晶晶 李敏 杨丹丹《嗨,水池》)
缘起/
自然角里的小小鱼缸里养了十几条小鱼,孩子们发现随着小鱼们越长越大,鱼缸的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到时就不能满足小鱼们的生长需求了。于是,孩子们便萌发了在户外沙水池旁边给小鱼们修一个大水池的想法,就这样,给小鱼搭水池的一系列丰富而有趣的探究便就此展开了……
01
用塑料砖块积木搭建水池
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后,我组织他们来到户外的水池边进行自由讨论,对于搭怎样的水池,孩子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想法,一组想搭长方形,一组想搭正方形。正方形组看到沙池外围就是正方形的,看上去很大(能满足搭大水池的想法),同时他们还认为长方形水池要比正方形水池更费砖;长方形组的梓轩则提出正方形“可能搭不出来”,而且长方形水池并不费砖。最后在他的强烈倡议下更多的孩子赞同搭长方形水池,在他提出可以先画设计图再搭时,孩子们纷纷行动了起来。
梓轩第一个画好了长方形水池的平面设计图(他还在设计图上标记了5米、3米、1米等数字符号),当我问他“为什么要搭一个长方形”时,他回答:“长方形可以放很多鱼,可以装很多水。”
之后,孩子们便带着设计图来到了水池边进行搭建,梓轩先将想搭长方形的小朋友召集在一起,并进行了简单分工,安排有的孩子去搬塑料砖块积木,有的搭建。他们用7个砖块积木依次连接搭好了长边,用4个砖块积木依次连接搭好了宽边,四边围合后有小朋友发现长方形“太小了”,于是将宽边“再加长一点点”——多加了一块积木。在基础框架搭好后,孩子们有的负责依次垒高长边,有的负责垒高宽边,还有的孩子负责铺设水池底部。
当大家疑惑到底需要搭多高时,杨雨泽提议:“我们跟旁边这个水池搭得一样高就差不多了。”于是大家迅速行动,不一会就搭好了一个长7块砖,宽5块砖,高6块砖的长方体水池。
教师思考
案例缘起于孩子们对“鱼儿越大,鱼缸空间就越小”的推测预判,背后不仅体现了大班孩子“能预测到存在的潜在问题,并能想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三维空间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对递减规律的经验及水平(模式发展阶段7:儿童能对模式中发生的系统关系做出解释),这些行为表现与思考无一不体现了大班孩子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求。
而在为小鱼搭建长方形水池的过程中,更是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学习与探究经验:孩子们认为长方形比正方形更大(容量大),这体现了对“容量”的当前认知水平及学习需求;而在合作搭建长方体水池的过程中,孩子们直观地感知了立体形状的属性特点(三维形状有底面、顶面、侧面及各面之间的空间关系是怎样的等)。
02
水池漏水了
在长方体水池搭好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起小盆、小桶向水池倒水,正当大家不亦乐乎地倒水时,只听见有人说“漏水了、漏水了!”,尽管有小朋友马上将水池底部没有对齐的砖块调整对齐,让缝隙变小,但水池依然漏水。直到柯安提高嗓门大声地喊道:“水池一直漏水,我们不能再往里边加水了!”,孩子们才停止倒水,开始关注和讨论水池为什么漏水。嘉昕首先说:“砖之间有缝隙,水就从缝隙里流走了,所以装不满。”
这时,蓝朵想了想说:“以前我们玩游戏的时候用过塑料袋装水,我们可以去找跟塑料袋一样能够防水的布,把它铺到里边就不会漏水了吧!”大家一听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分头去找防水布,不一会就找来了3块大小不一的防水布。
