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育】“富冠诸土郡”之历史及启示——何以中华纳西漫笔之八

文摘   2024-11-05 00:03   中国  
明代,丽江纳西族不仅以“知诗书好礼守义”、“文脉比中州”学冠“云南诸土司”、“忠义为诸藩司冠”著称,更以经济实力雄厚“富冠诸土郡”而著称于朝野。作为明朝的一个边地府级行政区,不仅财政自给有余(目前丽江尚未实现财政自给),而且还能不断捐巨资支援中央财政,兴办周边地区的公益事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指出:“麽些为康、滇间最大民族,亦最优秀之民族也”(《西南图经》)。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地处边远且人口不占优势的纳西族,决不可能被称为滇康间“最大民族”、“最优秀之民族”。纳西族先民何以“最优秀”?笔者认为,一是 “诚心报国”、“辑宁边境”,自觉维护国家统一,获得中央政权的信任与支持,努力实现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二是特别重视并善于开发区域内矿藏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推动发展茶马古道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下面,就纳西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历史谈点浅见。

纳西先民首先发现并开发川西南盐矿

纳西族是川西南地区最早发现与开发盐产业的民族。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的纳西先民,从大西北河湟地区南下到达大西南之后,逐渐改变传统单一的游牧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牧业、农业、工商业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特别是积极开发当地丰富的盐、铁、金银矿等资源,开启了纳西先民培育“笮马”创建“笮桥”,促进西南地区商业流通,大力开发矿藏等优势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纳西族先民活动的横断山区,储藏有丰富的盐矿资源。秦汉时期以游牧为主的纳西族先民,从“牛羊舐地、驱之不散”的现象中发现其下有盐,并积极加以开发盐矿资源。盐源,古称定笮,是汉唐时期纳西先民主要活动地区,以产盐称之为“盐城”。唐武德二年,定笮“改置昆明县”,仍以产盐著称。《华阳国志》称纳西先民“摩沙夷”居住的“定笮……旧出盐铁及漆”;“定笮……有盐池,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盐”。相传是纳西牧羊女首先发现了定笮盐池。《盐源县志》亦称:“开山姥姥,塌耳山夷女……惟司牧羊之役。羊饮于池,迹之,见白鹿群游,尝其水而咸。指以告人,因掘井汲煎而盐甚佳,即今白盐井也”。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盐铁经营利润极其丰厚,成为古代国家的最重要财税来源。西汉曾实行盐铁官营,之后逐步走向民营为主,官家只收其税。纳西先民发现并经营笮地盐池后,也许是地处边远或尚未实行国家专营制,纳西先民得以自主开发经营盐池,并获得丰厚的“盐池之利”。然而,纳西先民也因此陷入了“盐池之争”的历史漩涡中。三国时期经历了纳西先民的盐池被夺、首领被杀的惨痛历史。《华阳国志》称:定笮居民“曰摩沙夷,有盐池……,汉末,夷皆锢之。张嶷(蜀国越雟太守)往争,夷帅狼岑、槃木王舅不肯服,嶷擒,挞杀之”。《三国志》亦称定笮等地“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嶷率所领夺取,署长吏焉。嶷之到定笮,定笮率豪狼岑、槃木王舅,甚为蛮吏所信任,忿嶷自侵,不自来诣。嶷使壮士数十直往收致,挞而杀之……遂获盐、铁用周赡。”此外,围绕盐池之争,也有“姜岭大战”等地方势力之间争夺盐池的历史传说。
(纳西族晒盐)
据史料记载,纳西先民最早的制盐方法极其原始:先架好柴火,在上面浇足卤水,然后点燃柴火为炭,在炭上掠取盐粒;或是先将柴烧成炭,在火红的炭上浇卤水,待次日在炭上取盐。后来,有了铁锅煮盐之法,即将卤水放入大锅中,然后用柴火把卤水烧干后取盐块,“大者重一斤十两,小者重一斤,交易皆用之”(景泰《云南图经》)。宋元明时期纳西先民又在滇、川、藏三角区发现并大力开发盐矿资源,建有众多盐井、盐田开采点。其中,明代丽江府兰州境有六处盐井,西藏芒康盐井有众多的盐井、盐田。在澜沧江边等干热河谷区,因地制宜创造了人工晒盐技术——打好江边盐井,并在江岸搭建层层盐田,然后汲取盐井里卤水倒入盐田,通过阳光曝晒,待水分晒干后取盐。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族乡,至今仍坚守着这一独特的原始晒盐工艺。
秦汉时期,西南地区也是中国古代工商业较发达的区域。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当地有不少经营采矿冶炼、畜牧等产业的实业家,比如,以开矿冶铁而富可敌国的卓氏、程郑氏,还有得到秦始皇表彰的著名富婆寡妇清等富商大贾。纳西先民活动区域也有众多丰富的铁矿、铜矿资源,纳西先民开发铁矿历史同样可圈可点。其中,隋唐时期在金沙江上建造有长江最早的铁桥——“塔城铁桥”,制造有“所击无不洞”的“铎鞘”等兵器。《新唐书》称:“铎鞘者,状如残刃,有孔旁达,出丽水,饰以金,所击无不洞,夷人尤宝,月以血祭之”。说明当时的纳西先民已掌握了较先进的冶炼技术。

