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忠】心底无私天地宽——从原丽江县委书记和学武生前事迹所想到的

文摘   2024-11-06 00:01   云南  

1977年和学武瞻仰韶山留念






心底无私天地宽

——从原丽江县委书记和学武生前事迹所想到的

姚建忠

一天下午,笔者遵嘱到玉龙县文联取稿酬时,邂逅赵庚先生。他告诉我,原丽江县委书记和学武之子和若群编著的《心旅——工作生活随笔续集》公开出版了,其中收录了我写和书记的一篇文章。作者数月前就曾委托他与我联系,以便处理稿酬一事。听说,他次日要去市政协找和副主任处理文档,可随其前往。见和学武书记之子一面,也是我的心愿。

次日晨,我破例早起,相伴前往。途中,赵先生向我介绍即将见面的和若群先生。我随口说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嘛,心想错不了。我在《丽江日报·文化周刊》上曾经看到过他的文章以及关于其新作的两篇序言。文如其人,也是我作出判断和决定的依据。




和学武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影


前些年,掀起学习杨善洲活动期间,《丽江日报·文化周刊》刊载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其间,原丽江县委书记和学武生前事迹屡被人们忆起,不少回忆文章也见诸此刊。2011年5月的一天,我看到《丽江日报·文化周刊》上刊载有丽江文化名人李群育先生的文章《怀念和学武同志》。文中写道:“1996年4月和学武在家去世时,家中已拿不出钱来办丧事,只好靠借款办了丧事。一个当了30多年的县长、县委书记(直到退休时)的副厅级干部,如此清贫,堪称为官一世,两袖清风。”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事给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触及心扉,错杂交织的酸楚、愧疚、崇敬、感动之情油然而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针对社会存在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的现象,人民呼唤党的好干部杨善洲、和学武的名字,正契合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方略,是新时代的召唤!

于是,上世纪我在农村从教期间与和书记生前的两次邂逅情景,顿时浮现在脑海里,产生了表达心迹的冲动。后来,一瓣心香《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丽江日报副刊,献给和学武老书记的在天之灵。

作者(左)与和若群在市政协办公楼上

走进和若群副主任的办公室,一位身材高大,和蔼慈祥的中年汉子映入眼帘。我脑海中浮现出和书记当年深入到西部大山深处的利苴时,手拄竹拐、挽起裤脚,身体前倾、奋力爬坡的特写镜头。事先,赵庚先生已把来访一事告知,坐在办公桌前的和副主任起身同我握手。寒暄毕,给我们泡了两杯热茶,他边谈边拿自己的著作《心旅》(上下集)赠我。书的扉页上写着“敬请”“指正”字样,言谈举止文静谦和,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势。我浏览着书中篇目和著作序言,暗自庆幸,看来先前的判断没错。这就正是老书记之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和若群副主任接着表示“没征得同意,便用了文稿”的歉意,我说:“‘和书记令人感动的瞬间’不写出来,心里不好受,写出来了,能有更多的人看到,也是我的心愿,是应该感谢您才对。”

然后,和副主任拿来稿酬表,让我签收稿费。我看到200元稿费签字栏那个空格,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酸楚。我力拒并婉言相谢:“用这篇文章的稿费,于心不忍……”我哽咽了,泪水几乎溢出眼眶。看到和副主任尴尬的神情,我于是在签字栏写下了:“心意我领了,谢谢!”几个字。下午,和若群副主任来电告知,他撰写的万余字回忆其父的文章已经刊于《丽江日报·文化周刊》。我很欣慰,这也是中共地方党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又一历史功绩。我随即再次翻开那两册《心旅》,又踏上了追寻和学武书记精神财富的心灵之旅。

