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之中的小老板之变
——解析汪曾祺刻画以小老板群体为对象的小说(下)
陆忠场
(五)人性与兽性。民国时期的小老板也如手指一样,有长有短;也像其他阶层、群体的分子那样,有好有差。小老板群体中的人性反差很大,人性与兽性并存。小老板的美好人性,首先表现在公益互助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互助精神不断发扬和光大。至于一些兽性,在后来的革命暴力和非暴力改造中,有所改善和改变,为此中华民族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三个人(指炮仗店老板、绳厂老板、画家)的名声倒都是好的。他们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对人从不尖酸刻薄,对地方的公益,从不袖手旁观。某处的桥坍了,要修一修;哪里发现一名‘路倒’,要掩埋起来;闹时疫的时候,在码头路口设一口瓷缸,内装药茶,施给来往行人;一场大火之后,请道士打醮禳灾……遇有这一类的事,需要捐款,首事者把捐簿伸到他们的面前时,他们都会提笔写下一个谁看了也会点头的数目。因此,他们走在街上,一街的熟人都跟他们很客气地点头打招呼。”[26]人们对一个画家、二个老板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善举,细看眼里、深藏心底。
侉奶奶是外地人,孤苦伶仃,生活贫困,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她在自己的草房附近,栽了八棵榆树,榆树一年年长大。被香店的杨老板看中,他几次委托丁甲长等人探口风,想买下这些榆树,侉奶奶不松口。一天夜里,瓢泼大雨,侉奶奶死了。有人找来侉奶奶的侄儿牛(姓名就一个字“牛”),丁甲长找到杨老板,杨老板说:不忙谈榆树的事,先垫钱,把后事办了。安葬之后,杨老板率人锯了榆树,把树干卖给木器厂,将树皮留给自己制香。“据了解,他卖的八棵树干的钱就比他垫出和付给牛的钱还要多。他等于白得了八张榆树皮,又捞了一笔钱。”[27]杨老板的人性是善还是恶?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汪曾祺没下定论,让读者思考。做生意,精于算计不是不好,尽量让利益最大化也能理解。如果置人(特别是病人、没有生命体征的人)于不顾,昧着良心赚黑钱,严重损害他人的利益,这还叫人做的“生意”吗?这样的“生意”还能长久吗?如果这类“生意”是由某种制度保障的,这种制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八千岁是一只螃蟹,有肉都在壳里。他是个正常之人,也有爱美之心。“虞小兰,八千岁也曾看过,也曾经放慢了脚步。他想:长得是真好看,难怪宋侉子在她身上花了那么多钱。不过为一个姑娘花那么多钱,这值得么?他赶快迈动他的大脚,一气跑回米店。”[28]八千岁见到虞小兰有所心动,让他在心跳中止步和跑开的,除了怕扔大把大把的银子外,可能也有守住人性底线的成分。
关老爷是八旗弟子,继承父辈的房产、田产、资金,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他每年都下乡查看地里的庄稼(称之为“看青”),他将估产谈质议价的事交给田禾先生,由他和庄头、佃户洽谈、交易。自己则踏青、游玩、吃喝、念经,糟蹋由庄头安排的大姑娘、小媳妇。“他给陪他睡的大姑娘、小媳妇一个金戒指。他每次都要带十多二十个戒指”[29]直到花完戒指为止。庄头、佃户也清楚老爷的意思,穷苦农人备受欺凌,轻贱如泥,任人践踏。自他的儿子在新婚之夜,发现媳妇不是处女而大闹之后。关老爷变态了,他改了送戒指的“章程”,凡陪睡的若是处女(开始谋求处女),便给两只金戒指。这似乎各取所需,实际上是利用金钱和权势,嘚瑟强权和淫威。在庄邻,玩弄底层女子的伪善手段,具有更大的侮辱性和欺骗性,人性丑陋,龌龊透顶,令人发指。
