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师生恋、界限设定与微信这款万能神器

百科   时事   2024-02-19 16:42   日本  

上海徐汇一所中学卷入一场由于师生不当关系而引发的舆论海啸:一位女教师被其丈夫公开指控与一名16岁高中生发生不当行为。今天2月19日,徐汇区教育局对此事件作出回应,称正在进行调查。而发酵昨日早已开始,我的一个聊天群里甚至经历过信息屏蔽,也就是到后来没办法再贴到群里,无论是照片还是其他群聊记录,可见事情尴尬到什么地步。

此事再度呈现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制度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解决本来根本没有任何实质难度,却匪夷所思竟能直到今日都没有引发普遍反思:为什么,学校教师竟然需要(能)加学生微信?为什么,学校教师竟然需要(能)加家长微信?为什么,学校和家长之间竟然需要(能)以班级为单位组聊天群?非常不正常。而且这种不正常的时间跨度已经太长。无论从严谨治学、职业道德、流程合法、沟通专业等任何角度来看,都不正常到令人无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教育与心理学应运而生,最晚在八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就引发严肃且广泛讨论的『界限设定』(Boundary Setting Theory)明确强调在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具有权力差异的关系特别是师生、医患关系上,制度上设置明确界限极其重要,否则将无法维系关系中个体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全和专业性。
围绕权力差异展开,再辅以界限设定这类工具去考察,你就能轻松洞察到在现代社会,师生恋是不正常的、应该被坚决反对的,无关性别。师生恋不应该被视为与一般自由恋爱等同,师生恋不是自由恋爱,归根到底首先在于权力不平等:教师通常拥有评估学生表现、控制资源和影响学生未来的能力。这种权力不平等使得所谓理想中的浪漫自由恋爱几乎不可能实现,学生不可能毫无压力地纯凭自己真实感受去回应教师的情感,这里所谓自由和平等的立场是虚幻的。同时,师生恋破坏了教师这一方职业道德的承诺、有巨大潜力影响其他学生的教育公正性,假以时日甚至可能扭曲当事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长远的精神损害与人生旅途的障碍。

如此背景下,以中国对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层面的娴熟程度,至少10年前就早应该在所有学校普及统一格式的学校、家长与学生间的专属沟通app,任何沟通中相互间无法直接关联,前台只允许展现班级为单位的窗口,允许校方人员多人查看,家中监护人查看孩子,客观自然地封堵无关聊天的任何可能性。这样的app开发难度和微信这样的万能app对比容易几个数量级,没有任何难度和高预算需求。开发出来之后,教师和学生家长间加微信将是严重违规、需要严惩,再制度上合规合理。

为何做不到?根本没有道理做不到。直接微信加群危害无穷:公私不分、无尽加班、徇私舞弊、攀比嚼舌,甚至影响扩大到校外,引发学生家长间毫无必要的风险。为什么这样的漏洞都没有心思去彻底堵上?绝不是说只要改善了这一点师生恋问题就解决了,而是如果这么简易好用的对策都不采纳的话,萌生师生恋乃至其他各种问题的概率会大幅度上升——明明本来可以轻松做得更好,假如教育领域私人微信绝不允许这一点能够得以贯彻,那么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根本无需查看孩子到底在聊什么内容,而是只需白名单管理聊天对象列表就行,如果对方是教师,那直接就是OUT,孩子个人隐私的尊重也能获得两全。为什么不做?

所以我是觉得这一切匪夷所思。相形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此个案都不是个事。一次一次公众吃瓜、成为油腻中年们餐桌上助兴的嬉笑言谈后等待下一轮瓜品上桌的不变现状,细思恐极。

顺便我还想外推出去说一句:我们这个社会,真不应该让微信如此纵横四方、深入一切了。教育领域不过是其中一小块,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医疗方面,动辄加医生护士微信的风气一样严重,制度不专业、职业不专业、于人于己徒增风险,是时候整体回顾,彻底划清明晰界限了。哪怕不考虑舞弊、腐败、不正当关系这类严重问题,光是不分昼夜对他人的打搅本身就已经足够糟糕,为了一时的沟通方便迅捷,付出的代价未免太高昂。

个人想法,不喜勿喷哈:微信这款神器的本身,就是我们这片土地在生活场景中个人角色分工不明、界限不清,社会运行专业度依然有待提高的最佳形象代言。耐人寻味的是,很多人却把这个现象当做了遥遥领先的证据,考察的不过是一个app一切沟通转瞬即达的便利性这唯一一个指标。

怎么说呢,也只能耸耸肩莞尔一下下了。

蕨经
医学、天文、艺术。靠谱到令人发指、幽默到寒冷刺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