和若群著《心旅——工作生活随笔》及续集的封面

于是,一切与之相关历史场景的纵横切换,联想触觉的延展辐射,情感波涛的起伏跌宕从这里生发开来。

人之初,自己受家庭环境、家教氛围的耳濡目染,初步形成自己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各级学校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我懂得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的道理。通过涉猎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和辨别善恶的能力。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角逐较量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间世态及各种正反派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懦弱等等两种矛盾冲突过程的展示里,开始汲取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教观的营养。后来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尤其是毛泽东主席的三篇哲学著作给了我无穷思辨的灵感。为后来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逐渐成为自己终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读书无用论”“教书倒霉论”阴云笼罩的年代,山区老百姓每逢粮食青黄不接时候,学生流动辍学的现象频发。当老师的常常进村入户动员学生返校,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不大。当年,和学武书记深入到高寒边远贫瘠山区的利苴大队,了解民情,为民解忧。困难户回销救济粮有着落后,学生又逐渐多了起来。屈指算来,就算7岁入学,那些学生现在已年近半百了。曾记否,当年有一位县委书记拄着拐杖,爬山涉水走到过他们的家乡,曾为他们解决无粮下锅之忧。

青年和学武
80年代初期的一天,和学武书记下乡到石头,走进公社中学,看到学生没有厨房而在露天做饭,当即拍板解决。不久5000元修缮款很快到位,在每斤大米单价0.138元的年代,那是一笔不小的款项。因此,那次和书记的雪中送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样的道理,当年做饭“打游击”的学生,如今有多少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有多少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奔小康苦苦打拼;有多少他们的子女学而成才,跳出农门进了城。如果有幸看到此文,希望当年的他们和他们现在的子孙不要忘了,曾经有那么一位名叫和学武的纳西族县委书记,曾为边远山区的教育倾注过心血!

和学武书记,您一定不会记得一个普通农村学校教师的名字;您一定不会记得那次利苴之行和下拨返销粮的事情;您一定不会记得那次在我宿舍里一锤定音的雪中送炭。因为,您心中装着全县几十万各族百姓,县内那些贫穷落后边远山区的小路上,哪里没留下过您深深的足迹;因为您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这是我从您那张穿戴朴素的照片里看到的。据说地委巡视员相当于地厅级官职,但每当我看到证件照上那打了补丁的衣领,我心里便情不自禁地泛起阵阵酸楚。

纳西文化名人戈阿干先生在《拳拳赤子 铮铮铁骨》(点击标题阅读)一文中写道:“他那点不多的工资,因为常掏出接济那些更困难的人,于是‘他这一生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这加了单引号的话是作者采访和学武书记老伴时的原话,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只是一个农村中学的普通教师,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起房盖屋,到1988年,那辆“永久51型”自行车都骑“旧”了,而您这位老县委书记竟然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因为您经常掏出那点不多的工资,接济那些更困难的人!一个县委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干部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诠释了党和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

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事业必然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以纳西族为主体,有多种民族错杂居住的丽江,历来看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维护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版图的完整,作出过历史性的正确选择。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人民翻身解放,为人民谋幸福。

中共丽江地方党组织创建于1948年,纳西族优秀干部杨尚志首任党支部书记;1948年9月,杨尚志首任中共丽江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2月,改称为“中共丽江县委员会”,杨尚志任书记;1949年6月下旬,成立丽江县中心县委,纳西族优秀干部和万宝任书记,由于武装斗争的需要,杨尚志专管军事工作。在这两位纳西族优秀县委书记的带领下,遵照党中央、云南省工委、滇西工委的指示,根据地方斗争实际,顺势而为,采取广泛发动群众,掀起反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广大各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为粉碎罗瑛进占丽江的图谋,中共丽江县委组织了有近2万人参加声势浩大的“5·1”集会示威大游行,农民队伍人数近1.5万余人,彻底动摇了国民党在丽江的反动统治,在滇西北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巩固,加快了丽江解放的进程。

中共云南省工委特派员,曾任滇西工委书记、滇西北地委书记第七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平(黄知廉)《对滇西工委工作和边纵七支队的回忆》一文中,谈到民族工作方面的两条主要体会:“一是端正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二是依靠各民族中的先进分子,诚心诚意培养和依靠各民族干部。”“当时,上级党组织能够给予他们的只是政策和任务,一无钱,二无物,但是,他们一旦成为本民族中的骨干,就会发挥出很大的能量,就能造成巨大的变化,充分信任民族干部,这是滇西工委的一条重要经验。”并着重举例说明“在丽江,和万宝、杨尚志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少数民族中的中心人物。”

