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转自公众号“育儿解忧书房”——《【花婆婆视线】幼儿园里居然会缺失了一种如此重要的游戏……》
不知大家有无发现,走进幼儿园,尤其走进中大班观看孩子们的游戏,大概率会缺少一种游戏。
甚至当我们走进一所全国有名而且已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中大班,我们发现,居然也是缺少了学龄前期儿童最需要的这种游戏。
什么游戏?——角色游戏!
为何缺少?是角色游戏不重要么?
有关区域游戏的设置,华爱华教授早就在其文章《幼儿园四大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与大家分享过。第一为表现性活动区,表现性活动区内的第一种区域是装扮区,其实也就是角色游戏区。
那为何大多会缺失角色游戏区呢?为何,益智区不缺失?美术区不缺失?阅读区、建构区、音乐区等区域都在?为何?!
曾经与角色游戏缺失所在幼儿园老师、园长甚至包括是上层领导就这个问题对过话。其理由是,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就是以物代物的想象表征游戏。他们认为,各个游戏区域里都有可能有以物代物这种象征游戏行为的发生,所以压根不需要单独再设一个角色游戏区域了。
哈哈哈,似乎很有道理。
例如我们去观察益智区游戏,小班孩子面前一堆石头,孩子就可能把它当作一辆一辆小汽车,然后放进一个个格子里,说他们在玩停车游戏。这里,孩子们在游戏中既完成了一一对应的数的学习,又充满了想象,以物代物,小石子替代了小汽车,表征游戏确确实实在发生了。
再如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用一小正方形积木放在建构好的作品上方,右手手握它做着旋转动作,下方放了一个圆柱体积木。倾听才知,原来孩子用正方形小积木在替代或者也就是表征“咖啡机”上的旋钮开关,圆柱体积木表征的是杯子,孩子正在用自己搭建的咖啡机和杯子喝着咖啡呢。此处,孩子游戏中不仅有物的表征,而且有了动作的表征。
王振宇教授曾经说过,真游戏有九大特征,其中一点就是真游戏一定具有表征功能。
我们来理解王教授的话,也就是说,真游戏中一定存在表征。所以,我们追问自己,建构游戏中的以物代物,并且还加上了表征行为动作,这是真游戏,但这是角色游戏吗?角色游戏是在发生吗?
不!我可以很确定地告诉您,上面的游戏是表征游戏,但绝不是角色游戏,其意义也绝不能替代角色游戏!
我们需要回顾并再强调一下,以上所举两个游戏片断中孩子有想象,有表征,符合王振宇教授所说的真游戏其中的一个基本游戏特征,但是,绝对不是角色游戏。为什么?
我在前几次《育儿解忧书房》公号发表的小文中曾经说过,任何学习首先是概念的学习。那么角色二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理解一下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从字面理解,也就是在游戏中孩子扮演角色进行游戏。扮演什么角色?扮演的是成人在生活社会中的角色,可能是家庭生活中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可能是社会生活中的护士医生快递员服务员等等。
那么如何确定孩子扮演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其行为动作判断,更需要通过其语言来确定。孩子在角色游戏中一定是角色游戏场境下使用角色语言在交往。
例如娃娃家游戏,孩子扮演妈妈,与扮演娃娃的孩子说,妈妈上班了,你在家乖乖的,不要乱跑哦。扮演娃娃的孩子左手托着铃鼓右手划着两根小木棒,做着往嘴里送饭的动作,一边说,好的,妈妈再见,你早点回家哦。
我们看,这两句话,不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对话,而是游戏中所扮演的妈妈和娃娃这两个角色在对话。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游戏中孩子扮演“妈妈”和“孩子”分别时,“妈妈”从“娃娃家”里面走向了“大门”,孩子在角色游戏中巧妙利用周围环境转化成了游戏中家的场境,将铃鼓与小棒转化成了碗和筷。
所以,如何判断角色游戏在发生,首先是有角色扮演,有角色需要的场景,有角色动作行为发生,有以物代物,有交往合作产生。
角色游戏中,“以人代人”的角色扮演处于核心地位,“以物代物”、“物的象征”要服从于人的活动“角色扮演”。例如上面案例中,铃鼓本是音乐区的打击乐器,是老师呼唤集中儿童的“权威”,在娃娃家游戏中,却被当作了碗,就被包含在娃娃这个角色扮演的象征结构中了。
角色游戏中内隐规则。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或所创造的游戏语言、动作、态度,游戏中的关系与互动,都是包含一定社会规则,并与所需扮演角色相吻合。例如上例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早晨要去上班,要和宝宝分离,这就是社会规则。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与母亲分离。游戏中的娃娃冷静地和妈妈说再见,说明他已经熟识了这个规则,并能够遵守规则。所以孩子们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内化、遵守、巩固着社会规则。游戏反映着孩子现实的生活,并不断强化着这种行为。
角色游戏中须有一个主题,孩子们达成共识后同伴间才可能有更多的角色互动、想象与合作,才能更好链接成人工作与生活,丰富与发展当下的角色游戏。
