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精选编译」由王文佳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取栓后CT与MRI出血的比较:HECATE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MedStar华盛顿医院中心的Amie W. Hsia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和CT对急性血管内治疗(EVT)后出血的评分,应用海德堡出血分类法(HBC)评估两种模式的一致性(表1),并量化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于2024年8月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Amie W. Hsia, et al. Stroke Vasc Interv Neurol. 2024;0:e001441. doi: 10.1161/SVIN.124.001441】
急性卒中干预后出血的特征主要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自美国MedStar华盛顿医院中心的Amie W. Hsia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和CT对急性血管内治疗(EVT)后出血的评分,应用海德堡出血分类法(HBC)评估两种模式的一致性(表1),并量化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于2024年8月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表1. 海德堡出血分类定义。
在该项回顾性研究中,纳入符合以下条件的急性卒中患者:(1)在EVT后≤12小时内进行MRI和CT,或(2)在EVT后≤7天内进行CT,并在CT前后进行MRI(即MRI-CT-MRI)。比较专家小组对CT和T2*梯度回波MRI的HBC评分的一致性。
在研究期间接受血管内治疗(EVT)的326名患者中,有87名患者(27%)符合研究标准。患者被排除的原因如下:114名患者在随访时进行的CT和MRI的时间相隔超过12小时,105名患者在随访时仅进行CT或MRI检查,7名患者由于影像质量不足,无法进行评估,另有13名患者因其MRI扫描显示的出血转化(HT)分级不同而被排除在跨模式分析之外。
87名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60–74岁),54%(n=47)为女性,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8分(13–23分),入院前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0–0分),发病时间(定义为最后一次正常到分诊的时间)为155分钟(72–382分钟),47%(n=41)接受了静脉或动脉内溶栓治疗(表2)。EVT手术细节列于表2中,值得注意的是,在93%的患者(77/83)中实现了成功的再通(改良的脑梗死溶栓评分2b/3),中位发病至再通时间为297分钟(217–552分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为4.6%(4/87,95%CI [1.3–11.4%] ;P=1.0),这两种成像方式中有2/4例符合CT和MRI的诊断,CT和MRI各有1例额外病例符合sICH标准。无症状性颅内出血(ICH)发生率为40%(35/87,95%CI [30%–51%] )。基于CT和MRI的无症状性ICH发生率分别为44%(38/87,95%CI [33%–55%] )和52%(45/87,95%CI [41%–63%] ),P=0.29。其他临床结果包括24小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位数为17分(11–25分),15%(n=13)的患者出院时返回家中,中位最终随访(30–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4分(2–6分),28%(21/76)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表2)。
表2. 研究组患者特征。
在跨模式分析中,25名患者进行了CT扫描并匹配了MRI扫描,另有21名患者在进行MRI之前进行了CT扫描,共有46例患者(53%)在进行MRI之前进行了CT扫描。这46例患者的中位扫描间隔时间为10小时(6–24小时)。另外有41例患者(47%)在进行CT扫描之前进行了MRI扫描,中位扫描间隔时间为7小时(4–9小时)。
研究者发现CT和MRI在EVT后出血分类上的总体一致性为68%(59/87,95%CI [57%–77%] )。至少一种成像方式检测到出血的患者占60%(52/87,95%CI [49%–70%] ),CT和MRI的不同出血检测率详见表3。MRI检测到的出血率为54%(47/87,95%CI [43%–65%] ),而CT的出血率为46%(40/87,95%CI [35%–57%] ),P=0.29。基于HBC HT分级,跨模式一致性为42%(20/48,95%CI [28%–57%] )(表3)。图1展示了CT和MRI在HBC HT分级上的一致病例。值得注意的是,在MRI非匹配CT扫描的41例患者中,CT和MRI的HT严重程度差异是平衡的,CT出血分级更严重的患者占17%(7/41),MRI出血分级更严重的患者也是17%(7/41)。总体而言,这41名患者中,CT和MRI的HT分级一致率为66%(27/41)。
表3. 基于一致读数的CT与MRI出血转化(HT)分级比较的列联表。