(六)创新与守旧。那个年代的小老板们都渴望发财发展,但在遇有制度、环境、技术、资金、品牌、管理等门槛面前,有的穿“旧鞋”走新路,克服困难,招引人才,在模仿、拷贝中改进与创新,尚能有所进步和发展;有的墨守成规,抱着陈旧的工具、工艺和技术不放,由其自生自灭。八千岁因舍不得碾子,舍不得五匹大骡子,觉得碾磨的大米比机轧的香,而放慢了机械化步伐,在骡子的尿骚味中自我陶醉,其结局可想而知。陆长庚是鸭王,养鸭、放鸭的技艺首屈一指,远近闻名。因为没有治疗鸭瘟的药物和技术,多次吃亏,于是他放弃了养鸭、放鸭。他失业了,常在牌场上看后影子,“那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手,诨号陆鸭,说他自己简直就是一只老鸭。——瘦瘦小小的,神情总是在发愁的样子。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见到鸭就怕了,运气不好,老是瘟。”[30]
由于资本的积累和投入,小城的工商业进一步萌芽、成长,设备引进,技术创新有所拓展,有些碾坊升格为米厂、染坊改进了工艺。“我们城里后来来了好些机器,抽水机、榨油机、碾米机。来了好些‘老桂’,不知道为什么,管理机器的工头叫老桂。老桂也管修理机器。王锁匠斜对是一家米店,本来用骡子拉,后来改了,用机器。兴中公司三十二匹马力,很好。本来叫碾坊,改了名字叫了米厂了。老石碾子也在,不用了。起了一间房子,洋灰地。皮带盘、钢轴、车床、老虎钳、电磨石、螺丝洗、钢锯子……”[31]
炮仗店孟老板拥有“人是为人活下来的”[32]理念,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他家祖传做炮仗,他勇于学习、摸索、试验和创新,由做炮仗发展到做烟火,在本城和邻县的炮仗、烟火店中,孟家是领先的。孟家制造和表演的各类种的烟火,成了全城市民的节日。“各人占好地方,十番‘锣鼓飞动’放了!‘炮打泗州城’,‘芦蜂追秃子’……遂看得人欢声雷动,尽力喝吼,如醉如狂,踏的野地里草都平了。——最后,两套‘天下太平’牵上去,等着看高下了。孟家烟火放紫光绿光,黄色橘色,喷兰花珠子,落飞蛾雪花,具草木虫鱼百状情形。‘好’‘好,是好!’”[33]在大变局中,尽管孟老板致力创新发展,由于受制度制约和时局干扰,孟老板的生产经营走入下坡路,“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虽然‘打倒列强,打倒列强’唱了一阵之后,委员们又都自称信士弟子,忙着给肉身菩萨披红上匾,可是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34]最后,竟然走到断炊、卖女的地步。
(七)物质与文化。小老板们是物质和文化、精神的传承者与创造者,这个群体也和其他阶层、群体一样,出现一些文化和精神上的负资产。在汪曾祺关于小老板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妥妥的工商业生产、经营文化,如以义为利,以信为本,抢抓商机,科技优先,贱买贵卖,薄利多销,有备无患,和气经营,抱团聚暖,招揽人才,奇谋生财,情感管理,赢得人心(包括顾客、专门人才、伙计、同行等人心),注重要素秉赋的融合等等,彰显小老板们的进取、生机与活力。做熏烧生意的王二,为人诚实,头脑精明,商品货真价实。他慢慢发达起来了,别人叫他“王老板”,他自己都有点不相信、不适应。王二的“生意真是三春草、雨后花一样的起来了。‘起来’最显眼的标志是他把长罩煤油灯撤掉,挂起一盏呼呼作响的汽灯。须知,汽灯这东西只有钱庄、绸缎庄才用,而王二,居然在一个熏烧摊子的上面,挂起来了。……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第一,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第二,过年推牌九,他在下注时不犹豫。王二平常绝不赌钱,只有过年赌五天。”[35]他“把五吊钱稳稳地推出去,心不跳,手不抖。”[36]
炕坊余老板“何以生意最好?因为有一个余老五。余老五是这行的状元。余老五“何以是状元?他炕出来的鸡跟别家的摆在一起,来买的人一定买余老五炕出的鸡,他的鸡特别大。”[37]由于余老五炕鸡鸭技术卓越,带来了滚滚财源,“每一家炕房随时都在等着他。每年都有人来跟他谈的,他都用种种方法回绝了。”[38]为了留住余老五这个技术尖子,余老板在薪资、福利等方面,自然会高于别人,还“真在泰山庙后,离炕房不远处,给他找了一块坟地。附近有一片短松林,我们小时常上那里放风筝。蚕豆花开得闹嚷嚷的,斑鸠在叫。”[39]把余老五的生与死都管好了,他自然铁定地跟着余老板。
