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石鼓文化名人墓群铭文、诗碑、对联

文摘   2024-11-02 00:02   云南  

石鼓文化名人墓群

于一九九八年四月一日落成,建于石鼓镇凤凰山上,由丽江地委书记段增庆同志题写,已刻立了《文化名人墓群》碑的石鼓文化名人墓群,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将成为保存和弘扬地方文化,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优秀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为丽江石鼓增添了一个很好的人文景观。现将墓群的铭文、诗碑、对联介绍于下:

一、原迹题词碑


段增庆题词

(转拍自和瑞尧著《长江第一湾》)


文化名人墓群(行书)

段增庆(红印)一九九八年四月一日

二、著名学者范义田(一九零九——一九六七)之墓


范义田先生



范义田墓

(转拍自《范义田文集》)


1、石鼓镇政府、石鼓办事处、亲属、乡友、立墓碑文

万里长江第一湾怀抱中的勤劳智慧的石鼓人民,在本世纪中叶养育了一批有成就的文化人,范义田先生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从他手书的《石门秋月》诗中热情歌颂人民革命事业,暗喻国民党反动政府行将垮台,和《望月》诗中抒发的抗战忧国之情,便可以看出这位学者的思想情怀。闻解放后郭沫若、艾思奇曾先后寻问起他,惜因种种原因和阻滞,终未得际遇以展其才学,确是憾事。我们在此重立他的墓,既是为了希望他的奋斗足迹和成就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淹没,更是为了激励后来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赶上和超越前人。使物华天宝的万里长江第一湾“江山代有才人出”,为富民强国的跨世纪伟业,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

公元一九九八年清明节 敬立


2、横额、墓联

气吐霓虹(草书)

(义田先生名联)

山连云岭几千叠

家在长江第一湾(颜体正书)

乡晚 尹钟和 敬书


3、墓志

(略,载《丽江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墓联未用周钟岳赠范义田联)


4、墓侧联

楚耕先生 千古

才溢金川,运交华盖;

襟悬朗月,袖拂清风。(隶书)

戊寅春 李世宗敬撰 和石敬书


5、右侧诗碑

(范义田手书诗七律《石门秋月》原迹刻石,行草书)

石门西塞又清秋,峨峨雄关江自流。

绝壁苍藤悬冷月,半滩枯柳系孤舟。

鱼龙弄影波光动,牛斗冲寒剑气浮。

一曲胡茄万籁寂,筹边人上赞皇楼。

录旧作 石门秋月

范义田


6、左侧诗碑

(范义田先生诗作七言古诗《辛巳中秋江上望月》,周善甫先生书,行草)

群山欲睡竟未睡,相戒勿语待月至。

两山挽江江迟回,碧镜粼粼争天翠。

天翠欲流江不流,银光微芒生棱刺。

粲然一笑素娥出,众星掩眸齐失媚。

月恋江波江吞月,江月欲飞天月坠。

山尽醒来水尽活,树影参差风吹碎。

月光照我三十余,十度中秋九阴闷。

此夕清光真奇绝,足为平生一吐气。

呼吸直与素娥通,心已凌虚身欲翅。

千里清挥万家寒,遥忆战场人不寐。

右七古一章乃乡先贤范义田先生遗作 辛巳中秋江上望月 老友善甫周凡补书


三、著名国画家周霖(一九零二——一九七七)衣冠冢


周霖先生

1、石鼓镇政府、石鼓办事处、亲属、乡友立冢碑文

曾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举为“艺数周郎”、“诗、书、画三绝”的著名国画家周霖先生,一九六三年在北京举办首次画展时,郭沫若曾为之题写了首句为“石鼓声闻到凤城”的诗。他依靠自学,执着追求,孜孜笔耕,潜心丹青,勤苦奋斗所取得的为我国文化艺术界高度评价的艺术成就,为石鼓人民增添了一分光荣和骄傲。
“艺无止境”。我们在此立他的衣冠冢,既是为了纪念他、崇敬他,更是为了激励有志于艺术事业的后来者,学习他的精神风范和艺术成就,学习他的人品艺品,勇敢攀登艺术高峰,赶上和超越前人,用最新最美的作品,奉献给乡里,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公元一九九八年清明节 敬立


