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迷部落】贾怀景|马家大院

文摘   2025-02-01 00:02   江苏  

马 家 大 院

贾怀景

2008年10月15日,高邮报纸发表了我的散文《贾府老井》。第二天清晨即接到扬州记者打来的电话,询问文中提到的“贾家马家”有什么故事?当时,我还没有看到当天的高邮报纸,而扬州记者已得知此消息。扬州人为什么对“贾家马家”这么有兴趣呢?

贾家马家

先得说明一下,扬州人和高邮人一样,把这里的“家”不读“加”,而是读“嘎”。扬州人说的“贾家马家”与一段历史典故有关:清兵入关,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满军铁骑围困了扬州城。守城的扬州军民在史可法的统领下誓死抵抗。清兵久攻不下,损兵折将,恼羞成怒,城破之日,大开杀戒。史载“城中积尸如乱麻”,据说后来埋尸多达80多万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大难之下,扬州城竟有贾马两家,凭着智慧,采取躲、蒙、哄、骗的手段,逃过一劫。后来,这个带有机智、狡黠的故事,逐步衍化为蕴含假模作样、惺惺作态、虚情假意的方言俗语——“贾家马家”。随着人群的交流互动,这个方言词汇溢出扬州,扩散到邻县邻省。高邮本来属于扬州,高邮人常挂在嘴边的“贾马贾马”(假马假马)、“贾马六鬼”(假马弄鬼)、“假嘎六扯”、“假油不扯”,应该都与这个方言俗语有关。

也许是巧合,高邮城老辈人说的“贾家马家”,却是实指。古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当属府前街,以前叫县府街。中市口以东、州署以西有两个黄金地块,隔街相望,南边是贾家大院,北边是马家大院,算得上大户人家,名门望族。小时候,我家老门牌是县府街87号,马家是68号,恰好门对门。贾家鼎盛时期在明清,马家辉煌在民国。一边明清故胄,几百年下来,已经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一边是当朝新贵,鲜衣怒马,富甲一方。两家之间,交往很少,邻居而已。倒是马士杰先生的孙辈与我家弟兄年龄相仿,交往甚密。由于这个原因,对马家在历史转折时期发生的事看得不少、听得不少。

马家建筑

到新中国成立,马家大院的建筑年龄不足百年。与贾家大院相比,它显得更年轻、更考究、更有气派。说它考究,仅举一例:它的台阶、天井都用花岗条石、石板铺就。天井四周的地漏也是花岗石材,雕有精美的钱币纹饰。门楼外墙用的都是水磨砖,平滑结实,严丝合缝。正门前一对大石鼓,雕着吉祥云纹。门头上方,砖雕的人物、植物、动物,栩栩如生。

马家大院有房99间。为什么不凑个整数?这是有讲究的,古代九是阳数,寓意吉祥。未达百间,既有谦卑之意,又留有余地,勉励后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马家大院临街一面,与马家正门并列的有三户门面房。从东往西,分别是徐家烧饼店、屠家豆腐坊和胡家“敬天子”算命铺。三家门面房的产权也是马家的。马家大院的西院墙在熙和巷,东院墙与州署相隔,北院墙外是公园。

解放后,马家房产充公,先后给县委、县人武部兵役局、县政府第一招待所(后改为“秦园宾馆”)使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基本保持原貌。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末,经过拆建,还有一部分院落维持原貌。21世纪初的一场房地产开发,原地建了别墅群,马家大院从高邮人的视线中彻底消失。

如果俯视,马家大院建筑群可分三路七进。分别是东路、中路和西路。

先说中路。第一进,门厅。门厅两边是门房轿房。据我的兄长回忆,马家门厅宽敞,左右各置一张又宽又长,锃光发亮的大条凳。门厅和第二进之间是一个天井,西边有土地祠,东边跨过一个圆形门,可到达东路房屋。穿过门厅,左拐,进入二门,高门槛,砖雕门饰,二门两侧各有房间,这是第二进。出二门,一个开阔的大院落,迎面是又高又宽的五间正厅,这是第三进,马家婚丧嫁娶,接待贵宾的场所。院落四周有走廊连接,厅前走廊高悬五盏紫檀木宫灯,流苏灿然。正厅和其他各进房屋都是雕花格扇,区别是正厅门窗尺寸更大,用料更考究。大厅陈设红木桌椅,两侧墙面挂有名人字画,其中一幅上书“养和堂”的镀金牌匾格外抢眼,落款是中国末代状元、著名实业家、我国近代纺织工业之父张謇。正厅的北门通向内宅,内宅有三排,分别是第四、第五、第六进。马家人叫它下进、中进和上进。三进内宅格局大体一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套间和卧室。上进是正宅,陈设供桌、老爷柜,供奉祖宗龛。正宅左手是副宅、饭厅。从二门到上进,一共五排,每一排的中门都在一条直线上,前后相对,形成了马家大院建筑群的中轴线。

1987年,马氏后人受邀来到高邮,在幸存下的老院子里留下几幅珍贵的合影,背景中走廊、厢屋、雕花格扇清晰可见。可窥旧时马家建筑之一斑。

东路是东花厅。东路和中路建筑之间有一条长达几十米的室内通道。别看它平时光线昏暗,到了下雨下雪的时候,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不湿脚,可以从通道两侧的旁门到达大院的任何一间房屋。

