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凉山歌谣》
2023年11月
——读鲁若迪基诗集《小凉山歌谣》
一 命名
名字与寓意
MING ZI YU YU YI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站在小凉山的天地间,沿着诗句的蛛丝和文字的马迹,眺望远处的斯布炯神山,搜寻那个叫“果流”的村庄时,鲁若迪基也站在不远处默默眺望着远方。
我相信,我所见的和他所看的,其实并不相同。
我所见的,是一个白纸黑字的诗歌世界从想象的云端附魂到了坚实的大地上,那些晃动模糊的意象凝成了具体事物,飘荡的诗意也在那一刻幻化为新鲜的情思。我像是沿着词语的地图溯源来到了一条诗歌大河的源头,看着旧泉涌出的新水聚成河,流出小凉山,流向远方世界,而沿途的一切都将孕育着未来的诗句,流经的人群都将唱响天地的新歌。
鲁若迪基所看到的却是向他奔涌而来的原始苍茫和山河故人。他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承启点,那些奔腾的岁月时光大江东去般激荡着冲向他,穿过他,再从他心胸中流出,奔向悠远天地。
诗人,是因使命的呼唤而存在于世、行走于世的,作为一个怀揣着使命的诗人,鲁若迪基一直是这片天地间高山长河的渡口,也是这片山川里血骨精魂的摆渡人。他的诗是他的自白,他像山一样站起来、像河一样淌尽自己,他成为时间的粮食喂养历史,他让一个古老的民族重新出土……
鲁若迪基是何时开始身怀使命的呢?
一切,或许要从一个命名开始。
那一天,在眺望远方时,我问:“在普米语中,‘鲁若迪基’是什么意思?”
鲁若迪基回答:“是‘智慧的金刚石’之意。”
“智慧的金刚石”,这是对一个生命的“元命名”,是对一个生命的初次塑造。神山“斯布炯”、村庄“果流”、小镇“翠玉”,这些物与名,也是对一个事物存在的首次创作。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音节清脆寓意美好的名字,背后深藏的寓意,是想向世界也向事物本身暗示着什么?
源头与河口
YUAN TOU YU HE KOU
鲁若迪基可能曾思考过,在他承接这个世界之前,是谁命名了他的“小凉山”“斯布炯”“翠玉”和“果流”。和他的名字一样,这些命名是基于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依据来做出的?作为一种原创、一种“元命名”,它们的源头在何处?
诗人韩东在其写作随笔《五万言》中谈文学创作:“从小说到小说是必然的,传统就是你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来源。小说艺术的立足点在小说传统与现实历史之间,其间的张力使你有所作为,这就像坚韧的生命体现于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对峙、交换。”
韩东的这个观点其实适合小说之外的散文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命名”。照韩东的观点来看,艺术创作在“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对峙、交换”中获得坚韧的张力,但获得表达的张力都是以“传统与现实历史”为石基的。“坚韧的生命体现于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对峙、交换”,但在“对峙和交换”之前,生命需要承接“遗传和环境之间”长久积累、定型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我们可把这种关系的总和称为“传统”。
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它是人群对世界探索的经验的积累,基于人与自然、社会交融互塑而成的历程。所以,不论是谁取了“鲁若迪基”这个名字,他所依靠的凭据,必然是深厚悠久的传统。
那么,普米族的传统赋予了这个名字什么样的意义和预设呢?