孩子们目测发现有一块防水布太小了,于是直接选择了中号防水布,铺展后发现只能盖住水池底部。这时,嘉昕急忙说道:“这块桌布还是有点小了,这样铺的话就没有办法把它固定在水池四周了,我们也就加不了水了呀!”于是大家又迅速换上了大号防水布,铺开后大家纷纷说道:“哇!这块布这么大,这次肯定没问题了”,于是大家一起把大号防水布基本铺展,将长方体水池从顶面整个包裹起来,之后为了防止桌布掉下去,还在每一边及四个角都放了几块积木。
加固完成后,当孩子一起将盆里、桶里的水倒下去时,桌布瞬间拉着上面的砖块一起掉进去了水里。之后他们取出桌布,将水池重新搭好。这一次梓轩观察后提出要拿掉上面的一些砖块(降低水池的整体高度),调整好高度后,孩子们开始重新铺设防水布。
与上一次把防水布在水池顶面基本铺展的做法不同,这一次嘉昕特意将防水布的其中一角向下压到底,让桌布接近水池底面,之后再在上面用砖块压住,这一次他们用了整整两层砖块来固定桌布。固定好后,孩子们便开始一边加固一边不断向水池倒水,随着倒的水越来多,防水布的承重越来越重,上面加固的砖块有的开始被重量拉拽掉落水里,水倒的越多,掉落的砖块就越多,很快其中一面就整体垮塌了,随后整个水池也塌了。
教师思考
孩子们能及时发现水池漏水,并能很快想到用“防水布”,这表明他们十分明确自己的搭建目标(水池要能盛放水),也体现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同时对什么材质的东西能防水有相应的经验并能灵活迁移,孩子们新经验的学习在对“三维形状”的感知和理解上,他们正是通过调整防水布的尺寸、铺设方式等让“空间”可视化,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理解 “三维形状”的抽象特征。
03
水池终于搭建成功了
看到孩子们再次失败,我选择了介入,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失败”时,有的孩子说“因为砖太轻了”,有的孩子说“水一放多,布的重量就开始重了。”我基于孩子们的想法梳理了失败的原因:“因为塑料砖块太轻了,随着水越加越多,防水布的承重就越来越重,最后就把塑料砖块拉倒了”,之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解决办法,孩子最后想到用红砖搭建,原因是红砖和现在的塑料砖块尺寸差不多,而且红砖更重,压防水布会更稳固。
正好幼儿园旁边有人在用红砖盖房子,在我的带领下,孩子们拉着小推车借来好几推车红砖,开始搭建前,孩子们还从木工坊拿来了手套,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开始第二次的水池搭建。
这次孩子们商量决定还是搭长方形的水池,但由于红砖是孩子们自己借来的,柯安发现红砖数量较塑料砖块积木的数量少了很多,当大家又像之前一样平铺时,柯安提出:“这样平铺的话,砖挨得太紧了,需要的砖就得很多”,嘉嘉听后马上说:“我们在建构区还用过错搭的方法,这样能省砖,我们也不需要一次搬很多砖了”,子轶也补充道:“反正需要铺防水布,有缝隙水也不会漏出来的”。于是大家便迅速动了起来。
有了前一次的搭建经验,孩子们很快就一起将搭好了水池的主体,这次他们还特意降低了水池的高度,当他们再一次拿起防水布(美工区桌布)准备铺设时,蓝朵说:“这是美工区的桌布,如果一直铺在这的话,区域里就少了一块桌布”,辰宇接着说:“咱们种植区里有给蔬菜盖的塑料纸,那个也是防水的”。于是,大家便找来了种植区的大塑料纸,由于塑料纸足够大,孩子们将各个角都压到了水池底部,将一块大的平面塑料纸“折叠”出了和水池一样的长方体形状,之后再用两层砖块压牢四边。搭好水池后,孩子们进行了加水实验,发现即使倒再多的水,水池依然很稳固,孩子们开心地欢呼起来 “耶,我们的水池搭建成功了!”