东花厅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株又老又大的石榴树。夏日,花团锦簇;秋季,硕果累累。地面,布满青苔,静谧怡然,给人庭院深深的感觉。我曾在砖缝中拔了一棵树苗,栽在自家小院中,若干年后竟也遮天蔽日,花红似火。石榴院落的南面有两进四合院,以厢房相连。石榴树的北面是厨房、柴房。

西路是西花厅。从中路大厅西侧的一个大圆门可以进入。这里的建筑精巧别致,中西合璧,是马家大院精华之所在,也是当时我们一帮小伙伴最爱来的地方。西花厅的北端是厅房和书房,南端是玻璃房和放置日式“榻榻米”的卧室,一明一暗,下设防空洞。南北建筑之间以抄手回廊相连。中间部分是假山和四季花木。假山的规模虽不及苏州扬州的私家花园,却块块都是精挑细选的太湖石,玲珑剔透,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春天,雪白重瓣的木香花爬满走廊式花架,踏进六角门,就有一阵清香袭来;秋季,菊花怒放,金桂飘香。特别叫绝的是,北端厅房书房的拐弯处,露出一个花瓶状小门,一人多高笋石钻地而出,四周点缀数株修竹,青白相间,分外雅致,宛如一幅画卷。整个花园有两个花匠打理,其中一个姓金,大家背后称他“金瘌子”。

走过忽明忽暗的长长过道,尽头有一北门。跨出此门,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里到达马家大院的后花园。中轴线的北端是一座四合院,即第七进。四合院的后面还有附属房,给管家和账房先生居住。后花园花木繁茂,井舍俨然,呈现另一番景象。

马家故事

马士杰1865年生于高邮,历经清末、民国(含日伪)、第一次解放高邮等重要历史阶段,从求学中举到清廷为官,从民国代理省长到弃官经商,他的故事太多、传说也多。

我家与马家门对门,远亲不如近邻。我的兄姐与马先生孙辈年龄相仿,或为同学,或玩伴。其中一位叫马兆祓(1937年生),是先生次子马家骧的二儿子,与我三兄贾怀颐是初中挚友,互相串门,称兄道弟,拍照郊游。马家后来发生的事,除了我,全家人都是目击者。有些事,家人虽然没有看到,左右四邻看到听到的也传到我家。我的四兄贾怀士(87岁)、七兄贾怀领(84岁)还健在。近日,他们亲口向我讲述了当时的见闻。

马先生的四位公子,1988年写了一份回忆录,《忆父亲马士杰晚年生活》(载《高邮文史资料》第八辑)。文中说“最后因体衰多病,敌机轰炸时受惊,病逝于高邮老家。”

先生治丧的场景,我四哥对我描述:先生还有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被人从西花厅抬进正厅。大厅两边高挂先生自撰的挽联,中有“有功于世,有益于人”字句。后葬邮城“半亩园”,即今老体育场西侧。

马先生饱读诗书,晚年在家养老,经常手不释卷。马家大院有专用的书房、藏书房,几大排书橱,几千册图书。专人管理,不得允许,不能触碰。农会进驻后,书是没人要的,弃之如草芥,斯文扫地,不少珍本散落民间。

马先生和淮安周家有姻亲关系,老邻居都是知道的。马家九小姐嫁给周恩来的堂弟,因生活窘迫,带着婆婆和子女回到娘家,邻居们都知道此事,也很同情。周恩来的堂侄周尔鋆在高邮中学读书时与我大哥贾怀顺,还有高邮老干部李乃祥应是同窗。

还有一则民间传闻,说马家上辈当过裁缝。后来看到《高邮州志》,还真的找到出处。州志专门为先生父亲马维高立了传。用大白话说,先生父亲,自幼聪明过人,因为家境贫困,14岁时,其父让他到淮阴学做生意。当学徒之余,不忘读书,结果学有所成,事业也成。移居高邮后家道中兴,并培养出马士杰这么优秀的儿子。马氏家族在原籍就是名门望族,曾赢得“祖孙进士”“父子科第”“两朝旌节”“六世承恩”等美誉。马士杰先生从政,到达省部级,经商也大获成功,交往的是张謇、韩国钧、黄炎培、史量才等名流。先生晚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无愧乡贤名士之称号。

本文原载《高邮日报》2025年1月2日悦读版



汪迷部落工作室

热销图书


《风物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风雨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永远的父亲母亲》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文学家的秘境》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定价86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入社公告

【汪迷部落】创刊号——《汪迷部落文学社年刊·2023》目录发布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成功召开第一次年度工作会议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成功召开第二次年度工作会议

【汪迷部落】第二届汪迷文学奖揭晓

【汪迷部落】活动预告|汪迷讲坛第22讲:文化视阈中的汪曾祺研究(主讲人:翟文铖)

【汪迷部落】活动预告| 汪迷读书会第十七期:金实秋《菰蒲深处说汪老》阅读交流


【投稿注意事项】为让更多外地汪迷朋友文章及时安排推送,高邮本地作者如果在高邮本地其他公众号已经推送的文章原则上不再重复推送,以保证尽可能多地安排推送阅读研究汪曾祺作品的读后感、随笔、评论、论文等,更多地安排推送实践汪曾祺文学主张“小温大爱”、“人间烟火”、“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作品。作者投送稿件如果10天内未能推送,可自行投送其他平台。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

汪迷部落
汪曾祺老,祖籍高邮,文学新声,人文人性,惠泽当代,影响久远。爱汪老、读汪文,爱人生、写人生,组建“汪迷部落”,供大家交流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