在被命名为“智慧的金刚石”之后、在还未成为诗人之前,鲁若迪基的生命就已经懵懂地承载了这世界赐予他的诸多美意。这些美意并不是某人一时兴起的祈福,而是来自一片山川、一个族群民俗传统与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探索。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命名”,是传统由外向内的“构建”,可以看成是对一个人的“预设虚构”,是传统对他的外部认同和预判塑造——以石之名,金刚石坚硬、锐利、晶莹、均匀的特质,将赋予人内敛、稳定、纯净、温润的品性,之后,定语的存在再加上了“智慧”的期许。
这个名字所寄托、承载的寓意其实凝结着一个民族对生存的某一侧面的思考。这一思考也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独有智慧。《红楼梦》里无缘补天暗恨在心的补天石,《西游记》里取名“悟空”的石猴,名著里暗藏着中华民族的根骨,这些先例,跟“智慧的金刚石”是殊途同归、花开两朵的存在样式。
传统有着“根性”。“根性”有着相似性、继承性和可塑性。“根性”的构建建立在对“物性”的理解、把握和运用之上,而对“根性”的思考不只是某个特定民族的智慧。普米族依凭传统而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如同一条东流的河,在“鲁若迪基”这个“河口”,汇入到了不断融合更新的中华民族传统之中。所以鲁若迪基诗歌呈现的多个面向,其中之一也是“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对峙、交换”之后,融汇而生的新生命、新张力和新传统。
石头与眼泪
SHI TOU YU YAN LEI
鲁若迪基的诗是根植于丰厚的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借助诗歌意象呈现,其中关系,如同水井与地下暗河。鲁若迪基新诗集《小凉山歌谣》所收录的诗歌中,“石头”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意象之一,共出现四十余次。从“石头”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窥见传统在诗人身上的“接纳传承”与“对峙交换”。
只有石头
都会流泪的——石头
滚
落
(《石头》)
这首诗歌名为《石头》,我将它看作是鲁若迪基的另一首《自白》:
重新出土
(《自白》
相较而言,同样直抒胸臆的诗歌表达,《自白》在宏大气象和巨大精神的构建上力度要更强,而《石头》则更具有普世意义和根性气质。在《石头》的表达中,诗人放下了民族叙事和地域表达,将自己的诗歌精神延伸向更为广阔深邃、更为质朴本真、更接近世界本源和“人”本身的思考之上。这些思索,诗人先通过“石头”这一意象来实现对传统的接纳传承,石头“稳定、可靠、恒久、实在”的特点,构建出“石头”意象的“传统”的寓意和映射。“石头”意象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命题,如“生活的基础”“品性的隐喻”“生命的交付”“历史的容器”“根性的结晶”等等。这些“石头”承载的传统内涵也在鲁若迪基诗歌中频繁出现。
生死相依
(《石头城》)
石头寄托着诗人对自我与世界、物性和人性的思考,在继承传统并内化为诗人的生命根骨之后,鲁若迪基这颗被赋予“智慧”的“金刚石”,他又会以怎样的“对峙和交换”,赋予传统新意义和新境界?
鲁若迪基用“石头”对立地构建出诗歌空间,依靠意象的“异变”来实现诗歌语言的张力表达。
像同素异形体的金刚石与石墨呈现出极端而迥异的特点,鲁若迪基在诗歌中信手转换着他所见的世界。在诗集中,“石头”异变为“眼泪”“爱情”“歌谣”“骨骼”“小凉山”等意象,在石头中,对立又统一地构建出一个“传统与对峙”共存的诗歌世界。这个世界由刚硬与柔软、稳固与易逝、坚韧与脆弱、渺小与博大对立地构建而成。
类似“石头”这样包含着传统气质和开拓元素的意象,在诗集中还有很多。这些都是诗人和他诗歌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人思考的结晶,是诗人沟通现实世界与精神空间的窄门。当然,将自己的诗心暗藏于意象,这是“后来”的事情。按一个诗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在借助意象构建诗歌世界之前,鲁若迪基先要完成的是一颗金刚石充满智慧的自我构建。
二 构建
圆心与天地
YUAN XIN YU TIAN DI