“产矿独盛”而“富冠诸土郡”

隋唐以后,纳西族活动重心逐渐从川西南转入滇川藏三角区,这一区域的金矿、银矿资源特别丰富。面对新的资源环境,纳西族先民在继续发展传统的盐铁矿产业的同时,大力加强开发金矿、银矿资源,同时积极争取朝廷的认可和支持,处理好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取得了前无古人的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

史称:“丽江府产金尤多,其如散失如豆如枣,大者如拳,破之中空有水,亦有包石子者。银则穴地数十丈,取矿石炼之”(《博物志补》);“丽江之金,不止沙中,又有瓜、羊头等金,大或如指,产山谷中,先以牛犁之,俟雨后即出土,土人拾之,纳于土官”(《滇略》);“麸金出丽水,盛沙淘汰取之。沙赕法,男女犯罪,多送丽水淘金。长傍川界三面山并出金,部落出百姓悉纳金,无别税役征徭”(《蛮书》)。丽江金矿资源之丰富,在纳西族一些俗语中也有表现,如纳西话“布每含佩齿”(“布每”为老母猪,“含佩”指小的金块,“齿”指悬挂着),意为产金之地的老母猪身上都挂有金块、金豆(指从野地泥沙中滚爬后回来的母猪身上都挂着金子)。还有“扒开草皮就可以淘到金子”的俗语。银矿资源同样十分丰富,《滇略》称:“银则穴地数十丈,取矿石炼之”。明代丽江统治者木氏为开发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先后开办了许多金矿、银矿、铜矿等开采区。金矿有大具金矿、挖金坪金矿、龙达河金矿、甭哥金矿、天生桥金矿,以及金沙江岸边无数淘金矿点。其中,大具乡境内就有十多个采金点,至今有“木老爷采金场”之称。银矿有金丝厂、白马厂等十多个采银矿开采区。铜铁矿有绿宝厂铜矿、拖枝铁矿等众多开采区。明代纳西族开发的矿产业,均由木氏集团实行专管专营,严禁民众染指,其巨额利润全部归木氏土司府所有,获得极其丰厚的利润。《云南蛮司志》称:木氏“尝贮金数十库,馈人每馈以千计,人谓之木公金云”。在大力开发金银等矿藏资源的同时,积极推进茶马古道商贸重镇建设,加快发展商业与农牧业,明代丽江纳西族地区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徐霞客称“产矿独盛”而“富冠诸土郡”,是对明代纳西族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客观总结。有明一代,丽江古城木氏土知府依靠采矿业与茶马古道商业获得巨大利益,仅金库就有几十个,成为滇川藏交界区域内名副其实的“首富”。

“富冠”后大力回报国家与社会

明代“富冠诸土郡”的丽江纳西族木氏集团,首先把所掌握的雄厚资金自觉用于“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维护国家统一、边境安定,以及发展滇川藏交界区域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突出表现为:
一是用于“辑宁边境”之王事,主要是奉调出征所需军费等支出。明代,每当云南边境有战事(比如“三征麓川”),木氏总要奉调出征,而且不需要国家朝廷付出任何的军而费用。据史料记载,凡有征招木氏都要“自驱部兵家将”、“自备军需费用”出征,从“未领司农武库一金钱、一弓矢”。这些奉调出征的费用,应是“富冠”后纳西先民回报国家中的最大支出。当然,丽江纳西族也因此多次受到朝廷嘉奖,获得“南国干城”“西北藩篱”等金匾。


二是用于支援中央财政。按照规定,明代“丽江土民每岁输白金(古代对银的称谓)七百六十两”(《明史·云南土司传》)。然而,丽江府在每年按时完成应上交国库任务的同时,还要屡屡“输金献忠”,每次捐赠国家财政资金少则上千两白银,多则上万两白银。其中,仅是木增时期,先后捐赠朝廷的白银达四万两左右(同时还捐银数万两用于建设鸡足山、藏区寺院、刊刻大藏经等),一个边地的纳西族土司因此被称为“明国忠臣”,同时在藏区等地称之为“木天王”。历代木氏土司正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朝廷的信任和支持,才得以称雄于滇川藏交界区域。
三是用于捐赠资兴办周边地区的公益事业。明代纳西先民在丽江境内外捐资兴办的公益事业多不胜数,其中包括在藏区捐建了上百座藏传佛教寺院;在大理鸡足山建造了悉檀寺、尊胜塔寺等汉传佛教寺院,史称丽江纳西先民是佛教圣地鸡足山最大的建设者、投资者;捐资兴建学宫、藏书楼、出版图书、建造大桥等,比如捐资兴建鹤庆文庙、禄丰大石桥、宾川五空桥、西藏盐井桥等。
四是用于滇川藏交界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纳西先民在向西、向北发展进程中,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包括带去优良稻谷品种及先进种植技术);带动了区域内茶马古道沿线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因此,有学者研究指出,纳西先民的图强活动,成为开辟康滇间地区的三大动力中的“第一动力”(“元跨革囊”与黄教传入为另外两大动力)。