教师思考
在这一搭建过程中,孩子采取错搭的方式提前预测并解决了砖块数量不足的问题,这同样体现孩子在不断应用和巩固“能预测到存在的潜在问题,并能想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这一解决问题思维能力,这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也是深度学习的表现。
同时在铺设防水布时,孩子迁移应用了上一次铺设成功的经验(将防水布一角下压),同时还进行反思调整(把防水布的四角都下压,把塑料纸“折”出一个与水池一样大的立体形状)最后搭建成功,这一行为背后仍然是孩子在不断巩固对“三维形状”感知和理解的经验,这里同样体现的是经验迁移和回顾反思的高阶思维能力(当然,如果后续老师将这一经验进行更为充分和充分的梳理,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 支持儿童按照自己的游戏意图游戏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假如案例中是老师确定了一个主题,之后组织孩子们分工协作,最后搭成了一个“长方体”造型,在搭建技能锻炼和分工能力的培养目标一定能达成,但是可能很难出现那么多的深度学习机会,差别只是一个搭的是“水池”(搭我想搭的,搭我能搭的),另一个搭的是“长方体”造型(搭一个能学习技能和经验的),差别就在于视角不同。
因为“水池”是与孩子自己的想法、经验与需求相关的,是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有充分的搭建理由与动机,对大班孩子而言,比起“搭什么”,“为什么搭”更让他们有搭建动力,有的孩子虽然不能明确说出为什么搭,但是内心是有感受和体验的,这一点尤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游戏意图,让他们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搭建(不是简单地问问孩子们“我们一起搭个房子,好不好?”)。
✦ 教师对儿童行为的深度解读与支持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孩子在搭水池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多的深度学习机会,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的迁移应用的能力,回顾反思的能力等,核心就在于老师是否能识别并准确把握孩子的关键经验,并进行聚焦式支持。
第一、对“比较与测量”的解读与支持
梓轩在设计图中标记了数字符号,可以看出他了解“米”这一长度度量单位,但具体每个数字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孩子有怎样的思考,是否对长宽高有自己的了解,这些都可以和孩子进一步交流。如果老师能及时地把握这一行为背后“比较与测量”的学习契机,与孩子开展深入沟通交流,孩子在这一经验的学习将会更加深入;
第二、对“模式”的深入解读与支持
孩子对“水越多,防水布的承重就越重,下拉力就越重”这一递增规律的理解正是基于“鱼越大,空间越小”的经验连接,孩子在不断地连接已有经验巩固和拓展新经验,而这体现体现地是孩子“模式”的学习需求。如果老师能敏锐识别并把握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孩子聚焦深入的思考,就能促进这一经验的学习;
第三、对“三维形状”的深入解读与支持
在水池铺设防水布时,孩子们从“拉展覆盖水池顶面”到“覆盖时将其中一角压至水池底面”(即中间留出空间),这体现了孩子在迁移二维形状的认知经验构建三维形状的新经验,而这背后体现的是孩子对“三维形状”的学习需求,如果老师能更具体明确地帮助孩子梳理,这一经验的学习也会更有深度;
第四、对“解决问题”当前水平的巩固拓展
在用塑料砖块积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并没有预判到砖块之间有缝隙可能会漏水这一问题,但基于先前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行为表现及水平,他们可能具备这一能力,如果老师能进行适当引导,很可能会引发儿童更深入的思考和孩子们之间更有深度的合作。
另外,水池第一次倒塌后,孩子们识别出的原因是“砖太轻了”,实际上造成倒塌的原因是多角度的,如果老师能引导孩子从防水布尺寸、铺设方式,水池的尺寸等多角度思考,将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当前水平上的巩固和提升。
更多专业的分析解读就在《观察儿童 解读儿童 Ⅰ》和《观察儿童 解读儿童 Ⅱ》两本书籍中!
▲点击“图片”下滑可以进入店铺了解所有书籍详情,点击“购买”可以直接购买书籍
图片 | 西安市蓝田县第三(恒大)幼儿园
改编 | 马丽 李芸芸
审核 | 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