鲁若迪基曾说:“诗歌是这个世界的良心。”我以为,在诗歌的“意义”被凝练升华到“良心”这一高度之前,“诗人”,应该先成为诗歌的“心脏”,通过“自我构建”成为诗歌世界的“圆心”,再以圆心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鲁若迪基是《小凉山歌谣》的“圆心”。通过阅读诗集,我们得以跟随他的诗行,慢慢触摸到他以自己的方式构建的诗歌生命。那些骨骼、血液和肌肤,那些体温、呼吸和声音,为我们构建出一个博大而温厚的诗歌天地,供我们行走其间。
可贵的是,鲁若迪基在以自己为“圆心”构建诗歌世界的天地时空时,并没有妄自尊大,而是将自己放在“渺小”的位置上,去仰望“博大高远”的物象,借助“渺小与博大”之间的反差,拓展出他内心的空间,并将诗歌空间呈现给读者。
随手摘录《小凉山歌谣》中的诗句,我们就可以欣赏鲁若迪基“以小博大”的时空构建方式:
鲁若迪基在其诗歌“空间感”的构建上,并没有将空间虚化处理,而是用具体、可触、独特、唯美的物象作为空间的地理坐标。“小凉山”“泸沽湖”的凝练出现,使得他的诗歌拥有明晰的空间背景,并且,以故土的山脉和湖泊作为诗歌的经纬,构建了他诗歌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归属。
鲁若迪基对他诗歌“时间感”的处理是相对模糊的。在他的诗歌中,所呈现的“时间感”并不强烈。这也跟他对诗歌的时空的构建、立意的树立、意象的运用、广博的抒情有着血肉相依的关系——与博大的空间物象相匹配的必然是浑厚悠久的时间存在,必定是厚重宽广的情感所指。
鲁若迪基的诗歌对“时间感”作了整体化处理,时间意象在他诗歌中并不多见,我们可以在诗歌中找到一些“大体量”的时间意象:一生、青春、秋天、十月等等。这些时间意象呈现出厚重缓慢的气质,没有强烈迅疾的流动感、脆弱感,能与“大气象”的空间意象、“大密度”情感相匹配。一些具体的物象也在诗歌中暗示着时间的存在。如杜甫、圆明园、兵马俑、边关月等等意象,本身就自带悠久厚重的时间感,赋予了诗歌横穿时空的历史纵深感。
让鲁若迪基诗歌呈现出温厚气质的另一要素,是他注入诗歌空间中的“生命感”。
具有“流动感”的意象给诗歌带来口音和体温,这些意象有风雨雪、河流、炊烟、村庄、歌谣、劳动、族群等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鲁若迪基始终依照传统和思辨,将自己和他所能代表的“生命群体”放在“低处”“小处”,以仰望、敬仰的姿态看待世界。同时,他将生命的存在置于博大的空间中,借助“虚实”“隐喻”“拟人”的手法,将个体生命与广阔空间融为一体,让诗歌因个体、群体生命的存在而呈现出厚重的生命感。
骨骼与柔情
GU GE YU ROU QING
在以自己为圆心,“以小博大”地塑造出内心诗歌空间的轮廓之后,“智慧的金刚石”继续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美学空间、精神世界和诗歌原乡。
“二元对立”,这是鲁若迪基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他构建自己诗歌空间内部的方式。大小、远近、软硬、黑白、刚柔、生死等对立又统一的意象,随着诗句,继续深化着鲁若迪基诗歌世界的层次和质地。
水与火、男与女、父与母、黑与白、呼吸与死亡、森林与细雨、石头和眼泪、南方与北方……众多意象对立统一地为我们构建出鲁若迪基朴实又浪漫的诗歌世界。这些意象既拉开了叙述和抒情的空间,又互相补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这些意象、元素在“对峙和交换”间,增强了诗歌语言和意义情感的张力,而所有的元素最终又都归向“小凉山”和“泸沽湖”的隐喻中。
“小凉山”,气质阳刚,粗犷苍茫;“泸沽湖”,气质阴柔,宁静幽深;山,塑成了鲁若迪基诗歌的骨骼,湖,蓄满了鲁若迪基的情思。作为一种诗人构建的“隐喻”,“小凉山和泸沽湖”,代表着不同的气质缠绕在一起,并出现在诗集中其他意象的气息里,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指向。以“父亲”“母亲”这两个意象为例,“父亲”对应着“小凉山”,“母亲”对应着“泸沽湖”,诗人通过“父亲”表达对民族、历史与传统的思考,透过“母亲”表达对个体、故土和情感的体悟。
还有,鲁若迪基作为生长于原始苍茫的自然之子,在他的这本诗集中也有一些诗歌呈现了“乡村和城市”的对立与交织,也拓展了诗歌的维度和层次,增强了他的思考和生命呈现。
情节与细节
QING JIE YU XI JIE
一块石头对自己内心的诗意构建,向着更加幽深精细的细节推进。
如果对诗歌世界“以小博大”的构建呈现的是一位诗人的精神追求,那么对诗歌“由大到小”的雕琢,考验的就是诗人的写作技艺。