1984年6月30日,和万宝同志在庆祝丽江解放35周年大会上的报告《丽江解放的意义与体会》(点击标题阅读)中讲道:“党的工作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要紧紧地掌握党的总的路线、总的方针、总的政策,或者叫做基本方针、基本政策。这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展开一切活动的指路明灯,没有这个指路明灯,我们就盲目,我们就无所适从,我们就辨不清方向。地下党,丽江县委是这样做了,是这样坚持了的。当时党中央提的总的口号也就是总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基本路线,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两句话,十个字。为了实现这么一个宏伟目标,就必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顽固势力。”“我们就是根据党中央的总的路线、总的方针、总的政策,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各个时期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口号,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步骤。”“当时中央的政策,地委的领导,仅仅是大的、原则的领导,路线方针的领导,要怎么做工作,只有靠自己的党性,自己的创造性,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我们县委的确是这样做了的。”历史翻到今天这一页,联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十八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重温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丽江县委书记们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和深刻的体会,我深感钦佩而为之点赞、折服!

和学武(前排右二)与丽江县代表参观大寨留影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远离战乱和硝烟,但革命的路程更长,工作更艰苦。县委书记和学武,这位纳西汉子牢记党的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今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的心目中,和学武书记是一位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因为,60年代初期,也是我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曾认真学习并在群众会上宣读过著名记者穆青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是登载于《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文章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朴实而饱含深情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改变农村面貌,以至积劳成疾,仍然一如既往地深入群众,站在第一线带病坚持工作的事迹。文章记述了县委书记焦裕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言行。宣读的过程里,听众不时发出的抽泣声传到我的耳中。我是强忍着泪水读完这篇文章的。

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和学武书记一定读过那篇文章不知多少遍,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啊!

和学武 (1933—1996)

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焦裕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得就不错了。”和学武书记也是那样说,那样做的。请看他当县委书记时的那张证件照外衣领子上的那块补丁,一切都明白了!

我记得我伯父说过一句俗语:“官有斤两民有秤。”看过不少书,从没见到过这句民谚,所以我很以为然。正如“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一样说得很客观、很现实,民心民意就是秤。评价官员,老百姓一般不问政绩,不懂GDP,不求百分比;不看人均数。他们只看您的人品和官品,只看您给雪中的老百姓送去几次“炭”,而不是给“锦”上添了多少“花”。然而老百姓也是容易知足的,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一句亲切的问候,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他们带去温暖和感动!

丽江县委县政府机关篮球队合影(前排右一为和学武书记)。
平易近人,是干群关系的润滑剂,深入群众的通行证,联系群众的桥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只会把鱼水关系搞成“油水关系”,老百姓只会敬而远之,见而避之。封建官员凭着“惊堂木”“杀威棒”树立自己官威正是反面的镜鉴。我对和书记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严以律己、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肃然起敬,这才是令人折服的权威。

我记得朱镕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廉洁才能服众,令人心悦诚服,领导在干部群众中自然就会有威信。为什么时代呼唤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精神的回归?为什么去世整整20年的原丽江县委书记和学武,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追忆和怀念?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015年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话:“当好一个县委书记并不容易,要有全面的领导经验,对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工作都能抓得起来。”

我是一个退休教师,在《心旅》文集中,对和学武书记重视并支持教育事业的举措格外关注:

是和书记果断把县委政府得到7000元的一笔奖金,全部捐献给教育部门;捐款资助县八中、南口中学、海东中心校……

1984年设立知识分子困难补助金;1985年为55名知识分子解决了建房宅基地……

当上级下达购置一辆进口轿车的指标时,和书记坚决地说:“县财政还很困难,群众生活还很苦,教育经费那么困难,我们有老式吉普车坐就不错了,不要花钱买新车了。”在他的坚持下,县委多年没购买过新车。

1977年,和若群初中毕业前夕,他父亲许诺:要是考上高中,就让他到城里就读。儿子考上了高中,父亲此生对儿子唯一的承诺却没能兑现。和学武书记说:“虽然二中是我县教育条件较差的学校,但我不能搞特殊化,让自己的儿子到城区学校就读,再说老百姓这么多的孩子能在二中读书,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在二中读书呢?”联系当今择校热一浪高过一浪,学区房价格飙升,“贵族”学校狂招天价生等等现象,我们的心里难道还会那么平静和坦然吗!

