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学习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让一些内心趋于平静的人,再次起了波澜。因为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即“在试点地区允许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向县域内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转让。”让一些人看到了政策松动的迹象。
四、市民下乡买卖宅基地,行不通
宅基地带有公有制属性,但却是村集体和集体成员的私产。地可以烂在锅里,可以在村组之间流动,就是不能跨村交易。跨乡镇,跨县域、市域、跨省,就更无可能。若可能,只有被地方政府收归国有,这一个可行途径。
类似广西玉林的土整归村探索、浙江绍兴的三票制探索、四川成都的建设用地入市探索等诸多探索,如果只有宅基地用途变更和土地买卖的改革逻辑,到最后都会面临各种推不动和被叫停的结局。
市民下乡买地,这个潜在的市场需求一直都有,且以后只会增多,不会减少。造成这种需求的,有逆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更有近些年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其中,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要求,让农村具有了宜居宜业,吸引市民返乡下乡的魅力特质。
市民有买宅基地的需求,且只要价格合适,农民也有卖地的意愿。宅基地买卖的交易双方,一方有买的冲动,另一方有卖的意愿。但为什么这一市场供需,一直得不到政府的行政许可呢?究其根本,这就是中国农村的最大政治。
对此,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心中憋着一股强大的负面情绪。一提起宅基地行政不允许,社会上就会舆情沸腾,掀起一阵强词夺理的反对声音。理由无非两个:一是过去的旧中国是怎么样的,二是在西方人家是怎么做的。
什么叫“新中国”,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叫“政治底线”,什么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搞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后,请在扪心自问一下:你有勇气、有血性去打破这个现状,再建立一套如你所愿的政治体制吗!如果没有,就老老实实遵从这个政治底线。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不仅只是坚守这个政治底线,而是要解决当下关于宅基地买卖的供需问题。有没有可以破解宅基地买卖双方需求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呢?有。下一节,我们会就这条路径的可行性,做一个详细阐述。
最后强调一点,城乡之间的关于宅基地买卖,我们要首先跳出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宅基地买卖逻辑怪圈。如果一直纠结于宅基地买卖的政策突破,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的。除非你能做到让国旗变颜色。
1、《县域乡村整体推动实操指南》
2、《整村运营落地操作手册》
3、《如何让村集体持续增收》
4、《全国“小田变大田”改革》
5、《整村推进“小田变大田”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