小城的一些碾坊升格为米厂、洋面厂,老板在购进设备时,请厂家介绍技工(俗称“老桂”)同往调试、运营、保养。外地来的老桂“那一口话就没有人完全懂。他无聊极了,脾气大,动不动大发,要跟老板辞生意了。王锁匠(本地的)听呀听的,他的话懂得八九成了。”[40]“米厂里人多奇怪,嘻,这个机器人跟小王聊得挺好,不晓得说些什么,一聊一半天,指手画脚,点头磕脑!……这以后他要是再发脾气要小王跟他讲讲看。一讲,行!”[41]老桂要探家,厂里也识才、包容,同意老桂推荐的王锁匠前来代班,代班期间小王把各类机器管理得服服帖帖、井井有条,各方得利,皆大欢喜。
汪曾祺在介绍老字号“连万顺酱园”时,以随笔手法,叙述其经营之道和商业文化、精神,充分肯定连老板做产品时,工艺严谨,一丝不苟,几代人做的小小的茶干,能用上十几种药料,用现在眼光来看,其工艺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42]汪曾祺在小说里情不自禁地站出来,直接概括连老板的三条生意经:“第一,信用好……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第三,连老板很勤快……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土产,真也不容易。”[43]连老板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44]也记得茶干里的商业文化。小老板群体在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深厚土壤上,生成了自己的精神和品德之花。在各种挑战面前,他们所展现出的勤劳、诚信、坚韧、创造和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德,不仅帮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发展起来,还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到上述汪曾祺关于民国时期小老板们生活的摘录和剪影,似乎有些碎片化、拼图化,也许还有掉书袋之嫌。但读完这些,若再耐心一点,将汪曾祺涉及小老板的20多篇小说全部读完。就会觉得这些小说,感性与理性结合,以感性为主;事实与创作结合,以创作为主。虽不是史诗,但是诗篇;虽不是宏大叙事,但是精微叙事。能够从中读到小老板们创业拼搏、竞争挣扎、商海沉浮的奋斗画卷和精神风貌,有着挥之不去的丰满感、沉重感和壮阔感。
(八)文史辉映。汪曾祺小说中的小老板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有的还有生活原型。他的小说不是史志,是文学艺术的创造,但也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这里,我们不妨翻阅以下两则史料,就可看到汪曾祺塑造的小老板们,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以及具有何等的真实性、典型性。据史料记载,国民党政府当局看到经济危机,也制定和实施一些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但在具体执行中,事与愿违,连环打折。1946年初,政府当局通知伪中央银行拨出资金,以小本贷款的方式,发放给绥靖区农民、小老板,以应小本经营、发展生产之需,并组织若干督导团到基层检查发放、使用情况。督导一团一组“从扬州至淮安对八个县的……小本贷款的效果进行了抽查,……在农村调查时,农民说‘我们没有听说过政府给我们小本贷款,让我们生产自救,倒是我们乡长借钱给我们做生意,就是利钱太高,我们吃不消’”[45]从1951年起,高邮县城及部分乡镇“先后把铁匠、木匠、篾匠、铜匠和白铁匠等‘五匠’组织起来,分别成立铁业、木业、竹业、服装、纺织等社(组)。”还陆续将机米和面粉加工、酱坊、染坊、机械、商业(含日用百货、药店等)、诊所等工商业、服务业联合起来,先后成立各类生产、商业合作社(组),有的后来升格为集体、国营单位,生产中小农具、家具,经营各类日用商品,为城乡提供饮食、医疗、家俱等服务。
