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第15题(25高考备考疑难解析·7)

文摘   2024-10-19 12:14   河北  

江苏省淮安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第15题(25高考备考疑难解析·7

“涟水不大盛产学霸”,姜萍同学出名以前笔者不知道涟水,也不知道淮安市有个涟水县,但对淮安还是早有耳闻的,20多年前单位的吴老师就是淮安的,那时他就自豪地对我们说“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今天在网上看到“江苏省淮安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政治试卷”,无意识浏览了一下,发现该试卷的第15题有分析的必要。)

江苏省淮安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政治试卷第15题如下:

15.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以引文中的判断为前提,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

A. 青少年学生要立大志向、做奋斗者,就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B. 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要么立大志向,要么做奋斗者

C 只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立大志向、做奋斗者

D. 只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就能立大志向、做奋斗者

【试题简析】

设问要求以引文中的判断为前提”进行推理,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引文中的判断”是什么?试题中的引文是一个较长的句子(250多个字),全部文字如下:

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上面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逗号、两个顿号和结尾的一个句号,试题所说的“引文中的判断”说的是整个句子是一个判断、还是这个长句子中的某一个判断?弄不清楚这个问题,解答该题就无从入手。

什么是判断?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试题中上面这个250多字的长句子中“断定”了什么?

笔者看了半天,也没能找到引文中的判断”,因此认为此题无解。

C的理由是什么?下面是小猿搜题上的解析的截图:

很明显,“只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立大志向、做奋斗者”,这个结论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解析没有写出推理结构(推导过程),笔者也不知道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既然有前提有结论,就应该能够写出推导过程,上面的这个解析没有推导过程,是没有人能够看懂的吧。

笔者认为,选项C的“只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立大志向、做奋斗者”本身是一个杂糅的病句:前件的主体是教育者,后件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正确的句子应该是:只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让他们立大志向、做奋斗者。

笔者无法从引文中的判断得出结论c,倒是觉得引文中的要求是基于选项C这个前提,下面是推导过程:

前提:只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让他们立大志向、做奋斗者。

肯后肯前:让青少年学生立大志向、做奋斗者,就必须教育引导他们(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也就是说,命题者把前提当成了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如果该题的答案成立,只能将试题作出修改,下面是笔者的修改后的试题: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引文中的要求,是以下面的哪个判断为前提推导出来的(   )

A. 青少年学生要立大志向、做奋斗者,就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B. 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要么立大志向,要么做奋斗者

C 只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让他们立大志向、做奋斗者

D. 只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就能立大志向、做奋斗者

亲爱的读者,您觉得笔者的修改合理吗?


孙氏常识
热衷于高中政治教材理论与高考研究,对价值量、货币、供求曲线、矛盾观等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先后指正过2005年以来的三十几道高考试题存在的错误,自诩“高中政治打假第一人”、“我改变了高考”,小目标是成为一名“为学术界做出了一点贡献”的高中教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