五是用于丽江古城建设。其中包括“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发展丽江本土的交通(包括众多明代石拱桥)、水利(丽江坝排水造田、开通古城西河)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纳西族社区社会公益事业,为丽江古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六是用于推进边地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其中,倡导“天雨流芳”学习汉文化,向内地开放交流,比如,到江南购买书籍、印刷出版书籍,建造万卷楼,大力结交内地文人学者所需的资金。其中包括用于护送病危的徐霞客万里东归所用的费用支出。
总之,“富冠诸土郡”后的资金支出,说明丽江纳西先民不仅会找钱,更会用钱,堪称纳西族生存智慧的突出表现。

“富冠诸土郡”的历史启示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明代丽江“富冠诸土郡”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众多思考与启示:
——不论何时何地,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经济是基础,有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才能以雄厚经济实力为基础,大力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政治、军事、文化事业,才会在历史大潮中有所作为,并取得话语权。
——服从全局,服务全局,立足丽江、跳出丽江,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处理好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是明代丽江纳西族大力开发矿藏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由于得到朝廷的支持和保护,不但避免了在川西开发经营盐铁时首领被“挞杀之”的历史悲剧,而且实现了“双赢”。产业资源开发服从国家大局是纳西族一大传统。当代金沙江林区、玉龙山金矿开发中继承了这一传统。《半月谈》杂志近期发表的《地下有金矿 心里有青山——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闯出联农带农发展之路》专题报道中指出:“20世纪末,地质勘探证实,玉龙山下有大量黄金矿藏”。但是,当地纳西族人民却“宁舍金山,只保青山”,交出了纳西族人民自觉服从全局的又一历史新答卷。

——坚持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的传统。由于纳西族受“重本抑末”思想影响较少,自古没有限制工商业发展的传统观念,故而能够自觉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矿业与商业。当然,明代丽江纳西也并没有忽视农牧产业,通过不断加强坝区排水造田、半山区及江边河谷区因地制宜建造梯田、梯地等农田水利建设,丽江境内耕地面积比明初时增加了一倍多,比较单一的农作物品种也发展到了30种。同时,帮助周边藏区“修沟造田,种植水稻”,推广先进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酋豪富畜牧,散野若蜂蚁。”传统的畜牧业仍在不断发展。农工商一体化协调发展,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富冠诸土郡”。
清代改土归流后,曾经“富冠诸郡”的丽江府,变为“赋税不敌一小县”。原因在于明代木氏在丽江本土之外经营的金、银、铜、盐等矿点,已不属于清代丽江府管辖区,那些采矿点也因木氏的退出而被废弃。而丽江府境内的金、银矿点,却多因“洞老山空”而难以经营,只有老姆井盐矿等还能正常在经营,每年还可以给丽江府征收课银、养廉银万两左右;而商业方面,丽江改土归流后“凡一切商贾课税,尽行革免止征”,只剩有茶课400多两,又因为是按户部每年发三千张茶引征收而全部上交布政司,商业带来财政收入几乎为零;其它方面收入为丁税、田赋、条编银、秋粮(折银)、公件银等共计三千两左右。可以说清代丽江流官府年收入只有一万多两。难怪流官们感叹丽江府“环数百里之地,赋税不敌一小县,岂地利未尽欤?仰物力止有此数也?”(《丽江府志略》)丽江流官府署在咸丰十年毁于滇西之乱,此后三十多年都无力恢复重建,致使其间的15任知府都没有自己的办公之地,直到光绪13年知府黄金衔向下属各地劝捐重建,历时“四年告成”。可知清代丽江流官府财政之困乏。

以商而兴、以工而富,以农而稳才有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给世人的重要启示。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论是历史时期的“富冠诸土郡”,还是改革开放后取得文旅融合发展的“丽江实践”,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要根据形势发展新变化,一旦需要转型发展时就毫不动摇加快行动。当前,进一步发展丽江的文旅、水能、生物生态产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丽江产业的发展之魂、力量之源。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保护产业化,探索“绿富同兴”之路,才能保证丽江的特色产业走得快、走得好、走得远。 
——必须倡导崇尚节俭之风。“富而奢”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然而,明代丽江木氏统治集团却没有出现“富而奢”的状态。根据木氏家训等史料,明代木氏家族在生活享受方面明确反对奢侈,倡导节俭,严格要求木氏子孙,内不可沉于“酒色”,外不能荒于“犬马”。自木泰土司开始,严格规定继任土司必须“不娶妾”(不能娶小老婆)。根据有关史料,明朝时期的历代木氏土司都基本遵循了不得有小老婆家训。应该说,一个“富冠诸土郡”的边地“金紫贵臣”之家,在治丽数百年历史时期坚持崇尚节俭清廉的家训家风,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作者简介】李群育,男,纳西族,1951年1月生于丽江古城。曾任丽江县委宣传部部长、《丽江日报》总编辑及社长、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副巡视员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州盟市报研究会会长,以及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

执行主编  树   垠
责任编辑  和丽清
图片来源  网   络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第3483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