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教授、金老前辈、吴教授的方法分析“明显为假”的判断
笔者发布关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错误的小文之后,这两天收到不少读者的反馈,今晚,厦门大学的黄荣彬教授又在“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群里做了总结性发言,笔者发现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与金岳霖先生的《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第2版107-108页)、“马工程”的《逻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74页)、人民大学哲学院教学室编写的《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版第34页)吴格明教授主编的《逻辑学基础》(南京师大出版社第74页)等著述高度一致,因此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黄教授的发言全文如下:
判断命题语句的真假,简单命题只要判断一次即可确定该命题真假。复合命题由命题变元与连接词组成,至少得判断两次才能确定复合命题的真假。除了负命题只有一个命题变元,其它复合命题都有两个命题变元。真值表规定了各种连接词的法则,这些法则符合人类思维形式规律。例如,联言复合命题,由两个命题变元与合取词组成,一个命题变元有真假二值,两个命题变元有四种真假排列情况。只有两个命题变元都为真这一种情况,联言复合命题判断为真,其它三种情况都判断为假。充分条件假言复合命题,由两个命题变元和蕴涵词组成,只有“前真后假”这一种情况判断为假,其它三种情况都判断为真。例子:“只要天下雨,地面就湿”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复合命题,根据人们经验,天下雨,地面不湿这一种情况(前真后假)是不可能的,判断为假,其它三种情况:天下雨,地面湿;天不下雨,地面湿(可能洒水车洒的);天不下雨,地面不湿,都判断为真。
p | q | 如果p,那么q |
真 | 真 | 真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真 |
假 | 假 | 真 |
黄教授的发言,前本部分与笔者的观点无关,我们只看他发言的后半部分(红色字体部分)。黄教授的后半部分的观点,与上面笔者提到的4部著作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例子也是同一类型,黄教授的例子是“只要下雨,地面就会湿”,用这个例子,验证真值表第二行,无疑湿正确的,我们只分析剩下的三行。
“只要下雨,地面就会湿”是一个明显为真的判断(从常识上看,应该是真的),我们把他的例子换成一个明显为假的判断,来验证一下真值表的,看看会是什么情况呢?
笔者的例子是:“只要阴天,地面会湿”。
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复合命题,根据人们经验,阴天不一定下雨,地面不一定湿(前真后假),判断为假,其它三种情况:阴天,阴天,地面湿;没阴天,地面湿(可能洒水车洒的);没阴天,地面不湿,都判断为真。
我们一眼就看出的假判断,根据真值表的第一行、第三行、第四行,却成了一个真判断。
我们再看金岳霖先生的《形式逻辑》中的分析:
我们可以用“如果李同志患肺炎,那么,他就会发烧”这个充分套件假言判断为例。假如事实上李同志是患肺炎,同时,事实上李同志也发烧,这就是说,前件真,后件也真,很显然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真的。假如事实上李同志没有患肺炎,同时,事实上他也没有发烧。这就是说,前件假,后件也假,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仍然是真的。假如事实上李同志没有患肺炎,但是,李同志由于别的疾病而发烧了,这就是说,前件假而后件真,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仍然是真的。只有当事实上李同志患了肺炎,但是,他却没有发烧,这就是说,前件真而后件假,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才是假的。
金先生的分析,用的也是一个明显为真的例子,我们就用一个明显为假的例子验证。
笔者的例子是:“如果李同志患脚气,那么,他就会发烧”。
假如事实上李同志是患脚气,同时,事实上李同志也发烧,这就是说,前件真,后件也真,很显然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真的。假如事实上李同志没有患脚气,同时,事实上他也没有发烧。这就是说,前件假,后件也假,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仍然是真的。假如事实上李同志没有患脚气,但是,李同志由于别的疾病而发烧了,这就是说,前件假而后件真,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仍然是真的。只有当事实上李同志患了肺炎,但是,他却没有发烧,这就是说,前件真而后件假,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才是假的。
可见,我们用该书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把一个明显为假的判断,“分析成”一个真判断。
吴格明教授主编的《逻辑学基础》的例子是“如果风调雨顺,那么今年丰收”,下面是该书的截图:
“如果风调雨顺,那么今年丰收”也是一个明显为真的判断,我们换成一个明显为假的判断按照真值表分析,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笔者的例子是“如果旱情严重,那么今年丰收”下面我们按照该书的思路分析:
充分假言命题的逻辑意义是“有之必然”,即“有前件就一定有后件”。因此,但其案件真后件假是(与逻辑意义不符),该命题是假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命题都是真的。假如“如果旱情严重,那么今年丰收”这个命题在“确实旱情严重,却没有丰收”的情况下是假的;在“旱情严重并且丰收”(采取了得力的抗旱措施)的情况下是真的,在“没有旱情下丰收”的情况下是真的,在“没有旱情下也不丰收”的情况下也是真的。
是不是该书也把一个明显为假的判断“分析成了”一个真判断?
金岳霖先生的《形式逻辑》与吴格明教授主编的《逻辑学基础》,都是用一个明显为假的判断作例子分析,验证了真值表的准确性;我们用他们的分析方法,例子换成一个明显为假的判断,却能把明显为假的判断“分析成”一个真判断。
黄教授、金岳霖先生、吴教授的分析,都是按照真值表进行的分析,笔者按照他们的分析方法分析明显为假的判断得出了没有人相信的结论(假判断成了真判断),这是真值表错误,还是笔者的分析方法错误?
很多读者坚信真值表的权威性,反对笔者的观点,如果是笔者的分析有误,高手们可否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一下笔者提供的例子(一个人即可)?
如果真值表只能用来分析明显为真的判断,那就意味着它只适合于真判断,不适合于假判断,那真值表是不是就没有用了?
笔者阅读的逻辑专业书籍非常有限,敬请专业人士指点迷津帮助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