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精选编译」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艳丽编译,为大家带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破裂处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的Sakyo Hirai教授等回顾了颅内动脉瘤EVT中IPR的处理过程,旨在阐明其临床特征,并评估传统管理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于2024年8月在线发表在《Neurosurger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Sakyo Hirai, et al. Neurosurgery. 2024 Aug 1. doi: 10.1227/neu.0000000000003126】
尽管血管内治疗(EVT)已显著改善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但术中破裂(IPR)仍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IPR在EVT中的发生率为2%-6%,其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60%。由于IPR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事件,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IPR的妥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肝素逆转、降压药物管理以及使用球囊导管的血管内手术在内的多种IPR管理策略在理论上被认为有效,但它们尚未得到科学验证,且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管理策略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的Sakyo Hirai教授等回顾了颅内动脉瘤EVT中IPR的处理过程,旨在阐明其临床特征,并评估传统管理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于2024年8月在线发表在《Neurosurgery》杂志上。
本研究是一项在日本14个卒中中心进行的回顾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EVT登记处。术中破裂被定义为微导丝、微导管或微线圈位于动脉瘤囊外的情况,无论是否伴有血管造影剂外渗,包括在EVT期间注射造影剂引发的血管外渗。术后血管造影闭塞状态采用Raymond-Roy分类进行评估。通过比较EVT后立即进行的CT与术前情况,评估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和脑室内腔出血情况,分为无变化、增加和显著增加三个阶段。
本研究共纳入了3269例接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手术的患者;在1633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中,74例经历了IPR(占比2.26%),在1636例破裂动脉瘤EVT患者中,55例发生了IPR(占比3.36%)。IPR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肝素逆转(50例,占比67.6%),其次是降压药物(42例,占比56.8%)和颈球囊微导管膨胀(41例,占比55.4%)。
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增加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优势比 [OR] ,6.37 [95%CI,1.00-40.51] ,P=0.050,表1),而缺血性病变与预后不良无关。在IPR的管理技术方面,降压药物的使用与出血增加有显著相关性(OR,14.16 [95%CI,2.35-85.34] ,P=0.004,表2)。肝素逆转是缺血性病变的独立因素(OR,8.92 [95%CI,1.54-51.58] ,P=0.014,表3)。
表1. DWI,弥散加权成像;EVT,血管内治疗;mRS,改良Rankin量表;OR,优势比;WFNS,世界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
表2. BGC,球囊导尿管;EVD,外心室引流;IPR,术中破裂;OR,比值比
表3. BGC,球囊导尿管;DWI,弥散加权成像;EVD,外心室引流;IPR,术中破裂;OR,比值比。
本研究提供了颅内动脉瘤EVT期间IPR的真实世界数据。IPR的处理策略可能多种多样,最佳处理方法也因个案而异。使用肝素逆转可能引起缺血性并发症,其在IPR期间成功止血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本研究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破裂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并提示了肝素逆转在术中破裂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张艳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