我的第一篇评论,写的就是鲁若迪基诗歌语言的运用技巧。在那篇名叫《词性磁性慈性》的评论中,我从鲁若迪基诗歌对词语词性的巧妙活用、词与词之间考究的情节意义吸引、诗歌情感归向善意和悲悯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现在再读诗集,仍旧为鲁若迪基的诗歌技艺所赞叹。
开阔处有气象,精微处有细节,《小凉山歌谣》延续着鲁若迪基一贯的写作风格。风格的形成依靠语言的表达,而语言和思维有着互塑互造的关系。运用语言形容这个世界是诗人的使命。一个好的诗人能够在他的想象力和执行力之间达到平衡,将事物描摹形容至表达的最佳状态,这种能力既是敏感的天赋又是长久浸淫于技艺的体现。
鲁若迪基的大多数诗歌都呈现出朴素、内敛、干净、简洁的质地。他的诗诗风舒缓,接近口语,看似没有太多技巧,实际上,鲁若迪基对语言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加上他独到的语言运用技巧,是有能力将诗歌写得精致华丽如金刚石的。但他却采用了“反精致”的写法,让诗歌看上去有些笨拙。得益于这种朴素得如同简笔的写法,让诗歌语言直达事物和情思本身,呈现事物原本的风貌,更直接地呈现出了诗人的意图。
除了对诗歌语言的返璞的写法,鲁若迪基还借助诗歌语言营造情节和细节,将他内心对世界的敏感捕捉呈现出来。
鲁若迪基诗歌中处处都暗藏着感动的情节与灵动的细节,这些情节与细节,从“小处”呈现出植根于诗人心中的悠远的传统和厚重的慈悲。“诗的技艺是残骸和虚伪,如果诗的产生不能像是树木长叶子一样自然,那最好完全不要产生。”讲述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一生的电影《明亮的星》中,这一句台词我印象深刻。像树叶长叶子一样自然,鲁若迪基一直在这样追求他心中理想的诗歌——自然、及物、饱满、深情——他诗歌中的情节与细节,像故土的歌谣,在他心里,他不自觉地唱着,唱出自己内心,唱出他的心声。
三 撬动
支点与世界
ZHI DIAN YU SHI JIE
鲁若迪基新诗集开启的旅程,是从故土开始的。故乡的山川、亲族、母语、节日、风物被他暖在心里,唱在口中,虽然它们在诗人心中只有大拇指那么大,他也总是把它们竖在别人眼前。和以往的诗集聚焦于故乡家园不同,在《小凉山歌谣》第二辑“祖国辽阔”中,我们看到诗人在祖国大地上奔走,于是,更加辽阔深远的意象,开始被鲁若迪基写入诗中。
黄河、长江、大渡河、怒江、澜沧江;阿里山、二郎山、梅里雪山、摩围山;天坑、地缝、敖包、草场、界碑;韦拔群故居、杜甫草堂、龙溪书院、花山壁画、风雨桥……山河故人,岁月旧事,这些中国地理风物和国人精神坐标的意象,带着相似又迥异的质地,开始从四面八方奔涌向鲁若迪基。日积月累,祖国的形象开始慢慢进入鲁若迪基广阔的诗歌世界的构建中,祖国的轮廓开始在他诗歌中成型,祖国的精神开始在他诗歌中升起。
值得注意的是,鲁若迪基的诗歌开始向新方向撬动世界时,“故乡风物”始终都是他看待、丈量世界的参照物之一。在新诗集第二辑中,“故乡和祖国”,立体地呈现着对方,又在意象相似的气质和内涵中融为一体,这也使诗歌呈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其实,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小凉山歌谣》就是很好的说明。当诗人从故乡出发,路途中遇见的事与人,如同一个个新颖的词,和诗人碰撞出新异的诗句、新奇的诗意。这是固守和阅读无法实现的。世界在延伸,心胸在拓展,诗人在成长。可以说,鲁若迪基一直没有停止变化、追求和成长,他的诗歌没有陷于重复和凝滞,他不断吸收来自当下主流的思潮和先进的技艺,拓展了诗歌空间,塑造出新的自己,这撬动,也让他和他的诗歌呈现出更开阔的气象。
人民与祖国
REN MIN YU ZU GUO
历史的江流沿着诗歌的河道浩荡而来。
《小凉山歌谣》是鲁若迪基的最新样貌的呈现。他是什么样的诗人?如果说鲁若迪基的自我构建将自己归于原始苍茫和历史传统,那么他以自己为支点、借诗歌为杠杆撬动起的世界,其间充盈着他自觉继承而来的中华精神和民族传统。
由此,我们看到鲁若迪基的创作视角开始从“故土”“民族”转向“人民”“祖国”,他试图用诗歌,承接历史的认同感,贴近当下时代,从而完成中国精神的共塑。在诗集《小凉山歌谣》中有一组描写脱贫攻坚的诗歌,鲁若迪基将自己的视角放在群众身上,以小见大地展现时代进程中的大事件和时代号召中的众人心。诗集第一辑中的《男生和女生》《拥抱》《难题》《算盘》《乡下亲戚》《真正的菩萨》《丹巴的梦》几首诗,都讲述这一内容。特别是《算盘》一诗,更是以一个党员的智慧和情怀,用诗歌记录着时代进程中的山乡巨变和人民的奋斗历程。
