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钟华】如愿之行——《全村人叫我妈妈》续篇

文摘   2024-11-03 00:00   云南  
1997年,我作为新西兰政府聘请之专家,参与了新西兰政府与云南省林业厅合作项目“滇西北农村综合发展项目”的调查、设计工作,最后的项目点确定在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所属大宝寺行政村(我记忆中老百姓的俗称)。由于此地海拔3千多米,我已是足足60岁之人,故未参加项目实施工作。 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挂着此项目的实施情况。

今年6月,我应约发表了相应的纪实文章:《全村人叫我妈妈》。在此文的末尾,我曾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十分感谢村民们的信任,至今一直怀念着他们。尽管我已年近九旬,仍有个愿望,能在有生之年再去看看当年见过的和未见过的乡亲们!”

时隔27年之后,我这固执老太的愿望,终于有了如愿的机会。

20248月,趁到丽江开会及调研之机,在返回的路上,我提出希望能去大宝寺看看当年新西兰项目实施的情况及现在的变化。女儿杨劲松当即调转车头,在她和孙女杨雅然陪同下,我们前往大宝寺。

车子按导航指引开到了大宝寺,结果是大宝寺寺庙大门口,这才悟到我们指的大宝寺庙子与村子同名,引起导航导至庙子。于是我们决定到庙里参观,拜拜这座松赞林寺之属寺。进寺庙到大殿要爬许多阶梯,因海拔太高,我只能爬一半,就沿着阶梯旁所设的转经筒边转经边下坡至大门口等候,女儿和孙女一直爬到高处的大殿,据她俩讲 上面山高坡陡,树木高大而繁茂,兔子松鼠们自由自在地来往穿梭,毫不顾忌地打闹着。大殿虽无松赞林寺那样辉煌壮观,但却灵秀精致、庄严肃穆,别具一格。她俩拜见了住寺喇嘛,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十分热情地欢迎她俩,引领他俩进大殿膜拜。


之后,我们沿着绿荫覆盖的水泥公路,前往大宝寺的碧诺自然村,因为俗称的大宝寺已全村迁新居。大道两侧,莽莽森林,绿荫覆盖;野花野草,点缀其间;清流潺潺,牛羊撒欢;佛标飘荡,璀璨夺目;白房绿坪,散布乡野,令人心旷神怡!

距离大宝寺大门不远的地方,出现了村子,基本都盖上了崭新的藏式民居,宽敞明亮,占地面积大,偶尔还有旧时房屋点缀其中。女儿说好像前面不远处就是仁安悦榕庄,多年前她曾经住过,环境非常不错,我们便开车过去转转。首先看到的是引人注目的两个标志性建筑:佛塔、玛尼堆。悦榕庄附近风景极好,宽阔的河水在广袤的大地上流淌,牛儿在草地上吃草,青稞架洒落在庄稼地里,村民在田地里劳作,远处山边度假村安静地矗立着,好一片世外桃源!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去往回走,转了1公里的路,还是找不到我原来到过的大宝寺村子!路上没行人,好不容易碰到一位年轻女子,结果是外地人,只知前面有个以前的小学。于是我们的车开到那所小学门口,门上还留有“兰宝小学”的牌子,显然是新西兰、大宝寺各取一字,以纪念双方合作的含义,现学校已迁往他处,旧址留作他用,已物是人非。

我们的车子向着一个最近的村子开去。刚开到村口,碰上一位身材高大壮实的壮年男子,名叫扎史尼玛,我们向他一打听,才知大宝寺是寺庙,不是村子名,村名是达拉村,也就是他居住的这个村子。然而我当时的项目报告谈到调查方法是这样写着的:“主要方法:分崩家顶、大宝寺、碧诺三个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状况的村民进行入户访谈,分群体座谈,参与观察,绘制图表,查阅资料,抽样分析。”而扎史尼玛给我们介绍的是:“大村名是红坡村,我住着的村名叫达拉村,行政叫法是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委会达拉组。以前行政叫法也一样。”“大宝寺村只是有一个寺庙叫大宝寺,所以才会这样叫,但不是正确叫法,以前也是叫达拉村。”照此看来大宝寺就是达拉村,只因村里有个大宝寺,人们也就习惯把此寺庙所在村称为大宝寺了。理解对否,不在此深究了。扎史尼玛热情地要请我们到他家里坐坐,我们向他说明来意后,他激动地叫起来“啊,妈妈,你是我们的大恩人!我要向你磕头!没有你们的项目,我们就没有这样干净的水喝!没有不靠天下雨就能种庄稼!没有在家门口就能让孩子上学啊!”说着就要躬身下去,我们急忙拉住了他!就这样,我们进入到他家里,喝着香喷喷的酥油茶,品着阳光玫瑰,边吃边聊,才知道他就是当年村里的会计,亲历了项目的实施。他向我们介绍了当时提出的3个项目皆已落实,除建了小学外,还有解决了村民饮用水及灌溉用水、完善医务室及建立妇女产房。他有一个女儿,两个外孙女,女儿在香格里拉打工,外孙女一个在读高中,一个在云南艺术学院附中读书,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到新盖的家参观。房子高大宽敞,采光非常好,藏式柜子和座椅整齐的摆放着,屋后是田野,卫生间和洗漱间在一侧,住房也宽敞明亮,他们家的房屋建筑到家具、摆设、用品都很精致,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多,从这里的粮食品种到居家生活,从妇女生育到孩子教育,从农业生产到从事副业,从守家管家到外出打工,与我们当年所见所历,真有天壤之别!从他家出来,我们又去外面转转,看见了当年所见过的老房子,如今都已废弃在一旁(脑海里不由自主地闪过当年的场景),与一旁正在建盖的新房,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感慨万千!这一切,真实地体现了党的农村发展、富民政策的实效。


因海拔过高,达拉村,仅匆匆而过,但我永远怀念着这片深情的土地,永远怀念着这里真情的亲人们!

注明:本文写就后,同行的女儿杨劲松作了补充、订正。孙女杨雅然作了补充。照片除放水一张为扎史尼玛提供外,其余为女儿杨劲松、孙女杨雅然提供。

2024.10.11于昆明

                                    

【作者简介】和钟华,学者,1937年生,丽江古城人。196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81年以前先后在西南师大、云南工大从事编辑、教学管理、教学等工作。1981年以后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民族文学、民族文化、妇女\社会性别研究及参与民族社区发展项目。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务及若干社会职务。出席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担任云南代表团副团长并作主旨发言。曾先后应邀赴美、加、菲、泰、不丹、印、韩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项目及考察。获省级以上科研奖7项(其中省政府奖3项)。撰写、编著出版过20多本学术著作,撰写论文、调查报告100余篇。主持或参与过国家课题或国际合作项目10余个。1994年退休。退休后仍继续从事研究、社会调查、著书、编书等。2006年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老专家称号。在从事研究工作之余,不时写点纪实性散文,曾先后参加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



执行主编  和雨晴
责任编辑  和桂钰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第3480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