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汪 塘 边
宝珍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凡是就读过临泽小学的学生,对“大汪田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大汪田边,原来指的是临泽镇西面的一大片水汪田及周边,十几亩地,以种植茨菇、荸荠、茭白、水芹菜等水作物为主。后因古镇向西扩展,在大汪田的西边建了小学,把原有的大汪田改造成了大汪塘。开挖出来的土方堆积在临泽小学操场的西面,形成了一长溜高高的土堆,成了种植宝地。记得在这个土堆上种出来的山芋、萝卜大多数都有好几斤重。可以说是种什么成什么,就连种下的几十棵养蚕的桑树,叶子长出来也是又肥又亮。原因是从水汪田里挖岀来的泥土,尽是肥土。
自从大汪田变成了大汪塘以后,临泽人一直都将大汪田边和大汪塘边混淆在一起,纠结不已。时间久了,干脆用临泽方言把它给读白了,成了“大汪头边”。所谓的“大汪头边”,在我的认知中,其实就是一个大池塘,水面比足球场还大,就在临泽小学的大门前面。
当年的大汪头边还是有风景的,汪塘四周尽是姿态各异的柳树,垂柳倒映在水中,柳条柳叶随风摇摆,颇有几分诗意。得闲工夫的人,可以绕着大汪塘散步。到了夜晚,繁星满天,“亮月子”落在水里,看起来比天上的月亮还要清楚。
夏日里,大汪塘中冒出了很多荷叶和菱角,在荷花绽放的时节,菱角也在悄悄地开花,虽然没有荷花那么显眼,但细看也很漂亮,白色的花瓣,鹅黄色的花蕊。清晨,水面上时常会飘浮起一层薄雾,雾气中不时地有鱼儿跃出水面。有一种比麻雀还小的水鸟,不停地俯贴着水面飞来飞去。
大汪塘的东面是古镇的居民区,往里走不远处是派出所。穿过派出所,再过几条小巷子就到了文化站广场,属临泽镇的中心地。这一带住着我众多的良师益友,龚定煜、殷作安、房林等文化名人都是从临泽文化站广场附近走出来的。
从文化站广场再向西走,就回到了大汪塘的北岸。临泽镇的三街九巷都是相通的,转来转去,都是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临泽人习惯称自己是“街上”的人,招呼周边四邻八乡的人来临泽镇,叫“上来啦?”农村人称自己到镇上来,叫“上街”。由此可见,临泽镇是个商业发达的古镇,这里的人喜欢把镇上称之为“街上”,从骨子里透着一种繁荣的市井气息。
大汪塘的水看上去是不流动的,但大汪塘的水是干净的。东岸边有几个生活小码头,供附近的人家在这里洗菜、淘米、洗衣服,透着浓浓的烟火气。从一些老人的口中得知,大汪塘里有个秘密,开挖池塘的时候,有心人在塘中间不同的位置打了几口暗井,这些井都是活井,常年不断地有地下水涌出。在大汪塘的西南角上有一个调节水位的水闸,连接供销社后面的排水沟,通往小汪塘至西河边。如果雨下大了,多余的水就会从闸门流出去,久不下雨的时候,汪塘里的几口暗井就会往塘中补水,确保大汪塘的水质和水位。如此巧妙的构建,形成了一个自动控制的水循环,从中可以体会到前人留给后人的礼物,往往都是看不见的智慧。
围绕着大汪塘,每天放学后都有几个小孩蹲在岸边钓鱼。因为是野钓,又没有专业钓具,每次只能钓几条小鱼喂猫。后来,有人划着杀猪的大木桶在塘中放网捕鱼,把原本安静的水面弄得乱糟糟的。还有那些冬天穿着皮衣的捕鱼人来塘里摸鱼,他们先用木棍在水面上奋力敲打,鱼在水下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不敢动弹,然后就被徒手摸了上来,本来清澈干净的汪塘被搅得稀混,这种摸鱼的方式简单粗暴,显然是大煞风景。后来,周边的居民只要见到这些人来塘里捕鱼,就会毫不留情地上前加以制止。
临泽人从不避讳大汪塘的水深水浅,倒是每年的七夕,都会聚集不少看晚霞的有心人。当年在大汪塘的东岸是看七月巧云的最佳位置,姑娘们比着吃菱角,比穿针引线,看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心怀美好的向往和祝福,目送着太阳从学校的西边渐渐落下……黄昏中的临泽小学,在晚霞的映衬下成了一幅夕阳剪影画,水中的倒影洋溢着一种奇幻的温馨。
临泽小学建于清代晚期,全名叫丽泽初等小学堂,第一任校长是叶其蓁,他是宣统时期的举人,但不入仕,坚持回乡办学堂。校址设在大士庙的西院,那个校区一直保留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小学广场是开放式的,周末会在这里放露天电影。大家在下午就扛着板凳去小学广场占位置,孩子们都喜欢把凳子放在放映机旁。等到电影开放前试镜头,他们就争先恐后地用双手做出各种剪影象形动态,不少来晚了的观众,只好坐在银幕的背面。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各种流动摊贩也公开地进入了露天电影的现场,虽然只是几分钱的小生意,但本质上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萌芽,是改革开放的星火。镇里计划在大汪塘边北岸建一个大会堂,这样既满足了各类大型会议的需求,更适用于各类文艺演出,同时还能解决常年在露天看电影的不便,并尝试售票创收。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大会堂还没有开工,大汪塘就被填了。往日的荷花菱角,水中的月亮和晚霞的倒影,还有伴随临泽镇几代人的“大汪头边”情怀也一起被埋到了黄土下面……大汪塘就此永久消失在临泽人的视线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大会堂广场。
今天的人想往日的旧事,总是那么风轻云淡,大汪田边也好,大汪塘边也罢,都已经不存在了,就连大会堂广场也已经成为了过去,此时此刻只能在文字中找回一些往日的记忆。
本文原载《高邮日报。2024年12月26日悦读版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入社公告
【汪迷部落】创刊号——《汪迷部落文学社年刊·2023》目录发布
【汪迷部落】活动预告|汪迷讲坛第22讲:文化视阈中的汪曾祺研究(主讲人:翟文铖)
【汪迷部落】活动预告| 汪迷读书会第十七期:金实秋《菰蒲深处说汪老》阅读交流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