阅读和思考汪曾祺小说中的小老板群体,参阅高邮有关工商业史料,心生无数感慨。除了制度和传统禁锢之外,小老板当中多数是人中之凤,他们处在权力食物链的底端,常常只有被“欺”的份。在秋天里,小树即使落了叶子,破了皮,受了伤,过完冬天,还会蓬勃发芽、展枝。小老板们是坚实路基的重要材料,也是风雨兼程的赶路人。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汪曾祺说过“秋天像一首歌,溶溶的把我们浸透。”[47]小老板群体的精神和品德也像一首歌,溶溶的把我们浸透。小老板们所受的苦难、折磨和荣光,也是我们民族的苦难、折磨和荣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滋养着他们,他们也以自己的奋斗精神和优秀品德反哺着民族。1941年,汪曾祺在《匹夫》中有一段话,这段话颇能表达我对民国晚期小老板们的认知。“脚下是路。路的定义必须借脚来说明。细而有棱角的石子,沉默的,忍耐的,万变中依旧故我的神色,被藏蕴着饱满的风尘的铺到很远的东方,为拱起如古中国的楼一样的地方垂落到人的视野以外去。可怜的,初先受至再一个白天蹂躏的还是它们。辅助着说明路的是树,若是没有人,你可以从树来认明。”[48]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小老板是指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经营者。按照这个标准,我国有8000多万户小老板,占全部市场主体的26.7%。今天小老板们与民国后期这一群体相比,在文化、智慧、科技、资本、体量、管理等方面,有了极大的飞跃。当下小老板群体所处的环境,与那时的战争、内乱、制度等,不可同日而语。今日之小老板们,心中有阳光,眼里是晴天,充分继承和发扬企业家群体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德。“不创新毋宁死”。我国的中小企业主会从“跟着学、仿着做,有些卷”的状态走出来,能够开新道、首创做、引潮流,以图新赢未来,以特色创品牌,以管理保久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相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在史无前例的科技革命的大潮面前,中国的企业家们、小老板们会以新的业绩和姿态,走在世界科技、新兴产业的前列。
届时,汪曾祺会以现代企业家、小老板为原型,再写他们的创新之路、人生之境和心灵之旅吗?会的,肯定会的。汪曾祺老先生会以蓝天作稿纸,挥毫疾书。写累了,还会再吸几口烟,再来一杯龙井茶。
改于2025年1月下旬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入社公告
【汪迷部落】创刊号——《汪迷部落文学社年刊·2023》目录发布
【汪迷部落】活动预告|汪迷讲坛第22讲:文化视阈中的汪曾祺研究(主讲人:翟文铖)
【汪迷部落】活动预告| 汪迷读书会第十七期:金实秋《菰蒲深处说汪老》阅读交流
【汪迷部落】陆忠场|变局之中的小老板之变——解析汪曾祺刻画以小老板群体为对象的小说(上)
【汪迷部落】陆忠场 | 作为富二代的莱生会有新生吗?——读汪曾祺作品《莱生小爷》
【汪迷部落】陆忠场 | 街头依然飘着熟藕的热气和清香——感触汪曾祺小说《熟藕》中的世道温情
【汪迷部落】陆忠场|鸡毛何以如此之重——评析汪曾祺的小说《鸡毛》
【汪迷部落】陆忠场 | 网子 轿子 担子——读汪曾祺《打鱼的》《侯银匠》《三姊妹出嫁》三篇小说札记
【汪迷部落】陆忠场 | 天使的拯救行动——窥观汪曾祺小说《窥浴》
【汪迷部落】陆忠场|自由 钻研 标新——对汪曾祺联大期间部分作业的回眸与思考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