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触碰形式逻辑的“禁区”:石家庄市摸底检测卷第15题不是一道好题【25高考疑难解析·11)
网上有一套名为“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摸底检测”的试卷,其第15题如下:
15.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某校开展了热烈的庆祝活动。张同学说:“教师,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李同学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张同学的话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②张同学的话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③李同学的话如果作为定义则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④李同学运用联想思维将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题简析】
“平凡”是“伟大”的反义词,伟大=不平凡,如果用“A”表示“伟大”,“平凡”就是“非A”,“教师,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明显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任何一种职业,要么是伟大、要么平凡,不可能既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张同学的话不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①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说法起源于斯大林与高尔基的一次谈话,后由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引入教育领域,强调教育在培养学生性格和道德上的重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如果看成是张同学给“教师”下的定义,则犯了“比喻定义”的错误,而不是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③说法不正确。
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教师”与“工程师”作为不同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关乎人类内心、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他们通过教学、引导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从而塑造学生的品格。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就像工程师对于建筑物的构建一样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的结果,④说法正确。
基于以上分析,个人认为,该题的答案选B。
可是,网上的官方答案选D。
其实,没有看到官方答案之前,笔者猜测的官方答案也会是D。
为什么笔者自己分析得出的答案是B,却能预知到官方答案是D?
“教师,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实际上是一种省略的说法,这句话是“教师工作的意义是伟大的,教师的具体工作是平凡的”的缩写。
也就是说,“教师,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这句话是对两个事物(教师职业的意义与教师平日的具体工作)的性质做出的两个判断,缩写之后尽管我们能读懂句子的意思,但在形式上看却成了对同一对象(教师)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是违背“同一律”要求的。
教材中“思维的一致性要求”“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都是关于思维形式的要求,不涉及思维的内容,因此,根据教材的知识,“教师,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关于“教师,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的表述,在网上搜索到如下几种解读:
1.平凡——地位不高、伟大——言行影响巨大
2.看似平凡实际上伟大
以上两种解读尽管不一样,但可以说明,“教师,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教师的具体工作是平凡的,教师工作的意义是伟大的”,是对两个对象的做出的两个判断,而不是对同一对象做出的两个判断。
中学教材中关于判断的真假问题,有一句明确的说明:“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逻辑与思维》31页),正确理解这句话,就会明白哪些属于逻辑学科需要掌握的,哪些是与该学科无关的,就不会选取哪些不合适的素材命制逻辑学科的试题。
简单的结论:(1)“教师,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是一个省略句,省略后的句子从形式上看,是对“教师”作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判断,是不符合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2)这类特殊的句子,不适合作为逻辑学试题的素材,命制逻辑学试题要尽量回避这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