鲁若迪基的诗歌是立足于“人”“人民”的,或者说是回归于“人”和“人民”的。人心的喜怒哀乐,人性的善恶美丑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都是他着重记录的内容。但在他的诗歌中,很少出现个体、具体的“人”,“人”都是以体量巨大的群体的形象出现。鲁若迪基的诗歌始终都将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意放在“人”之上,另一首出色的诗歌《一粒米的哀思——悼袁隆平院士》,也传达出诗人对人民至真至诚至切的关爱情意。
在《小凉山歌谣》中,有几首凝练的短诗,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
唐朝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既是文学创作理念和写作手法的总结,又是赋予中华文人的历史使命和精神准则。除了创作体现时代进程的诗歌,鲁若迪基还有意识地吸取当下精神,创作出弘扬传统、贴近时代、走近人民的诗歌。作为一个有着历史传承和家国情怀、贴近当下响应时代的诗人,鲁若迪基胸怀世界的使命,不停歇地行进着。作为诗人,他《小凉山歌谣》的第二辑“辽阔祖国”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扬、塑造和引导,是一个民族自发、自强和自信的呈现。这也是这部诗集中有着创新意义的重要部分。
隐秘与博大
YIN MI YU BO DA
在《小凉山歌谣》中,三辑诗歌都有具体的指向和划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若迪基在诗歌创作之路上的传承和开拓、思辨与创新。“小凉山上”“泸沽湖恋”“辽阔祖国”,由不同的风物、风俗、风情,不同的气质、精神、气象,交织着呈现诗人立足于传统、当下和未来的哲思与抒情。
鲁若迪基诗歌的技艺依旧在这本诗集的创作中维持着极高的水准。生动的情节,感人的细节,悲悯的胸怀,智性的思辨依旧在鲁若迪基诗技返璞诗情归真、视物细微视域深广的诗歌风格里自然轻灵地闪烁着光芒。
作为一个诗人,鲁若迪基像一名肩负传承使命与开拓时空的歌手,一个以“记录”为目标的游走山河岁月、亲历星海变迁的行者。在一首首如歌的诗行,他信手转换着所见世界的样貌、体温、色泽和质地。那些在他诗歌中自然浮现又虚实相生的物象,带着亲切和温暖的气息,怀着硬朗或温柔的气质,成为诗歌的呼吸,成为山川的脉搏,也成为在诗歌结局处无声回荡于我们心间的巨大回响。
鲁若迪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依旧厚沉如江山,诗人不断地以自己为支点,借诗歌为杠杆,撬动着自己完成突破与重塑的同时,也撬动着诗歌往更深远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求索。天生继承的自然精神、人文传统构建出诗人以小凉山、泸沽湖为基础的精神原乡;吞吐的词句钩沉着往事,又注入丰沛悲怆的情绪,让诗人穿梭在历史民族的悠远时空中;久含于心的家国情怀不断地催促诗人关注历史、当下与未来,回应着时代的召唤。
知人论世,评价一个诗人的诗歌,应该与时俱进,应该将他的诗歌放在当下的思潮中去看待。如果我们总将鲁若迪基放置在少数民族诗人的位置来谈论他的诗歌,那么我想,滞后的观念会让你忽略掉他这本诗集非常有价值的部分。我们会忽略掉在成为诗人之后的自我成长和提升,忽略掉一个诗人自觉和自省地对诗歌可能性、可塑性、无限性的探讨,忽略掉一个诗人在诗歌之外的人生修行中追求的圆满、通透和平静。作为一位诗人,鲁若迪基一直在努力成长和提升,他没有让自己停歇,他的诗歌依旧面朝未来。
《小凉山歌谣》中的鲁若迪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诗人、小凉山诗人,他受到传统的塑造和时代的召唤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有意识地让自己成长,有意识地往自己内心注入更多更强的精神力量。
他是一个中国诗人。
曾经,鲁若迪基的诗歌让世界知道他的民族。这是他的使命,是他的担当,是他的骄傲,但这只是他的一个起步、一个台阶,现在,他立足故乡,奔走中华,在他与世界碰撞、吸纳、重塑后,我们可以继续期待鲁若迪基记录祖国的变化和时代的进程,从而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注:本文刊载于丽江《壹读》2024年第11期。
【作者简介】黄立康,纳西族,84年生,中国作协会员,昆明文理学院特聘驻校作家。出版散文集《巴别塔的砖》《国门河口》。曾获第三届三毛散文奖、2021年度云南省优秀作品奖、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2023《民族文学》年度散文奖。
◇第3484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