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过去几年中,WEB™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器的出现为国内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并且在全球神介术者的不断探索下,WEB™在更多复杂动脉瘤中也得以应用。过去由于输送导管较硬和型号限制的问题,限制了WEB™的应用范围,而今WEB™ 17系统再度升级而来,适应证适用于3-6mm动脉瘤的治疗,其中2mm高度型号尤其适用于宽而扁的动脉瘤治疗。同时,VIA™ 17微导管新增预塑型型号,便于术中使用。
本期为大家分享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何旭英教授带来的WEB™ 17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器治疗动脉瘤,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45岁。
主诉: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周余。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体检后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医,在门诊拟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收入院。
既往史:无特殊。
初步诊断:1、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高脂血症;3、高尿酸血症。
术前影像检查
术前正侧位及旋转造影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呈囊状,瘤体朝向内上。
动脉瘤测量
经2D测量瘤颈宽约5.6m,瘤体宽约5.85mm,瘤体高4.99mm。
器械选择
8F 长鞘
6F 指引导管
0.014"微导丝
0.027"支架微导管
WEB™ 17 SL 7-2
手术方案
经测量评估,使用WEB™ 17 SL 7-2进行栓塞治疗。
治疗过程
选择工作位,路图下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微导管送至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内。
经支架微导管输送WEB™ 17 SL 7-2至瘤腔,缓慢推出微导管,逐渐打开WEB™ 17。WEB™ 17从“种子”状态过渡至“开花”,最终完全释放封堵瘤颈。
释放后造影显示动脉瘤瘤体内造影剂滞留,血流较前明显减缓。余动脉显影良好,解脱WEB™ 17,退出微导管及指引导管结束手术。
术后旋转造影。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56岁。
主诉:头晕3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呈头部昏沉感,偶有天旋地转感,持续时间约数分钟,伴心慌、眼花及视物模糊、双眼右侧视野缺损、右侧面部僵硬感及右上肢不灵活,于当地医院查头颅MRI提示“双侧额顶叶皮层下、双侧放射冠、基底节、丘脑及胼胝体多发缺血、软化灶”,予以药物治疗。近1月来,患者头晕症状较前加重,呈持续性,伴双眼右侧视野缺损。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头晕查因:脑梗死?”收入我科住院。患者自患病以来,睡眠情况较差,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
既往史:自诉6年前曾出现单侧肢体乏力、麻木,发现“脑梗死”,曾服用中药治疗。有高血压病史约6年,自诉最高血压高大180+/?mmHg,规律服用“北京降压0号”治疗。近10余天来有持续性血管跳动样“右耳耳鸣”。
初步诊断:脑梗死。
术前影像检查
术中工作位造影示右侧颈总动脉C4段小动脉瘤,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大小不规则动脉瘤。
动脉瘤测量
经多角度测量,M1动脉瘤平均宽度5.1mm,最小高度3.11mm。
器械选择
6F 长鞘
5F 远端通路导管
微导丝
支架微导管
WEB™ 17 SL 6-2
手术方案
经测量评估,使用WEB™ 17 SL 6-2进行栓塞治疗。
治疗过程
确定工作位定出路图,在泥鳅导丝导引下将远端通路导管送至右侧颈内动脉C6段,微导丝带领微导管超选M1段动脉。
经微导管输送WEB™ 17 SL 6-2到位。
缓慢释放WEB™ 17“萌芽”,随即顺势推至“开花”,直到完全释放占据瘤腔。
造影观察数分钟示WEB™ 17打开完全、贴壁良好,对载瘤动脉血流无影响,随后解脱WEB™ 17结束手术。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内明显造影剂滞留,WEB™ 17对瘤颈封堵完全,载瘤动脉及颅内血管血流通畅。
术后体会
作为瘤内扰流装置WEB™的最新一代WEB™17,拥有更优的导航及输送能力。导管更容易到位,输送更稳定,且相较于VIA™ 21,蒸汽预塑型后的VIA™ 17头端形状保持能力会更好,型号的新增及输送系统的优化,装置适形性更好,适合更多形态的动脉瘤使用。
瘤内扰流装置WEB™17释放顺畅,释放过程中注意调整VIA™17微导管的张力,WEB™的推送和VIA™的后撤协同配合,实现精准释放。
瘤内扰流装置WEB™介入治疗分叉部动脉瘤化繁为简,避免多支架治疗的繁琐操作,避免远期缺血并发症和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负担,有望成为分叉部囊状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最优选择。
术者简介
何旭英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珠江青年医师奖获得者,羊城好医生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脑血管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出血专业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脑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年。并在美国Ronald Reagan medical center of UCLA进行神经介入深造学习
主要擅长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脊髓血管病变等血管疾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每年完成颅内及脊髓血管性疾病治疗1000余台,取得满意治疗效果。从事神经介入模拟教学6年余,在国内首次开发脑血管病模拟介入培训课程,并应用于专科医师的培训考核中,收到极佳效果,到目前为止已举办十三期,均得到学员到一致好评。一直致力于脑血管出血及缺血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重点)基金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名称:骨髓基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祖细胞对恢复期脑缺血的功能康复与Nogo-A、NgR表达的相关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40094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名称:Nogo-A/NgR通过Notch1/HES1通路在BMSCs促进恢复期脑缺血中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A1515010980);参与国家十三五课题及各项临床研究十余项。主编学术专著3部《实用神经介入放射学》、《实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学》《颅内动静脉畸形》,发表SCI文章累计影响因子40余,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型号选择表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更多器械信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全新功能“AI问答”正式上线,您临床实践中的得力助手!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