每当从县城回拉市老家,和书记总是自己掏钱搭乘过境的班车;当得知,为改善住房条件,生产队批准了他家的木材砍伐指标时,主动予以退回;长时间远离县城下乡制种(玉米)的女儿需照顾小孩后,要求调换工作单位,父亲让妻子去照顾外孙的同时,说服女儿安心在乡下制种。我在《心旅》里看出,当子女的并没有因此怨恨父亲,反而感激父亲为他们树立了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榜样。这才是拿金钱买不到的精神财富!

1987年春节和学武全家合影

3起,前排:和学武的妻子杨秀敏、和学武、和学武的儿子和若群;后排:和学武的女儿和爱群、和若群的大儿子和健专、和若群的妻子赵银莲。

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就是一个纳西族县委书记一心为民、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和强大无比的人格魅力!

看着那一件件不是惊天动地而能震撼人心的“小事”,我一再感受到当年宣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的情感体验,灵魂洗礼!这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我只能凭此生的阅历和良知,触景生情,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倾吐自己的心声,并始终心存敬意,仰视,折服。甚至,有时我突发奇想,假设自己当年弄个一官半职,会不会修得“光荣退休”的正果?如果“进去”了,毁掉的必将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好在历史没有如果,我因此而感到庆幸!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好县委书记,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这“四有”标尺丈量和学武书记当年的言行,更加提升了和学武书记在我心中的形象。

古人云:“鸡笼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我联想到有晚节不保者为了攫取权利、物质、金钱而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身陷囹圄;有的干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勾当,生怕东窗事发而郁郁寡欢;有的把“表扬和自我表扬”替代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有的把西方的价值观当作自己的追求,热衷于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

饱食终日的笼鸡,即便肥得流油,哪有野鹤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觅食翔集快活呢!人固有一死,可是,明朝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警句给人们的启示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死有余辜”与“虽死犹生”既是后人也是历史给予逝者一生做出截然不同的最简洁、客观、公正的结论!

1996年4月26日,丽江县委书记和学武同志,由于积劳成疾,年仅63岁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长眠在他所执爱的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那是丽江“2·3”大地震后的第85天,丽江正处于紧张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初期,我因您没能看到涅槃新生的丽江而感到遗憾;我心里因您清贫一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而感到难过。

此时,我想起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文末的那段文字:

“我们的好书记,您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您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您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您却一个人在这里……”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的亲人、自己的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看了和学武书记看似平常,实则奇迹般的事迹,我不禁肃然起敬,钦佩万分!

每当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村边树下,家里火塘旁,三五成群,谈古论今,传播新闻,发表议论。这里有道听途说,有搬弄是非,也有褒正贬邪,激浊扬清,吐露心声。其间有着老百姓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包括世间万象,官场百态,家长里短。民意闲谈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个教师,会受到入学率、及格率、平均分、标准分等尺子的量度,评职称要拿得出像样的论文,校长要高抬贵手等等必备的条件和必经的程序。可是坊间对这位高职教师或者某位人士的评价却不怎么中听。我想要不要听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毕业离校学生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当然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设想,但是从中可以悟出点评价事件和人物有益的启示。故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也就具有发人深思的警示意义。

和学武同志(二排左三)和部分丽江地、县领导与基层干部在一起。
作为一个任教20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总是喜欢抓住人物描写的细节,而正是一个又一个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看似不起眼、不值一提的细节,往往感人至深。许多人物形象随着时间的磨砺,逐渐变得模糊,而朱自清的《背影》那篇散文里,一位穿着臃肿,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吃力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不时在我眼前闪现。同样的道理,通过看似平常的那一件件“小”事,我看到了老书记那么高尚的精神境界。作为一位县委书记的父亲为了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竟然没让自己的儿子到教学条件更好的县城高中读书,并因此失信于儿子!

