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萦侍官庄
李爱明
高邮东北乡一带有许多村庄临兴化很近,曾以漫天蔽日的芦苇荡,饭稻羹鱼而享誉里下河。这些传统村庄夹在高邮、兴化这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间,亦辐射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兴化城西去2~30里水路的侍官庄就是这样一座藏在草荡子里的古村落。
草荡子是里下河荒田芦苇荡之俗称,荡子中亦有些大小不等、高出水平面的土墩子,有点类似垛田。自古这里盛产芦苇柴草和鱼虾稻米,乃国计民生必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故此地以前一直有官设收草站;解放后,省市县均在此设过草站。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一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家族的兴化师俭堂李氏后裔来此扎根,常年为家族采办粮草并耕儒为业,以兴化李氏的身份自豪地梳理着自家文脉,成该庄先民之一。至清末东归兴化,在侍官庄几百年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闪光而独特的篇章。
侍官庄,环庄皆水,西边大河东草荡,前有夹河后湖荡、四个土墩子连成庄;故旧称:“四墩”;今墩子遗迹尚依稀可寻。此地是高邮尾区,草站、市鏖整齐,收草的、卖草的、送草的舟楫云集,小桥流水人家便是该村经典。1958年与庄南只一河之隔的林家庄合并建官林大队,以侍官庄、林家庄各取一字得名;时有生产队10 个,今为高邮甘垛镇辖区。此地东距兴化西乡的徐官庄、马踏港各7里,南临三郎庙(原横泾镇)7里,而离草荡北边小葛庄、董家潭又各7里之遥,故此庄后(北)面的芦苇荡又称“七里荡”。
一条名叫“第三沟”(俗称:三沟河)的南北向大河穿荡而过,南抵高邮运河边上泊泊流淌的北澄子河,北接六安河、川东河、子婴河,通临泽界首,宝应沙沟。此河虽无盛名,却人文积淀丰厚;只是久在深闺人不识。改革开放后乡民们见多识广,方知家门口大河就是相传岳飞、韩世忠当年抗金时,在此设的第三道壕沟,此与《高邮县地名录》上记载的一沟、二沟一样。由此当地人相信: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七里荡上空曾出现的海市蜃楼:“甲光向日金鳞开,败马号鸣朝天悲”,虽是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却是古战场两军厮杀的场景再现。
旧时,“第三沟”连着七里荡、官垛荡、菜花荡延至洋汊荡、草王徐马荒,是享有“八百里芦花荡”之称的水泽之乡,成高邮、兴化两地交界。这等好避兵的草荡鱼米乡,迎来侍姓先民来此开枝散叶;接踵而至的有潘、刘、朱、缪等姓;而从兴化过来的师俭堂李氏虽单姓独户,却亦居此数代。因该庄背靠官垛荡,以前地名中带“官”的地方多少有点官方元素,该庄遂更名:侍官庄。许是牵强附会,但世居该庄的兴化李氏乃宰相之后,李姜荣(兴化师俭堂李氏第十二世孙)为清例授登仕郎;其子李小姜庠生,孙子李友竹拎过考篮,科举废后辞临泽一学堂校董,随父东归故里、投师习医,后终成当时兴化名中医,名播里下河兴高宝。
侍官庄这支来自兴化的师俭堂李氏自第七世孙传至十二世孙李姜荣,已是第六代。他们逝后均葬庄后河北边的墩子上,后这六座坟茔地辟为该庄第六、第七小队打谷场。时李家人丁不旺,第九世孙始为单传,至李姜荣及子孙李小姜、李友竹,重孙李国璋(师俭堂李氏第十五世孙)共七代单传,故李氏在此庄始终单姓独家门头。
说来也奇,此后的侍官庄自清末在李小姜、李友竹父子东归兴化后至今的百十多年中,该庄各姓氏先后都有,唯独无李姓,亦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氏在侍官庄前后几百年的时间内,秉承师俭堂李氏家族文化,出以忠信、入以孝悌,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家族安排的粮草采办。后世事、家事变迁,兴化李氏十三房各起锅灶,原先家族包揽的粮草采办停止,师俭堂改制断供。按理说在此采办粮草的李氏已完成使命可迁回兴化,然在此生活了数代的他们虽为官宦子弟,却与庄上乡邻打成了一片;亦有与邻庄大户千金结缘通了婚。特别是经历了歹人抢劫及荡匪谋杀等惊心动魄的生死长夜,在众乡邻的热心援手和乡亲舍命相救下转危为安。那档口他们反倒离不开侍官庄了,活着的不走,而躺在地下的更走不了啦!