图1. CT和MRI在出血转化的海德堡出血分类上的一致性病例。
A, HBC 0:63岁女性,入院时NIHSS评分7分,基底动脉(mTICI 2b),MRI前7小时CT。
B, HBC 1a:74岁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20分,静脉注射阿替普酶,M1 MCA(mTICI 3),MRI前2小时CT。
C, HBC 1b:61岁女性,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M1 MCA(mTICI 2b),MRI后1小时CT。
D, HBC 1c:73岁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23分,iICA(mTICI 3),MRI后7小时CT。
E, HBC 2:74岁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28分,iICA(mTICI 2b),MRI前6小时CT。
跨模式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对散在的小点状出血(图2A、B)和融合性点状出血(图2C–E)的识别上。MRI相比CT更容易检测到点状出血,特别是T2∗GRE MRI在检测散在点状出血(HBC 1a)方面比CT更敏感,跨模式一致性为17%(2/12)(表3)。HBC 2级(即PH-2)的跨评估者一致性在MRI中达到高度一致(ĸ=0.781),而在CT中则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ĸ=0.951),跨模式一致性为67%(8/12)(P=0.004)(表3)。
图2. CT和MRI在出血转化及颅内出血上的海德堡出血分类不一致的病例。
A, CT为HBC 0,MRI为HBC 1a:57岁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23分,M2 MCA(mTICI 3),MRI前10小时CT。
B, CT为HBC 0,MRI为HBC 1a:36岁女性,入院时NIHSS评分28分,静脉注射阿替普酶,M2 MCA(mTICI 2a),MRI后9小时CT。
C, CT为HBC 0,MRI为HBC 1b:69岁女性,入院时NIHSS评分17分,静脉注射阿替普酶,M2 MCA(mTICI 2b),MRI前1小时内CT。
D, CT为HBC 1a,MRI为HBC 1b:75岁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26分,静脉注射阿替普酶,M1 MCA(mTICI 3),MRI前10小时CT。
E, CT为HBC 3c(SAH),MRI为HBC 1b:61岁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17分,eICA(mTICI 2b),MRI前8小时CT。
F, CT为HBC 1c,MRI为HBC 1c和3C(SAH):62岁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25分,M1 MCA(mTICI 2b),MRI后1小时CT。
在脑出血亚型上存在一些模式间的不一致,CT和MRI上不同数量和比率的细节见表4。24%(21/87,95%CI [16%-35%] )的CT和MRI患者检测到SAH,29%(6/21)的多模态一致性(表4)。区分HBC 1b和SAH(包括累及围绕脊髓裂)尤其具有挑战性(表3,图2E,F)。两种模态均未检测到硬膜下出血HBC 3d(SDH)病例。
表4. 基于一致读数的CT与MRI颅内出血(ICH)亚型比较的列联表。
定量结果显示,MRI在HBC 0级(无出血)分类中的跨评估者一致性最好,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ĸ=0.882,95% CI [0.843–0.916] ),相比之下CT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ĸ=0.683,95%CI [0.564–0.775] ),P=0.005(表5)。HBC 1a在CT上的一致性较差(ĸ=0.113,95% CI [−0.078至0.306] ),但在MRI上的一致性为中等(ĸ=0.442,95%CI [0.329–0.589] ),P=0.20。HBC 1c的评估具有挑战性,部分原因是相比CT,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确定梗死组织内出血范围时存在困难(图2)。在评估梗死组织涉及基底节时,也出现了质量效应评估上的差异(图2E)。相比之下,HBC 2级(PH-2)的跨评估者一致性在MRI中为高度一致(ĸ=0.781,95%CI [0.709–0.840] ),而在CT中则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ĸ=0.951,95%CI [0.929–0.967] ),P=0.004(表5,图1E)。
表5. CT和MRI在出血存在、HT分级及ICH亚型上的跨评估者一致性。
除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轻微点状出血性转化外,MRI和CT对EVT后出血的检测和分类总体上是可以互换的。这一发现对临床决策和研究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EVT后出血类型的复杂性,进一步优化与临床相关的出血分类标准将是有益的。
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王文佳 医师
审 校
李子付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