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姜萍越来越可疑的状态,我发出昨天那篇姜萍神话即将坍塌,而她却是本案里责任最轻的。时自己的深刻反省是:
姜萍故事横空出世的最初阶段,过于开心、兴奋,因而过于轻信了。
轻信的背后推动是我对于越来越压抑人性、越来越卷起千堆血的一考定终身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厌恶。
但问题在于,奇迹需要解释、非凡的主张需要非凡的证据,这些话平时烂熟于胸,这次却忽视了。
现在回望,在数学这个极度专业的领域,阿里的竞赛机制、姜萍与导师的互动、成绩的描绘展示等等,颇似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风格:剧情发生的空间过于封闭了。过于封闭,就给到了写幻想小说去造神牟利的空间。
数学这个领域天才的确认,理应得到开放环境中有名望的独立数学家的背书,这很重要——应该说这个步骤不可或缺才对,这就是peer review的价值。
须知,姜萍4月24日月考数学83分,不及格。阿里巴巴竞赛在之前的4月13-15日。再前次月考3月25日、成绩51分。月考满分为150分。涟水中专月考试卷难度不高,主要考基础知识,高中数学公式娴熟者高分不难。我想说:如果这还不可疑,还要坚持无罪推定不放的话,那是对自己智商、对数学尊严的羞辱。
姜萍学历本身,绝不是不能出现奇迹的理由、也不构成质疑合法性。
也就是说,你不能仅仅因为姜萍是中专生、甚至哪怕小学辍学,就咬定姜萍不可能。换言之,中专生的背景本身,处在对姜萍进行【无罪推定】的范围之内,这一点没毛病。数学天才是一个概率,概率到了,无论什么背景,只需要得到数学教育上的点拨就可能以凡人无法理解的极速迅速攀登高峰,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数学奇才高斯,5岁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父母经营的农场管理起复杂的账目,这虽然可能多少有些夸张,但说明的道理是数学奇才真实存在,并且未必需要特定背景。
但问题在于,姜萍的神话故事在其他细节、而且是和数学能力高度相关的细节里,表现出了重大疑点,让任何具备基本critical thinking涵养的人不可能不去合理地怀疑,包括和学校数学成绩之间戏谑的对比、包括已经无法简单用写错、书写习惯等等搪塞过去的离奇板书、包括电脑都是借的却能熟练掌握专业数学数学软件等等,无罪推定概念早已不再有效。
换言之,到了此时此刻,姜萍有责任亲自出面给到解释、解消疑云了,否则这一非凡的主张存在非凡的疑点。是的,这些都不是百分百一锤定音的直接证据,但疑点已经足够大,社会对于疑点的认真回应、对自身实力透明展示的需求,合情合理:谁让你一夜爆红了?一夜爆红意味着巨大的声誉与后续实际利益的可能性,需有更扎实的证据来夯实这一荣誉的基础,这是极其公平合理的社会游戏规则。
↑by 袁新意·北大数学教授。
而且恰恰因为是数学,证明的成本极其低廉,都不需要耗子尾汁闪电五连鞭与拳击之争那样的擂台搭建,需要的只是一张纸一支笔,peer review随时可以展开,而且非常必要,但前提是不能是王闰秋,因为他和姜萍是师生关系,利益相关。
我曾经分享过一个25年监禁的杀人犯的奇迹,他是真正被认可的数学天才。他的故事区别何在?首先,剧情更加自然得多:一个杀人犯、漫漫无期的监狱生活、吃饱了没事干玩数学、越玩越投入、越玩越起劲,然后开始对某个特别领域(数论)特别感兴趣、开始尝试和【外界的复数位数学家】通信,寻求知识、启发和帮助,随后在一次又一次的信件往来之间能力不断升级,最终突破天际(顺便提一句这个故事里让我很感慨的东西,那就是环境:首先杀人犯没有被死刑。逝去生命无可挽回,他再努力的赎罪也永远无法完全抵消曾经的罪行,但给了他个活口,倒也开花结果,给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算是另类赎罪。其次,外界的数学家竟然还愿意和他书信往来,愿意帮助、点拨、启发这样一个重刑犯,即便得不到任何现实利益,这样的环境实在难得)。这,要比一炮而红的某次数学竞赛高名次合理太多,因为时间是最难欺骗的一样东西,时间会留下无数痕迹与履历,没有什么比渐次进展更加自然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他的才华,最终是被外界无利益相关的数学家、被顶级刊物所再确认的。这特别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开放透明的体系、而且是得到专业同行评审的体系。依靠这样的流程崭露头角的他,无可争议。而上图袁新意教授的长文中,虽然没有提到数学家评审,但指出了关键人物的沉默、所在学校的信息封锁,凡此种种耳熟能详、保留剧目般的操作,都构成了广义体系层面无法服人、越来越招来质疑与争议的硬伤。
Peer review、健全开放、无明显钻空子缺陷的流程,实在太重要了,又岂仅限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