用庄上老前辈话说:李家那阵子苦,但是熬过来后,其后代出息了。而上面几代今留有文字可考的惟李姜荣,这当中,李家甚或有人在草青农闲时从兴化西门船厂住那儿修船的木匠师傅裴氏学修船,从兴化城去那儿经商的任家学生意。他家的创业之路筚路蓝缕,从初来乍到就充满了希望与挑战;经几代人艰辛打拼,从侍官庄到董家潭、小葛庄,北港、北荡还有徐官庄、冷家舍都有他家田亩。且以田亩数的不断升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在侍官庄这块创业的舞台上,风生水起,与众乡邻一样绽放光彩。
李氏子孙在侍官庄几百年矢志不渝的传承,不仅约束了纷乱芜杂的人心,规范了代代承继的法则,抵御了无情岁月的侵蚀,最终给予了兴化李氏家族一个绵延长存的后勤保证。
当城里李氏家族各家的小院、各个厨房里堆放着足够一冬天床上铺垫的穰草、锅堂(灶堂)里烧的烧草,有没有谁想过在西乡里还有他们的一支宗亲为了收草、安排送草而不分寒冬酷暑的奔波。然而在侍官庄的他们却想到兴化城的宗亲,想到一年四季都要收买些什么样的草,是大头灯还是盐巴草,是料柴还是穰草、粳稻草?每到夜深人静,总是梦萦师俭堂:我自昭阳来,抚柳落帆,回眸最恋桑梓地。家依水乡住,归舟系缆,揽笔聊寄子孙心。为东归故里,虽只二三十里的水路,即便荡桨、撑船、再拉纤,用大半天时间绰绰有余,而他们却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跋涉,完成了兴化李氏师俭堂史上一次家族大迁徙,完成了几代李氏族人不再漂泊异乡的夙愿。
许是当时李氏先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无奈,同时又不断渴望、追求新的幸福生活,才下决心离开侍官庄东归故里兴化发展。其实对于生活的不断追求与创造,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是相同的。而生在当下新时代的我们,幸运地拥有很好的社会基础与社会条件去创造自己未来的生活。当年兴化李氏在侍官庄留下的深深履痕,已似流星般划过草荡子星空,跨越静谧的第三沟,融于澎湃的大运河,汇入浩瀚的江海。
最是草荡风景好。李氏师俭堂后人回归兴化后,始终记住侍官庄人的好,他们(兴化师俭堂李氏第13世~15世孙)逝后仍又回这里入土为安。师俭堂现虽不存,但家风传承使李氏后人们(目前已绵延至李氏第18世孙)牢记:草荡子里报命恩,一诺千金世代情;每年来打卡的李家一代代后人对此充满了感情。今天之侍官庄既洋溢着传统农耕文化的古风又流淌着现代文明和谐的新韵,侍官庄人在新时代里正创新的辉煌。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入社公告
【汪迷部落】创刊号——《汪迷部落文学社年刊·2023》目录发布
【汪迷部落】活动预告|汪迷讲坛第22讲:文化视阈中的汪曾祺研究(主讲人:翟文铖)
【汪迷部落】活动预告| 汪迷读书会第十七期:金实秋《菰蒲深处说汪老》阅读交流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