一心为民,敢于担当,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老书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追忆和怀念,不仅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学武离休前是丽江地委副厅级巡视员、云南省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图为他(右二)与和万宝(中)、木荣相(左二)、和作宽(左一)等代表在省人大七届一次会议期间的合影。

和学武(右三)和丽江县代表团其他成员在省人大七届一次会议期间的合影。

2016年6月29日,上海财经日报刊登《保持党的纯洁性——十八大以来我党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一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论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150多只‘老虎’落马,20多万只‘苍蝇’被处分,超过800只‘狐狸’归案。”“要彻底纠正‘四风’,就必须从具体问题抓起,从小处着手”。

触目惊心哪!觥筹交错,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肆无忌惮地攫取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丢掉了原本不该失去的东西。有多少个幸福的家庭因此而毁于一旦,悲剧啊!都是身居要职,久经考验的干部,怎么就轻而易举地被裹着糖衣的炮弹打倒了呢?古人造词的精妙可以“贪污”“廉洁”为例:贪则污,廉则洁,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可是在诱惑和欲望面前,作出正确的抉择是十分不易的。鱼为什么上钩,就因为见“饵”不见“钩”。或见利忘义或利令智昏,总之党性缺失,心中无戒。通过许多反面教材,从许多“进去”高官的“忏悔录”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投其所好者,心存戒备,拒腐蚀,永不沾才是明智之举。

早在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就预先发出过振聋发聩的警告:“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令人痛心啊。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十八届党中央,在习总书记治国理政伟大方略的指引下,我们党和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得党心民心。打“虎”拍“蝇”的反腐斗争取得的胜利,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防止贪腐的预警和惩治机制、规章,反对“四风”,把纪律挺在前面,营造不敢腐、不能腐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及时挽救了不少站在“悬崖”边上的党员干部,深得民心。和学武书记称得上是一个“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优秀共产党员,他那严格自律、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精神永远是我心中的偶像!

能舍小家顾大家,光明磊落铸忠诚,诚心为民,公道自在人心;

群众利益大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暖民心,人民不会忘记!

这是一个草根白子对纳西族县委书记和学武同志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生命的长短与人生的价值之间没有等号,生命的厚度和宽度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您活得坦荡,活得充实,无愧此生,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丽江市委宣传部部长江勇同志在《心旅》序言中写道:“太多的细节和小事告诉我们,老书记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丽江本土作家曾昆安先生在《心旅》序二中写道:“我认为原丽江县委书记和学武,就是一位焦裕禄、杨善洲式的党员领导干部,他们都像松树一样‘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也是和学武老书记此生的真实写照。

《心旅》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父亲一生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身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连他的丧事都是我们借钱办理的,却给我们留下了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若群,爱群,是老书记子女的名字,其间寄托着老书记多少殷切的期望!

20152月,和若群的家庭被市妇联推选为丽江市“最美家庭”,受到表彰奖励。

当我看到《心旅》里和若群、和爱群的许多奖状,看到封面“丽江市‘最美家庭’”的奖牌照片,就想起老书记留下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行端则影直,源洁则流清”。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您可以回眸欣慰,死而无憾了。

老书记如果还活着,应该83岁了,是我的兄长,不幸英年早逝,到2016年,离开我们已20年之久了,丽江各族人民对您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人到无求品自高”“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在您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高风亮节。在我心里,您不仅是一位人民的好书记,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原载《云南经济日报》(有删节)2017年1月18日)


心底无私天地宽


【作者简介】姚建忠,1947年生,白族。1965年从丽江地区中学高中毕业后从教,1998年在石头乡中学退休。2009年至2013年期间,参与校对《玉龙往事》《玉龙文艺》,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百年丽江》8卷文史资料从书、《建党90年·丽江峥嵘岁月》《跨越发展,丽江怎么办》《历史不会忘记》。2013年,纪实散文《山道弯弯》获第四届丽江市文学艺术创作三等奖。2015年4月,主编《中国共产党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历史》(第一卷),2017年出版个人著作《草根人生》(云南人民出版社)。



执行主编   和志菊

文\图提供  和若群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第3486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