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领导说:要建设“绿色金砖”,做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优质产能,为世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很有感触,作为覆盖制造业为主,同时以新能源赛道为研究起点的投研学子,实在有些话想说道说道。国内新能源领域,纵然有一些问题(内卷/价格战/薪酬不高等),但的确实现了弯道超车,哪怕资本市场多有诟病,依旧功大于过。咱们不做老生常谈,比如新能源车占全球份额2/3,锂电池产销量超过全球70%份额,光伏更是占据全球80%-90%份额,相信读者们心里都有数。今晚就聊聊行业里最新发生的一些事情,看看“优质产能”们的进展。新能源汽车是真正让老外刮目相看的重大转折,相信特斯拉刚问世时,海外车企肯定不以为然,甚至自喜认为美国车企能继续引领风骚。不曾想,短短5年时间,中国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给整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是BBA(奔驰宝马奥迪)加税卖到国内,现在是BBA在国内被迫降价,而比亚迪等国内车企却加税卖到国外。自夸自擂没有说服力,直接看看海外汽车产业链怎么评价。第一位是美国著名车企福特的CEO,在一次访谈里表示,自己最近半年一直驾驶着小米SU7,甚至不舍得换车。他表示此前访华的重点就是关注小米汽车,“我们将一辆小米SU7从上海空运至芝加哥。”在他看来,全球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让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凭借前沿技术、低成本供应链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已经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给福特等传统汽车制造商带来艰巨的挑战,后者需要慎重考虑在哪些市场、以何种方式应对。”福特不是第一家购买并研究小米SU7的外资车企,之前美国电动车初创公司Rivian拆解过一辆小米SU7,目的就是研究如何模仿并改进制造成本。第二位是法国零部件巨头法雷奥的CEO,在全球供应商大会里提到:2)上海现在是全球汽车研发中心,不再是底特律、慕尼黑或名古屋;3)中国市场是汽车行业的健身房,参与竞争才会让自己更强大,能在中国市场竞争中活下来,肯定会在其他市场无往不利;4)整个汽车研发制造模式都要改变,不能适应比亚迪15个月一款新车这种速度的都会死。事实上,现在海外汽车产业链,每个高管开口就是“中国”。他们说,现在的汽车市场就是个着火的海上钻井平台,要么等死,要么跳进冰冷的海水里争取一线生机。电动汽车里最核心零部件就是电池,这块原来是松下、三星和LG等日韩厂商的天下,最近几年迎来风云变幻。宁德时代蝉联多年榜首,比亚迪刀片电池开始外供海外车企(很难得,一般会忌讳既造车又造电池),后排国轩/孚能/中航等都在全球市场有着一席之地。老美想禁宁德,福特直言宁德是全球最好的电池厂商,就看商业关系能不能强得过政治关系;欧洲想自己搞电池,结果瑞典新势力电池厂Northvolt已经面临经营危机。有趣的是,这家欧洲最大的电池厂商,自称“欧洲宁德时代”。以前都是国内厂商称自己是“小博世”“小麦格纳”,时代真的变了。今天下午,宁德时代就有场新品发布会,一款超级增混电池,名叫骁遥。宁德强项本是在纯电车型,超长续航、超级快充、超高安全性等等,希望能够和增程混动车型一决高下,而如今是直接杀到敌方阵营釜底抽薪。全程听完发布会,得到大概结论是:满足消费者“既要又要还要更要”诉求,增混电池做到续航400公里+4C快充(15分钟充满)。买增程或混动车型的消费者,也希望能多用电、少用油,毕竟价格差距摆在这里。目前增混车型的纯电续航是100-200km,打个折就是80-150km,开1-2天就要充电,上班稍微远点可能当天来回都不够。于是就出现个奇怪现象:增混车主更有充电焦虑,很多增混车占着充电桩,关键还充得特别慢,导致纯电车主怨声载道,经常是互相“拔河”那根充电线,甚至引起肢体冲突。如今增混车型的纯电续航提升到400km,并且有快充功能,问题就迎刃而解。增混车主充一次能在市内开一周或到近郊跑个来回,何等从容。往后,宁德时代就是三大新品齐上阵,麒麟超长续航(中高端纯电),神行超充(中低端纯电)和骁遥超级增混。宁王还是那个宁王,别说海外电池厂商,就连国内电池厂商都要追赶一阵。优势都知道,性价比极高,市占率极高;劣势都清楚,价格战极为惨烈,整个行业卷到不赚钱。想要看到优质产能,就需要等供需关系反转,或者是有新技术路线诞生。最近光伏板块的股价表现不错,主要是很多“重磅消息”传开,让市场对周期反转很是期待:有说光伏组件低于0.68元/瓦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有说美国商务部拟部分撤销中国光伏电池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还有说11月份有关部门会出文件限制光伏各环节产能利用率等等。这些消息是真是假,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尚未可知。根据平时和产业链交流情况,各环节供需关系已经好转,原本龙头们是预计2025年二季度或三季度能够出现转机。我想,无论协会或监管层有什么动作,大方向总归是加速着出清的吧,那就不用太过担心。按道理说到这儿,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都已经聊完,但既然是讲新能源,就多说两个板块,风电和储能。风电就看海上风电,昨晚很多读者都问到东方电缆的三季报,略作分享:首先说个大致定性。看起来三季度净利润2.88亿,同比增长40%,但实际是去年基数偏低所导致。非要看预期的话,不说环比二季度增长,难度有点高(当时3.8亿),但至少都预测有3个亿,因此严格说是略低于预期。其次是看在手订单。三季度在手订单约92亿元,其中海缆29亿,陆缆49亿,海洋工程14亿,基本和二季度相差不多。值得提醒的是,近期刚中标帆石500kV海缆项目和华润连江外海66kV项目,都没有计入在手订单里,合计有10多个亿。有订单就有业绩保障,至于什么时候确认收入,不用去纠结,原因是交付进度上差一点点,就要跨季甚至跨年。第三是未来方向。买海风不是看有项目启动才买,而是看好有空间且有确定性的新能源模式。海缆毛利率基本保持在35%-40%之间,后面深远海价值量会起到正面作用,更何况国内厂商都已经拿下欧洲订单,出海通道慢慢打开。至于业绩角度,东缆今年12亿问题不大,明年能不能增长50%到18亿,需要年底再盘点订单情况。估值是艺术,海缆给到20-30倍至少是值得的。稍微简单一些,先有新能源,后有储能,相对而言是比较新兴的赛道。有券商小伙伴预测了全球储能需求增速,分享给读者们:整体来看,预计全球储能装机量在2024-25年分别是166和231GWh,同比增长75%和39%(非常高的增速)。结构角度,预计亚非拉增速>欧美>中国市场,其中欧洲是大储增长、户储趋缓。国内储能可能还没到有全球统治力的阶段,但说弱是一点都不弱,菊厂、阳光、宁德、德业、盛弘、派能等,都是排得上号的全球产业链厂商。咱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必妄自菲薄,昂首挺胸,国内新能源领域值得引以为傲。再拔高一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相信一定会有国内新能源龙头们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