2、横额、墓联

妙笔生辉(草书)

(慰苍周霖先生旧句联)

写我长松巨壑

赠君明月清风(行草)

戊寅清明 尚文书(红印)

(注:尚文先生,著名书法家,云南省书法协会副主席)


3、左侧诗碑、题词

1)郭沫若题书赠周霖七绝(原迹诗碑、草书):

石鼓声闻到凤城,龙潭风物活生生。

山泉引自源头处,天外飞来有鹡鸰。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六日看周霖同志画展后题赠郭沫若(红印)


2)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题词(草书):

著名丽江纳西族画家周霖先生遗作展观后

金生丽水 艺数周郎

一九八二年三月既望作人书于北京民族文化宫(红印)


4、右侧周霖先生事略

周霖(一九二——一九七七),字慰苍,纳西族,生于丽江石鼓镇,在长江第一湾度过童年。其祖兰坪、父冠南两代举人,道德文章皆著称于时,先生自幼受家庭教育与江山陶冶,铸就其卓然气质;总角之年,已现优异才学。二十年代初,中学毕业后,怀上下求索之心,自我完善之愿,离家远游,阅历各种人生,饱览名山大川,与艺苑英杰切磋交游,为攀越艺术高峰奠下坚实基础。近十年间,先生遍历海内名胜,仍念念故乡山水、美风淳俗,遂归来,自三十年代即长期在丽江、昆明从事教学及绘画活动。
先生讲学独具特色,常以画境喻文理,从乐律明诗艺,使听者心领神会,如坐春风。其教学艺术,能臻以不同品类相通互融,左右逢源之境,此实非多才艺如先生者莫属。为促进扩展地方文化繁荣,先生曾在大研古城热情邀集诗、书、画、乐诸方面人材,组成民间文艺团体“雪社”,影响弥远。解放后,先生曾主持县文化工作,抢救临摹白沙壁画,征辑翻译东巴经书,整理先辈遗稿并保存丽江传统古乐,皆卓有贡献。

先生自幼酷爱绘画,天赋甚高,更经长途艰辛跋涉,终登至境,成大器。其画一草一木,笔触皆带有感情;几笔绿水青山,亦含时代气息。“红梅草鞋”之图,构思绝妙;“霜柯幼雏”之作,优入圣域。先生热爱家乡,读其玉龙金沙诸画,宛闻一颗赤子之心跃跃于故乡山光水色之间,令人感奋不已。而其题画诗与书法则意到笔随,飘逸多姿。当代大师郭沫若称之为“诗书画三绝”,诚乃知人知艺之言。

六十年代先生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美协副主席。其画作曾于生前身后两度在京展出,誉满海内外。陈毅元帅曾邀集在京文化名流为先生设家宴致庆;郭沫若曾题赠七绝一首;其后中央美院长吴作人又题词:“金生丽水,艺数周郎”。故乡山水与先生之人品画艺交相辉映,相得而相彰也。
“六旬忘却鬓毛秋,且喜挥毫足劲头”。正当先生满怀激情更上层楼之际,不料风云突变,一场浩劫,身心备受摧残,一代风流,竟悄然逝去!至今又二十寒暑矣。所幸大地重光,妖氛已清,方今国运日兴,国力日盛,举国正以飒爽英姿迎新纪春色。先生有品,想亦当含笑挥洒于九泉矣。愿安息焉!
后学 尹启汤 李世宗 敬志

一九九八年清明节



四、北平中国大学文学学士李寒谷(1914-1951)墓(1987年已立)


李寒谷先生

1、横额、墓联

(横额:龚自知原题)

空谷传声

(墓联)

