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锌锰液流水系电池具有本征安全、高比容量(616 mAh/g)、高能量密度(700 Wh/kg)、高电压(1.9~2.9 V)、低成本(<10 US$/kWh)等优点,用于大规模储能极具潜力。为何装的电池面容量一高就跑不起来?我们把它称之为“死锰”问题,即Mn2+/MnO2沉积/溶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MnO2脱离集流体失活。死锰不仅导致容量损失,更会钝化电极和阻塞隔膜、流道等电池组件,损害电池寿命。电解型锌锰电池面容量难以突破20mAh/cm2。并且MnO2自身的导电性差(10–6 S/cm),Mn2+/MnO2电解动力学缓慢,加剧死锰的形成。电解动力学该如何加速?氧化还原介导(Redox mediator, RM)策略是消除死锰、突破面容量限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化学反应,使得死锰在不接触电极的情况下就可被还原为Mn2+。从热力学角度讲,凡是平衡电势低于Mn2+/MnO2(即<1.23 V vs. SHE)的电对均有希望作为RM。RM改怎么选?在过往其他电池的研究里,RM的选择丰富多彩(I–、Br–、VO2+等),用法、用量也不相同,尚缺乏对于RM选取和设计的评价指标。RM之间是否有优劣之分?RM添加量如何确定?RM筛选原则是什么?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转移到RM的筛选指标上来。除了热力学、经济性的特征,介导动力学,即RM与MnO2间的化学反应快慢也至关重要。2024年7月3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水系电池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Rescue dead MnO2 for stable electrolytic Zn-Mn redox-flow
battery: a metric of mediated and
catalytic kinetics。论文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科研助理、现悉尼大学博士生王琪,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晁栋梁教授、周万海副研究员。本文提出了“介导+催化”指标来拯救死锰问题,从而实现稳定、快速的电解锌锰液流电池 (eZMRFB)。结合光谱表征+电化学分析,揭露了Fe2+优于其他介体的RM动力学,实现少添加量下快速高效地清除死锰。通过实验表征+理论计算,验证了MnO2沉积过程中Fe掺杂诱导氧空位形成,促进电荷离域和激活O2p电子态,从而改善电池倍率能力。所制备的eZMRFB具有近100%的库仑效率、80
mAh cm–2的超高面容量、20 C的高倍率能力和超过2500次的寿命。该工作将加速高能水系电池应用于下一代大规模储能。
⭐动力学、热力学、商用化角度建立理想 RMs设计指标。该工作提出了设计RMs的关键参数(图1a),包括RM动力学、电极动力学、溶解度、RM氧化还原电位、RM可逆性和成本等,以指导RM的选取和应用;特别地,定量分析了不同RM与死锰之间的本征反应动力学这一长期被忽略的重要指标,Fe2+被确定为理想的RM,其具有最快速的死锰清除能力。这些结果将为RM在锌锰乃至整个水系电池体系中的应用带来启发。
⭐阐明Fe2+介导和电解催化的电化学过程。通过多种原位表征技术揭示了Fe2+介导作用下的电荷储存机制和电化学过程;同时,通过结合一系列谱学分析、电化学分析与结合理论计算,揭露了Fe掺杂诱导氧空位形成,改善电荷离域和活性电子态,催化加速Mn2+/MnO2电解动力学。
⭐超高面容量,构建具有实用潜力的电解锌锰液流电池。在少量RM作用下(容量贡献≤10%),Fe2+介导的锌锰液流电池表现出接近100%库仑效率,80mAh/cm2的高面积容量,20C的出色高倍率能力和2500次长寿命,超过了大多数报道的电解锌锰电池。
(a) 各种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电位。(b) MnSO4和0.05 M FeSO4的CV曲线。(c) Fe2+、I–和Br–消除MnO2反应历程的光学图像。(d) Fe2+介导MnO2时开路电位(OCP)和Fe2+浓度的变化。附图显示了反应电荷通量随过电位的变化,并用Butler-Volmer方程进行拟合。(e)不同RM与MnO2自发化学反应的RM反应动力学对比。▲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对比分析RM的可行性和高效性。理论上低于MnO2电势的所有活性物质都是潜在的RM选项。尽管选择电势更高的RM可以实现更高的放电电压,但是与MnO2间更低的电势差势必导致介导反应的驱动力下降,RM反应更难进行。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电势具有区分度的Fe2+、I–和Br–来进行死锰消除反应的动力学对比分析。通过RM反应历程光学图片,以及原位UV-Vis图谱,均发现Fe2+可非常快速(<30 s)将MnO2完全消去。进一步地,通过检测OCP变化定量分析介导反应动力学,可观察到Fe2+介导MnO2间的交换电流密度最大,结合光谱结果可确定Fe2+的介导动力学最优异。图3. Fe2+介导MnO2正极的电荷存储机理及反应过程研究(a) 20mAh/cm2充电容量下的典型放电曲线。(b) Fe2+介导MnO2正极放电过程的原位XRD图。(c) Fe介导的不同放电阶段SEM图像。(d) 电解液恒流充放电的原位UV-Vis图谱。(e) Fe介导的MnO2正极充放电反应历程示意图。▲ 本文通过多种原位和非原位技术对Fe2+介导MnO2正极的电化学行为进行表征,揭示其电荷存储机制和反应过程。原位XRD,SEM和XPS图谱证明了Fe2+介导下死锰被充分地消除。原位UV-Vis光谱进一步地展示了含Fe2+的电解液在充放电时的变化,表明充电包括S1过程Fe2+氧化为Fe3+,和S2过程Mn2+电沉积为MnO2并伴随死锰形成;放电过程分为三步:放电S1过程,MnO2电解溶解;放电S2过程,Fe3+电化学还原为Fe2+,同时Fe2+被死锰氧化为Fe3+,直至死锰完全消除;放电S3过程,Fe3+电化学还原为Fe2+。图4. Fe2+介导的eZMRFBs的电化学性能
(a) eZMRFB的结构示意图。(b)不同面容量下循环性能。(c-d) 高面容量测试。(e-f) 有无Fe时的充放电倍率曲线。(g) 不同RM介导下eZMRFBs的倍率性能对比。(h)不同面容量下有无Fe介导时的倍率性能对比。(i)与近期电解锌锰电池文献对比。▲作为概念验证,将Fe介导的MnO2正极与锌负极耦合,并进行电解液调控(详见全文),构建锌锰液流电池(Fe-eZMRFB)。在Fe少量添加时(容量贡献≤10%),eZMRFB在不同面容量下均表现出显著提高的循环寿命,并能达到近100%的库仑效率和80 mAh/cm2的超高面容量。同时,在大电流下,相比于无介导、I和Br介导,Fe介导的eZMRFB在不同面容量下均表现出更高的容量保持率、更高的输出电压,具备“小媒介大动力”的优异表现。图5. Fe掺杂对Fe-MnO2阴极电化学动力学的催化加速(a) EIS图谱及反应活化能。(b) STEM模式下的EDX图谱。(c-d)
