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达:鲁迅在今天会做什么

文化   2024-10-13 09:01   天津  

首先,他肯定不会当作家的。

他早就说过:“文学以后不能算职业,无论什么人,于自己职业之外,对文学有趣味,工作剩下来的时光,从实际得来的经验写点东西出来,就是好文学,自然有一种力量存在着。

鲁迅先生

他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当空头文学家。什么是空头文学家?我的理解是什么都不做,只当作家,卖文为生。

他更喜欢看女工、学生和那些劳动者的文章,里面更少矫情,没有作家们的文艺腔。所以,他不会去读今天那些志得意满的获奖小说,而更喜欢读《秋园》《一百个人的十年》这类书。

冯骥才著《一百个人的十年》

他对自己的写作也从不戴高帽子。在他眼里,百无一用是文人。他说,干不了重要事情的人才去写东西。讲话和写文章,都是失败者的征象,正在和命运恶战的人,顾不到这些,真有实力的胜利者也多不做声。拿不起枪杆子,治不了作恶的实权派,就写点文章发发牢骚,最终什么都改变不了。

他对文学和写作是悲观的。他并不相信文字的力量。

什么是文学?他借厨川白村的话说,文学的根底是生命力受了压抑而产生的苦闷罢了。


至于说为了名和利去写东西,鲁迅肯定是不干的。不仅不干,还要嗤之以鼻。

当代作家的圈子,基本没有名利以外的抱负,聚在一起无非喝酒旅游,走穴开会,互相吹捧。偶尔闹点矛盾,往往因为夸人夸得不到位,当事人不高兴。他们以为,人脉好,资源多,就是有面子。过了一定年龄,自吹自擂就再也不会脸红了。

鲁迅天生看不得这些事。

他说得好:中国人要面子,容易和“不要脸”混起来。

其实鲁迅最瞧不起的,不是愚民蠢妇,而正是那些“不要脸”的、自欺的作家。他的文章大多都是针对这些人写的。他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他说,这些文人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一天一天的堕落着,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真是说得入骨三分。

他怎么可能跟这些人为伍?

有人会说,他肯定会自己弄个公众号,不痛快的时候就随手写点文字,大骂天下烂事。

自媒体“云社”制作的短视频“鲁迅说相声”系列截图

我看不可能。首先他的账号活不了太长时间,根本没法积累粉丝。

其次,就算没人管他,流量也大不到哪里去。作为自媒体,就其文章内容而言,受众定位不好找,整体风格太严肃,话题太正经,没有娱乐性。你想想,苦大仇深,忧国忧民,还瞧不起庸众,如今有几个人敢这么写文章?又有几个人会看?

那些10W+爆款文章的流量密码,他一条也学不来。硬要他学,他宁可饿死。

没有粉丝就算了,问题是他的文字很容易引起时下的公愤。如果哪一天他忽然流量猛增,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一定是网民们在集体网暴他。他们会说,你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有本事自己移民走人,别在这里有碍观瞻。他的网络标签很可能会是:卖国贼、白眼狼、伪公知。这些标签一层层贴上去,基本永世不得翻身。

他可以跟帮闲文人大战三百回合,可以对军阀政要极尽讽刺之能事,始终横眉冷对,立于不败之地。但他没办法跟几亿网民死磕到底。那是真正的绝望,一丝胜算都没有。

要知道,这些网民,就是他当初心心念念的、未来黄金世界的、饱受现代科学教育的理想国民啊。


最好他还是什么都别写了。

翻译是他最费心思的工作,也许他可以当个翻译家?

《鲁迅译文全集》

他花在翻译上的心血,比花在创作上的多得多。因为他觉得中国缺少伟大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翻译,才能让中国人对之有所接触。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写的那些东西就是不朽的。他也绝不认为自己是大文豪,是伟大作家。

然而,如果有人说他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大概也不会否认。他是这样想的:这更加说明中国没有好作家,而不是说明他自己有多了不起。

所以他更要加紧翻译。

毫不自恋的人,真是可爱。

那他可不可以在今天当个好翻译家呢?

