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值表正在毒害高中师生的真实案例
为了论证真值表中存在的错误,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关于“蕴含怪论”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内容如下:
“费罗蕴含”就像一种“学术病毒”,感染了无数人,连大牛罗素也被感染了,据说有人问罗素:
既然“任意一句假话都能推出任何一句话”,那能否从“2+2=5”推出“罗素是教皇”?
您还别说,罗素还真不是吃素的,他说可以证明:
假定2+2=5
等式两边各减去3,得出1=2
易位得2=1
教皇与罗素是两个人,但既然2=1,教皇与罗素就是一个人,所以罗素是教皇。
(作者:鱼先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295530/answer/3285701321
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到上面的“学术病毒”,笔者想起了两年前撰文分析的一道试题,原题如下:
7.“如果甲说的话是真的,那么乙说的话是假的”与“如果甲说的话是真的,那么乙说的话是真的”,这两个判断( )
A.不可能同时为真
B.只能一真一假
C.可能都是真的
D.无法判断真假
很明显,试题中的两个判断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两个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这对于任何一个不知道真值表为何物的思维正常人来说,都知道这两个判断是不可能同时为真的,只能是一真一假,但是,这道题如果用真值表分析,就会得出“两个判断可能都是真的”的结论。
下面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前件p | 后件q | 如果p,那么q |
真 | 真 | 真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真 |
假 | 假 | 真 |
根据真值表的第4行,当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为假、后件为假时,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据此可知,当试题中的两个判断的前件与后件都同时为假的情况下,两个判断都是真的。
该题的官方答案C,应该就是根据真值表得出的,因为没有见过真值表的人都会选AB,而不可能选C。
上面的试题是浙江的一线老师提供的,出现在官方的正规的教辅资料上,下面是截图:
网上搜搜,该题的答案也是选C,说明用真值表解答该题,已经成为接受过逻辑教育的人的共识。两年前,笔者与一线老师在线讨论时,认同该题答案选C的老师,也是用真值表分析的,下面是一位老师在微信群里的发言:
由于当时笔者也没有认识到真值表会有错误,所以当时认为是这位老师对真值表的误用,现在看来,这根本不是这位老师的错误,而是真值表本身的错误。
其实,看了这道题,我们就会发现,证明真值表错误是多么简单:根据真值表,任何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在前件假后件也假的情况下都是真的,不但试题中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相互矛盾)判断可能都是真的,任何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都有可能是真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可能是真的”假言判断,这样的结论,您相信吗?
您不相信,是因为您没有学习过真值表。
正规 官方出版物上的试题的答案是按照真值表得出的,浙江省官方指定的出版物的编者是学习过真值表的,解答该题是需要真值表的,浙江省高中的师生要“正确解答该题”得出与官方答案,就必须学习真值表,而学习了真值表,就会相信“‘如果2+2=5,那么自己是总统’可能为真”这种荒唐至极说法,这不是真值表毒害高中生的铁证吗?
浙江省的高中师生被真值表毒害,其他省份的高中师生也难以幸免,因为人教社的《教师教学用书·逻辑与思维》也向一线教师推荐了真值表。
亲爱的读者,您认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存在错误吗?
(附,昨天关于真值表的一段文字)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人们对权威的敬畏,一百多年来很少甚至没有人怀疑过真值表的正确性,当逻辑学者遇到自己的思路不符合真值表时,他们没有去怀疑真值表,而是怀疑自己对逻辑学的理解是否正确,当成是自己的误读,当成是自己的理解出偏,大家熟知的“蕴涵怪论”,就是敬畏真值表的产物。仔细阅读关于“蕴涵怪论”的著作,就不难发现,这类著作实际上都是在试图证明真值表的正确性,他们发现用正常的例子已经无法自圆其说,就用“如果雪是白的,那么2+2=5”这类荒诞的例子自欺欺人。认识到真值表中存在的错误,就不难发现,蕴涵怪论实际上是蕴涵正论,相关问题都将不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