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精选编译」由王文佳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发病方式改变血管内再灌注时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结局的影响:DAWN试验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Raul G. Nogueira探讨了血管内取栓(EVT)时间对DAWN试验临床结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卒中发生方式的改变对这一关系的潜在影响,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在《Annals of Neur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aul G. Nogueira, et al. Ann Neurol. 2024 Aug;96(2):356-364. doi: 10.1002/ana.26968】
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Raul G. Nogueira探讨了血管内取栓(EVT)时间对DAWN试验临床结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卒中发生方式的改变对这一关系的潜在影响,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在《Annals of Neurology》上。
每延迟1小时治疗与90天功能独立性(修正Rankin量表 [mRS] 评分0-2)、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天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总体人群和三种发病亚组模式(觉醒、目击、未目击)中进行了探讨。
在205名患者中,98人(47.8%)和107人(52.2%)分别处于6至12小时和12至24小时的治疗窗口中。仅有9名参与者(4.4%)的治疗时间超过12小时。在其余196名患者(95.6%)中,平均治疗时间为5.6小时,范围从1.6到12.4小时。在6至12小时的窗口中,取栓组的觉醒卒中患者比例高于药物治疗组(66.0% [35/53] vs 33.3% [15/45] ),但在12至24小时的窗口中则没有显著差异(58.5% [31/53] vs 59.3% [32/54] )。
6至12小时与12至24小时治疗窗口中的患者基线特征与结果:
与药物治疗组(n=45;45.9%)相比,接受取栓治疗的患者(n=53;54.1%)在随机化前的静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使用率较低(9.4% vs 24.4%,p=0.045)。发作模式不同(目击的: 17% vs 24.4%;未目击的: 17% vs 42.2%;觉醒: 66% vs 33.3%;p=0.004),大脑中动脉M1的发生率较低(75.5% vs 93.3%),颈内动脉的发生率较高(24.5% vs 6.7%,p=0.017),成像时间较长(9 [8–10] vs 8 [7–9] 小时,p=0.006)。其他基线特征相似。取栓治疗患者中86.8%达到了成功再灌注(mTICI2b-3)。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取栓组在90天功能独立率较高(mRS 0–2:55.8% vs 20.9%,p=0.0006)。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5.7% vs 6.7%,p=0.74)或90天死亡率(20.8% vs 11.1%,p=0.20)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在12至24小时的子队列中,基线特征较为平衡,除了取栓组中房颤发生率较高(45.1% vs 24.5%,p=0.028)和高血压发生率较高(88.5% vs 70.4%,p=0.022)。取栓治疗患者中80.8%达到了成功再灌注(mTICI2b-3)。取栓组在90天功能独立率较高(mRS 0–2:41.5% vs 7.6%,p<0.0001)。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5.7% vs 0%,p=0.12)和90天死亡率(17% vs 24.1%,p=0.36)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时间与内科治疗启动与结果的关联:
表1. 每延迟1小时治疗时间与90天功能独立性(改良Rankin量表0-2)、症状性颅内出血、卒中相关死亡率和90天全因死亡率的关联,比较了取栓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
图1. 治疗时间从最后一次见到正常(TLSW)到预期动脉穿刺的时间与90天的功能独立性(改良Rankin量表 [mRS] 0-2)的关联。
在取栓治疗(n=106)和仅药物治疗(n=96)患者中,展示了6到24小时的时间窗口。取栓治疗组(EVT)与药物治疗组(MM)之间的线条距离表明,EVT相对于MM的绝对收益幅度在时间上的相对稳定。结果已根据年龄和NIHSS评分进行调整。
图2. 治疗时间从最后一次见到正常(TLSW)到预期动脉穿刺的时间与90天的功能独立性(改良Rankin量表 [mRS] 0-2)的关联。
在取栓治疗患者(n=106)中按发作模式分组:觉醒(n=66)、未目击(n=29)和目击(n=11)。尽管主效应或交互效应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觉醒卒中患者中观察到的陡峭下降线表明功能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这与其他两种发作模式形成对比。结果已根据年龄和NIHSS评分进行调整。
治疗时间与成功再灌注的关联及结果:
图3. 治疗时间从最后一次见到正常到成功再灌注(mTICI≥2b)的时间与90天功能独立性(改良Rankin量表 [mRS] 0-2)的关联。
尽管目击(p=0.95)和未目击(p=0.44)患者的斜率没有显著变化,但觉醒患者的斜率在时间上显示出统计学显著变化(p=0.018)。治疗时间从最后一次见到正常到成功再灌注与90天功能独立性之间的关联显示出与发作模式的显著交互作用(p=0.01)。结果已根据年龄和NIHSS评分进行调整。
卒中的发作方式会影响再灌注时间对取栓结果的影响,因此在探讨延长时间窗口下的不同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发作方式的影响。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王文佳 医师
审 校
李子付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