大概率是不行的。首先,翻译在今天根本没法养活一个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辛苦翻译几十万字,年头忙到年尾,到头一算,稿费只有几千块,还要交个人所得税,剩下的钱交房租都不够。简朴如鲁迅,要靠翻译过活也是行不通的。

而且,那些重要的著作,大多已经有了译本,眼下也没有了翻译的紧迫感和必要性。加上人工智能猛然兴起,曾经耗费他半生心血的翻译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轻松完成。国外刚出来的最新版ChatGPT,据说翻译准确率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类译者。

所以,翻译这碗饭也不好吃。


他应该是愿意去教书的。许广平说他不去教书很可惜,他自己也默认这个说法。他口才极好,相当幽默,肯对年轻人用心,一定深得学生喜欢。如果要教书,他应该会教古典文学,尤其对魏晋文学颇有心得,可以有所发挥。

然而,评职称、发论文、做课题这些事,迟早会要了他的命。

他写不了学术八股,《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著作,从体例到选题,都不可能通过今天的课题申请。他若执意要出版,只能结合热点和趋势,写成《论中国叙事文学的民族性及其现代转化》这样的题目,加入一点所谓的理论支撑,再弄个后期资助,运气好的话,大概可以印个几百册送人。

《中国小说史略》

做点古籍校对吧,《嵇康集》《百喻经》校完,可以再花个十来年校一下《屈原集》。然而这东西如今不能算科研工作量,你做得再好也没用,碰上非升即走的高校制度,说不定要掉饭碗。

稳妥的办法,是炮制各种注水论文,跟学界牛人多多接触,争取各种资源支持。就像京城名校的某些名教授一样,一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百多篇(平均每三天写一篇一万多字的学术论文),任何评奖评优都少不了他们伟岸的身影,真真是好不风光。

但鲁迅能够忍受这些东西吗?他顶多只能忍住不骂绍兴脏话。


我感觉他不光谋生很困难,休闲娱乐也很成问题。他肯定是不刷手机的。为什么?因为许广平有时看报纸太久,他都要不耐烦,说她为什么不看点更好的东西。至于他自己看报,那完全是为了积累负面情绪,看看这个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好写他那些尖刀似的文章。如果他不写作,他不会去理会那些东西。

今天手机上那么多跳舞的小姐姐,那么多不痛不痒的闹剧式新闻,都会让他气急败坏。各大旅游景点,堪称国民劣根性的集散地,他绝不会扎进去自讨没趣。

他大概会回归老消遣,找个没人的地方,继续抄他的古碑吧。


什么都不干行不行?现在不是流行躺平、低欲望生活吗?我看也不好办。他会难受。他读过的那些书,看过的那些人间世相,对他造成的阴影是终生不愈的。

他始终惦记着张献忠自创的剥人皮方法大全,忘不掉永乐帝屠杀忠臣,将女眷送去群奸,而后再卖入青楼,种种做派,不一而足。在鲁迅眼里,这些东西是永远过不去的坎。就为这些,他永远不肯接受任何温情的历史观。

他也没法忘掉惨死的年轻人。刘和珍的尸体上不仅有弹孔,还有棍棒的伤痕。她中了四枪之后还能坐起来,一个当兵的拿棍子在她头部和胸部猛击,这才死掉。柔石跟其余二十多个年轻人一起,被秘密杀害,他的尸体惨不忍睹,行刑者朝他开了十枪。

作家柔石

他忘不掉这些死者。也连带忘不掉行凶者、叛徒、看客和作恶的官僚。他巴不得与这些人同归于尽,让地火将人间一切丑恶通通烧掉,他甘愿陪葬。

他死死铭记着人类的恶。这种恶折磨他,吞噬他。他相信那些凶手仍然活在人间。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这样决绝,这样不肯自我安慰。这种铭记让人感动,也让人同情。

他不能享受安逸,享乐主义在他这里等同于背叛。弄个小院子,悠游自得,高枕南窗,把酒赏春,品茶悲秋,这些事他做起来都特别别扭。

他曾经的朋友,刘半农,林语堂,乃至亲弟弟周作人,一个一个都陆续放弃了对人间真相的揭发,转而别过脸去,寻找舒适的小角落、小园地,安抚自己虚无的心灵。

只有鲁迅不肯放手。

年轻人们虽然看似偏激,实则怀有幼稚的幻想,要么沉浸在文艺腔里不谙世事,要么空谈变革,敌友不分,自说自话。这个世界上还是有那么多人生活在愚昧、残忍、冷酷和自欺欺人之中。信息时代的国民,体格是健壮了些,大多仍是“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鲁迅只能那么恶狠狠的,一个人荷戟前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或许,他将变得越来越多疑,越来越易怒,越来越无惧死亡。

就算活在今天,他大概也只能这样了。

(《文学自由谈》2024年第5期。图片来自网络。识别下图中的“码上订”二维码,订阅2025年《文学自由谈》。)

文学自由谈
说真话的文学批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