寒谷故友 千古 桑即藩撰

璀璨艺文高原生色

烂漫桃李幽谷流香

丁卯春 冬六书镌


2、墓侧:寒谷先生事略

寒谷先生名培阳,纳西族,丽江石鼓镇人。1914年生,启蒙于石鼓小学,在云南省立第三中学初中毕业,15岁读高中于南京,18岁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文学系。1937年,23岁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先生受五四运动影响,酷好新文学,是丽江从事新文学创作的第一代人,也是纳西族中第一个以小说形式进行革命斗争的作家。少年时故乡残破苦寒的农村生活景象,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后来萌发进步思想的温床。先生进入中原地区时,祖国已处于存亡关头。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运动势如燎原,爱国学生运动涌似怒涛。一旦亲身接触革命现实,孕育多年的思想感情随即爆发,毅然投身救亡运动,逐渐成长为一个以文艺作为武器,向封建反动势力及帝国主义开火的战士,是“北平文艺青年救国会”的领导成员之一。先生及肖乾、王西彦、田涛……等八人,被誉为当时北平八大青年作家。

先生的小说、诗歌和散文,绝大多数反映挣扎在死亡线上农民的生活。一篇篇洋溢着乡土气息的诗文,就是一把把投向黑暗势力的匕首。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乡土文学"领域,先生不愧是佼佼者。这些作品,多数发表在《国闻周报》《文学》《文史》《中国的一日》《云南旅平学会会刊》等刊物上。

1937年抗战爆发,先生左手开始痉挛,未能如愿从戎,带着忍辱负重的心情回到昆明,积极筹创了大型刊物《文艺季刊》,亲任总编辑,大力鼓吹抗日救国。同时任教于昆华中学。过重的工作量,致使先生体力不支,症状加剧,不能继续工作,于1938年底回家养病。养病期间,献地捐资,创办三仙姑小学,抱病担任校长,宣传抗日救国,培养进步青年,当地人民群众曾悬匾挂联于先生家以表赞谢。

1944年,先生病情恶化,终于瘫痪卧床。但他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用另一种方式,与若干慕名前来求教的青年生活在一起,进行亲切的教诲,学生们一个个走上革命道路。直至接近弥留状态时,先生还以颤抖微弱的声音,为地下党的宣传刊物口授撰稿改稿。

195110月,病魔终于夺去了先生的生命,当时,先生仅三十七岁。

我们这几个在他病床边受过教的学生,为了缅怀先生不平凡的一生,特此参加迁葬并铭此碑纪念。先生进行的许多工作,得到师母赵福全的全力支持,在病中,师母给予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我们对师母的崇高精神表示敬意。在迁葬过程中,得到石鼓区、镇两级党政部门及地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对此,表示感谢。

学生 李世宗 牛兆龙等十四人(下略)

一九八七年清明节立


五、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周杲(一九六——一九四一)纪念碑

周杲先生

1、石鼓镇政府、石鼓办事处、亲属、乡友立碑纪文

石鼓近代文化杰出代表之一的周先生,字光宇,是丽江第一位文学硕士。英年早逝,时人皆痛惜之。他早年在石鼓和丽江小学任教。燕大毕业后,在云南省著名的昆华中学执教,任高中部主任,并兼任云大中文课。他教学有方,治学严谨,勤勤恳恳,言教身教,培养了许多有为的青年。日寇入侵后,他又以满腔爱国热忱,积极投入抗战救国运动,组织抗日宣传,大声疾呼“读书不忘教国,救国不忘读书”,直至鞠躬尽瘁。周霖先生曾赋诗《哭光宇堂弟》:“头角峥嵘自幼时,浩然之气克坚持。燕京方幸闻声誉,孰料先凋正茂枝”。范义田先生则在悼念他时,写下了碑侧这副不同凡响的挽联,以缅怀这位有才华、有抱负,为家乡增添了光彩的人才。周先生对诗词音韵、文史学等有独到见解,发表过评论。他还用毕业论文《刘子政论》所得的奖金购买了几千册书籍,捐赠给丽江图书馆,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这位学者的学识和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特立此碑以志。
公元一九九八年清明节 敬立


2、对联(行草)

(范义田先生撰 挽周杲先生联)

雪山风峭,昆海云沉,千里风云悲壮士;

丽水烟寒,虹桥雨冷,一江烟雨吊遗踪。

戊寅清明 周嘉谟 敬书


注:原文载《丽江文史资料》第三集(2017年12月政协丽江市古城区委员会编)。


文章推荐  和秀成
执行主编  李寿芳  和志菊
责任编辑  侯小烨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第3465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