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托管的本质是围绕“耕、种、防、收”等环节,向农户集体提供集约化的社会化服务。县级农服平台建设是有效衔接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的桥梁。事儿是对的,只是做这个事的人所做的事,不一定都在这个事上。
一、把这件事做好,不容易
1、他赔进去了两三千万。笔者关注研究农地托管始于2016年。深入一线调研始于2017年。当时在安徽某市做这件事的那家企业先后投入了两三千万元。服务范围:一个县域的农业生产。农地面积有百余万亩。目前虽处于亏损状态,仍苦撑着。
2、空架子还在,内核已变。这里说的空架子是指河南某地的一处面积2万亩左右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示范区。资金投入不到一个亿,对外展示传播的有农业生产大托管的逻辑。目前,真实的经营几乎又回到了托管前的状态。
3、8000亩,2000万。这个数字是一个连镇级都谈不上的山东某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为8000亩农地提高生产全流程服务,加上地方补助的资金,这个平台共计投入了2000万元。单个环节溢出的服务能力是其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借这件事做其他事,有钱途
1、将托管逻辑融入高标项目。在市县级的农业现代化的市场逻辑中,农业生产大托管的理念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将这个理念融入高标准农田工程项目,除为他人做嫁衣外,也能分点羹。
2、谁是商业闭环里的背锅侠?高标工程是硬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的大托管是软服务。虽都是服务,相比而言,大托管服务有点像鸡肋,食之无肉。而且,很容易沦为高标硬服务的背锅侠。
3、金融逻辑里的债务窟窿。大托管背锅高标还款,很容易成为地方的另一个债务窟窿。能破解的办法只有华山一条道,即真正做好,服务了几十万亩、上百万亩,甚至几百万亩等农田生产经营的综合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服务综合溢价的增量中把银行的钱还上。
三、乡剑平台的观点
农业生产大托管的理念是对的,也是以主粮生产为主的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途径。其与高标项目之间,不能形成利益捆绑的责任关系,只适合建立责权利清晰的联结关系。
大托管服务的目的,是利用自身的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生产服务,让自己有盈利,让农民和村集体能实现增收。而不是从这两块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收益,替高标硬服务还钱。
更何况,大托管中的“大”的能力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各环节资源统合、收益分配、机制建设、管理提质等方方面面。不经历一个艰难的市场化博弈,没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很难真正“大”的起来。很多践行者现实中所以举步维艰,乃至最终失败,问题就出在这个“大”字外表的诱惑上。
系统性解决方案及落地驻点陪伴的服务商
乡剑平台可向县乡政府
提供定制化专题培训(不少于7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