Fe2p、Mn3s XPS图谱。(e) EELS图谱。(f) O1s XPS图谱。(g) EPR谱。(h) 模拟计算Fe-MnO2(101) 和MnO2(101) 结构图。(i) 不同电解过程反应路径能量分布。(j) 电子态密度分布。▲本文还分析了Fe2+添加对于MnO2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并对Fe催化电解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EIS等电化学动力学分析显示Fe-MnO2更高的电化学活性。EDX和XPS图谱证实了MnO2中Fe掺杂的存在。进一步地,通过EELS、XPS以及EPR测试,揭示了掺杂后的增强氧空位的形成。DFT计算结果表面,Fe-MnO2的电解过程能垒更低;电子态分布结果表明Fe掺杂导致了高电荷离域和活跃的O 2p电子态,有利于电荷转移,从而催化了MnO2的电解动力学。本文明确了设计氧化还原介体的关键指标,提出了氧化还原介导和催化的双效度量拯救死锰,不仅通过优异的氧化还原介导动力学实现高效的死锰清除,同时还通过掺杂效应催化MnO2的电解过程,二者协同“里应外合”同步地解决了死锰和电解动力学差的问题。主要意义如下:(1)提出氧化还原介导动力学评估方法,为氧化还原介体在不同体系下的选用提供新的参考。
(2)揭示了介导和催化机理,为进一步推动电解锌锰电池实现高容量、高倍率奠定基础
(3)发展了性能优异的高面容量电解锌锰液流水系电池,将加速高能水系电池走向安全、可靠及低成本的大规模储能实际应用。
题目:Rescue dead MnO2 for stable electrolytic Zn-Mn redox-flow battery: a metric of
mediated and catalytic kinetics
链接:https://doi.org/10.1093/nsr/nwae230
赵东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催化、能源、环境、生物应用研究,发展合成了19种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及系列新组分、结构的有序介孔材料,提出了一系列合成新方法体系,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开创性成果,发表SCI论文80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Nat. Mater., Nat. Chem., JACS,
Angew, Adv. Mater等顶级期刊,被引12万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中国分子筛成就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任国际介观材料协会主席、ACS Central Science执行编辑、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编等。现任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内蒙古大学名誉校长。
周万海,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副研究员,入选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2010-2020年本/硕/博就读于四川大学,2021年1月加入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晁栋梁教授团队。主要从事新型电化学反应电对设计、功能介孔电极材料合成、原位电化学表征、高能水系电池和快充放钠离子电池器件化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oule、Natl.
Sci.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等上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被引用4800余次,H指数26。主持承担5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骨干,曾获得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及一等面上资助等。
晁栋梁教授,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先进材料实验室青年研究员,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四青)、上海市Q-R专家,担任复旦大学水系电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Materials Today Energy 副主编(IF = 9.3,中科院二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学科编辑等。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指导老师。主要从事水系电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出版英文专著 1 部,发表论文 150 余篇,1/3以上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引用 24000 余次,H 指数 72。自 2020 年加入复旦大学,以通讯作者身份在水系电池领域发表论文 20 余篇,包括 Natl Sci Rev、Sci Adv、Sci Bull、Joule、JACS、Angew、AM、PNAS、EES 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曾获得 EES Lectureship、上海市科技青年 35 人引领计划、《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创新 35 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020-2023 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秀青年、澳大利亚研究新星等奖项。
访问主页:www.eABChao.cn
【招聘信息】
南洋理工+复旦:联合博士后(范红金/晁栋梁/赵东元)
点击直达
水系储能 Aqueous Energy Storage 声明 本公众号 AESer 致力于报道水系储能前沿领域的相关文献快讯,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宣传,同时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投稿与合作,具体事宜可发送邮件至aqueousenergystor@126.com,或添加下方小编微信,我们将在第—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