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最安全』之类的讨论若想要具有价值和意义,
那么对于究竟什么才叫做偶发、什么才叫做最安全,需要先达成符合基本常识的、逻辑清晰、标准明确、辩论双方都能理解并取得一致的,定义上的共识。
如果没有,那就沦为纯粹为表达而表达的嘴皮子马拉松,拼体力、拼诡辩、拼嗓门,任何话题的讨论是对仅有一次生命的蹉跎,还不如回家喝酒。
藕发↑
在我个人看来,苏州袭击外国人事件是难以用偶发来打发的。不仅苏州不行,就连第一例吉林,严格而言也不行。
用常识思考何谓偶发?民间生活中私人爱恨情仇发展到不可控程度后的凶杀可以称为偶发,哪怕结果更严重、更惨烈、更变态且更加频繁一些,也依然能算是偶发,因为个案中人的恨意可能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但吉林和苏州不同。原因正如前面所讲:人世间不存在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而吉林和苏州事件在表象上,双方之间没有任何民间偶发凶杀那样的爱恨情仇→不仅没有任何生活交集、语言互不相通,甚至互为路人甲、根本不认识。
此时,爱恨情仇缘何而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来自背景里长期广泛存在的信息定向投喂、某种刻意引导的负面形象渲染,无他。如此情形下,人会对素昧平生的外国人定向且有准备地故意发动袭击,我认为用偶发来描述站不住脚,因为它说明环境里存在明显异常的东西。
多说一句:今天微博上在话题『日本母子苏州遇袭』之下的外交部表态一帖下的评论,属于字面意义上的欢呼雀跃了。我只截屏了两页且没有作任何筛选过滤,完全原生态。应该说挺震撼的,我不得不说,在如此铺天盖地的偶发性欢呼之下,目前程度的偶发性暴力袭击频率,还算是幸运的......
这种异常的背景状态,本质上推高了特定人群在一个环境中面临的平均安全风险(更容易被天然怀有恨意、更容易少有摩擦就矛盾升级),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本可避免,所以这严格而言如何算偶发?任凭小概率抽签的叫做偶发,人为影响了抽签形态的不叫偶发,正如即便酒后驾车大多数人也不会出车祸,但酒后驾车的车祸即便概率依然小,一凡发生你若讲道理你很难讲出口说这是偶发。换一个角度可能更简明易懂:民间私人恩怨是双方间的仇恨,常常和社会环境无关。最近一个网红妙龄女孩死于恋人之手,她的生命危险只和男友有关,若能早一点逃离,本可生命无虞。但苏州和吉林不同,风险广泛存在于背景中,到哪里都有可能发生,哪怕绝对概率很低。这样的状态,能用偶发来打发么?我认为就事论事的话,不能。
同样道理:1895年李鸿章赴日谈判被日本浪人袭击,这一样不能用偶发来打发,背景里是日本空前高涨的民族沙文主义情绪。1965年&1998年印尼发生两次排华,华人糟大规模残杀和强奸是偶发吗?不。新冠疫情开始后,美国纽约发生过几起针对华人or东亚黄种人的街头暴力袭击,有时候看到华人戴着口罩冲上去就打。这算是偶发吗?不是。这些都是本可避免、不应该人为推高的人身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