什么是主题?主题有两种,一种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里人们活动。例如现实生活中的电影院,孩子扮演模仿观众、演员、工作人员,孩子们放一些凳子,买票售票,前面有人表演,这样的角色游戏主题称之为电影院游戏。差不多的,有娃娃家游戏、餐厅游戏、肯德基游戏、超市游戏、医院游戏等等。还有一种,直接以成人职业为主题,例如导游游戏、快递员游戏等。所以主题角色游戏的主题决定了游戏场景,决定了场景中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统帅了游戏中的各种要素。孩子在设定的主题场景中选择拿取着相应的“道具”、并用语言、动作、态度,扮演、模仿与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角色。主题限制、发展、丰盈着游戏的互动内容、角色创造。
回到第一段两个案例,与之比较,益智区与建构区游戏中,光有以物代物,没有角色扮演,所以不属于主题角色游戏。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缺失,绝不仅仅是概念理解偏差所造成,更多是对角色游戏赋予儿童成长意义的价值认知不到位!
艾里康宁是继维果斯基之后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他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
许多学前教育专家同样有类似观点:学龄前期,游戏尤其是有主题的角色游戏应是3-6岁幼儿的主导活动。
什么叫主导活动?主导活动是儿童的心理过程在其内部不断发展不断向新的高级阶段后过渡的活动。游戏是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主导活动,角色游戏更是幼儿园游戏中的不可缺的重要的游戏类型。
为什么?
其实我们都知道,角色游戏的重要价值在于发展了3-6岁孩子的社会性,更多指向加德纳八大智能之一——人际智能的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有一个角色扮演理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如再深入地说,角色游戏独特价值在于发展了孩子的元交际能力。
米德认为,游戏是幼儿区分自己的视角和身边他人视角的重要工具。随着儿童装扮其他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学着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游戏伙伴所扮演的那些角色进行协调,他们开始从其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例如,娃娃家游戏中,“妈妈回家”,“宝宝”忙把小棒与铃鼓递过去,说,“妈妈饿了,快吃饭吧。”“妈妈”说,“好的。”双手接过,手划,大口大口吃饭状,一会儿放下,“妈妈”说,“好好吃!”“宝宝”假装在旁边用筷子向内拨拉了一下,递给“妈妈”,“妈妈,再来一碗。”我们看,这里,一个孩子“以物代物”、用动作、隐性语言“快吃饭吧”发出元交际信号,另一个孩子很快识别与理解了对方语言中隐含的意义,并用动作与语言与之进行了互动和联结。其实,这就是“元交际”式的学习正在发生。
如以上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的思维摆脱了具体知觉情景的束缚,建构了一个相互能理解的表征世界,进入了抽象的内隐的语言交际,促进了孩子的表征思维机能发展与“元交际”能力的发展。
“元交际”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如果交际双方不能很好理解“元交际”所传递的信息,就会产生意义理解上的分歧,使交际过程阻断。
为何要促进孩子元交际能力发展?因为元交际能力是孩子长大后理解笑话、反话、幽默、讽刺等的心理基础。例如,六岁的小宁偷偷拿了妈妈的口红画了一个血盆大口。奶奶看见了,吓了一大跳,说,小宁,今天你咋这么漂亮呢。这里,奶奶明显说的是反话,可是六岁的小宁咋能听得出来呢,还很高兴呢。
所以,儿童角色游戏的最重要价值并不在于角色游戏的具体内容,而是在于其中发生的“元交际”式的社会性学习。
根据以上,我们做一个小小总结:主题角色游戏能有力促进孩子认知、想象、思维、言语、社会性尤其是元交际能力等重要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证明,当缺乏玩角色游戏能力的孩子,在未来会产生学业问题。
其实,目前幼儿园里角色游戏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四种问题:
一、角色游戏缺失
二、游戏适宜问题
三、材料投放问题
四、教师指导问题
最严重的是角色游戏缺失。其次在有角色游戏情况下存在的三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角色游戏质量低,孩子缺乏相关游戏经验,影响未来发展。今天我们先聊一,至于二三四这些问题,后面再聊。让我们先行走在有角色游戏的幼儿园生活里。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封面 |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五幼儿园新城分园
编辑 | 小白
审核 | 李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