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武歆文学随笔集《抵达故事的发生地:行走中的文学课》出版

文化   2024-09-08 09:01   天津  

《抵达故事的发生地:行走中的文学课》

武  歆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4年7月


内容简介

《抵达故事的发生地:行走中的文学课》是一部游记与文学相结合的随笔集,包括《在魔幻与现实之间》《去斯特拉福德》《瓦尔帕莱索的阳光》等二十篇作品。作者以“行走中与伟大作品相遇”为主题,介绍莎士比亚、汤显祖、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哈珀•李、略萨、萨拉马戈、巴略霍、聂鲁达、罗贝托•波拉尼奥、胡安•鲁尔福、卡波特等几十位作家的作品;有身临其境的文学考古,有穿越时空的文学联想,有阅读作家的心路历程。本书思想深邃、文笔细腻、题材新颖。


作者简介

武歆,祖籍山东,现居天津。1983年发表作品至今,出版长篇小说以及作品集18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被文学选刊转载、入选多种年度文学选本,部分作品被改编为广播剧和电视剧。天津作协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



编辑推荐

总有一些作家,吸引你探究他们的来路,破译他们的心灵密码,总有一些作品,带领你生发奇妙的文学遐想,联通中外古今。无数次的出发与抵达,从地理空间进入文学空间。于是,汤显祖、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柯艾略、鲁尔福、聂鲁达、福克纳、卡波特、莫迪亚诺、凯鲁亚克、萨拉马戈…… 穿越时空,向你走来……


精彩书摘

穿过《圆形废墟》,靠近《南柯记》


前往临川,其实是从流坑村开始的。那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阅读《南柯记》,拜祭汤显祖,竟然会有如此的铺垫。但多少年之后再回想起来,又会让人觉得之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特别安排。

某年夏季的某天早上,我在前往临川的路上,正好路过乐安的流坑村。仅仅因为顺路,又要吃早餐,便停车在此。时间尚早,游客稀少。还没有进村,只是坐在村口小吃店的木凳上吃碗米粉,精神就开始有些高涨。端着米粉碗,环顾小店遍布的村口,随处可见有着巨大树冠的古樟树。吃完米粉,兴奋地站在一棵古樟树下的石阶上登高再望,数百年的古樟树在流坑村极为平常,它们静默地矗立在街角、小路和水塘旁,远望过去,绿色的枝叶几乎将村落覆盖,不事张扬地俯瞰世间的琐碎日常。因为这些高耸的古树,让流坑村的古旧有了历史的依托。什么都可以做旧,唯有古树的年轮不能作假,所以流坑村旧得坦荡、远得坚实。沉默的古樟树早已将流坑村的气势抒发出来。

进村后本以为时光寂寥,因为如今的乡村早就人去村空,只剩下空落的房屋、无人的小巷,怀旧的惆怅无限荡漾。却不想,流坑村的街上到处都是人,虽然还不是游客到来的时间。从装束和面容上很能判断,街上的客,其实都是本村的人。他们走来走去,想必是去劳作。这个七千人的跨越明清两代的古老村落,虽然全村的人肯定不会完全居住在此,但老人、妇女、孩子依旧是当下村庄的标配,也正是这些老人、妇女、孩子才会使逐渐流失、萧条、溃败的村庄,弥漫着特有的日常气息。小商店、小吃店、小作坊,脚步缓慢的老人,闲庭信步的鸡鸭猫狗,村庄在古树的绿荫下,生活显得一板一眼,日子也就过得缓慢悠长。

流坑村印刻着当下日常村庄所有的生活符号:光头老者坐在陈旧的矮凳上,把脚趾间带着黑垢的光脚板搭在黝黑的膝盖上,却又柔软地揉搓,呆看狭窄小巷的斑驳光影;满脸皱褶的老太婆目光懒散地望着碧蓝的天空,身边有鸡、鹅缩在闪着露水的鹅卵石的小路上,微微闭着鸡眼、鹅目,与人享受一样的悠闲时光。一些花枝招展的小孩子无声地在眼前倏然闪过,粉红色的衣裳在青色的小巷里留下一道清鲜的亮光。转头寻找,如何也不能再看见,仿佛突然遁地而去。

古旧常常连接神秘,神秘却又楔入日常。真的没有想到,前往临川之路,却有着如此丰富的开场。

流坑村确有许多要看的景致:小巷入口处古老的十字形水井,倒映着树影的明亮水塘,用几根立柱支撑廊檐的木板小屋,古旧老屋前的有绿色苔藓的破旧石阶;岁月悠长的明代青砖过街门楼,因为上面加盖了几层砖还挂着一个红五星,历史的沧桑已不用再做任何说明。不远处有一个幽静水塘,猜水塘边上一座普通的青砖房屋,为什么要把石门建得那样高?原来早年有一位准备过门的媳妇,出嫁之日丈夫暴病而死,她决然扶棺出嫁。在以后的岁月里媒婆不断登门,媳妇找来石匠,建了这座高高的石门,昭告天下,谁要是能打开石门她就出嫁。显然这是永远不会失败的赌局,于是少妇变作老妇,内心苍老、孤独死去,后人却让其风光无限,把那座石门称为“贞洁石门”。

缓慢行走在流坑村,带给我最大冲击的地方,还是“一线天”。这条只能侧身过去一个粗壮成年人的窄小巷子,却有着历史的沧桑。原来这里是流坑村明清两代房屋的接合部。左面是明代房屋,右面是清代房屋。乍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仔细再看,原来明代砖厚、大,清代砖薄、小。但再仔仔细细端详,原来清代房屋都向后退了大约一米,询问路过此地、面目不清的一个村中老人,老人侧脸告之这是为了表明朝代之隔。


    

《抵达故事的发生地:行走中的文学课》目录



穿过《圆形废墟》,靠近《南柯记》

碉楼·阅读

抵制轻易复原想象的生活

漫长的走近——阅读萨拉马戈《修道院纪事》心路历程

在魔幻与现实之间

从1899年开来的火车

易水秋风忆古城

凯斯楚普十小时

去斯特拉福德

行走的意义——写在滨海国际写作营

圣彼得堡的留恋

携《船讯》去喜鹊梁

技术性阅读的愉悦——贵州“时间的书页”讲稿

用文学人物去呈现“中国精神”——在甘肃敦煌“鲁院论坛”讲稿

作家除了“原始胎记”,还应有“自我烙印”——在第二届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文学论坛讲稿

秋千——关于推理的无限遥想

灰烬上空的亮光

癸卯年回乡

李和卡波特来到耶德瓦布内

去圣地亚哥讲故事

他从南苑机场去哪里

中原行

附录:文学旅行书单

文学自由谈
说真话的文学批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