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锌电』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杨琪EES: 深度离子传质为解决Zn||MnO2电池放大过程中的容量衰减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摘   2024-10-15 08:06   英国  


研究背景


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因其高理论容量、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被广泛关注。锰氧化物因其较高的工作电压、高理论容量和低成本、制备简单等优点,是最有希望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实际应用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高负载条件下AZIBs出现明显的容量衰减,难以满足规模应用的要求。放电副产物碱式硫酸锌(ZHS)在正极表面的覆盖是导致该容量衰减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形成的ZHS在充电过程中能可逆消失,但其仍制约了正极材料的利用率。



研究内容


针对这一难题,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杨琪教授团队基于限域材料化学的技术策略,在二氧化锰晶格中引入碳元素,制备了一种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IC@MnO2),有效抑制了ZHS的过度沉积覆盖问题,在高正极负载量条件下促进了深度离子传质提升了正极材料的利用率。该工作设计了一种量化锰氧化物正极离子存储量的方法,通过控制酸浓度实现选择性刻蚀表面ZHS而保留正极材料,避免了表面ZHS对锌离子存储量的影响;使用锰元素含量对检测到的锌离子含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MnO2负载量差异对离子存储量的影响。通过测定高负载量下MnO2正极活性材料的利用率,澄清了长期以来ZHS的可逆形成不会影响MnO2正极的误解。在负载质量为10 mg cm-2时,IC@MnO2的比容量为176.4 mAh g-1,相较于与未改性的MnO2提高了62%,在22 mg cm-2的高负载量条件下也展现出优异的储锌性能。

该成果以“Deep ion mass transfer addressing the capacity shrink challenge of aqueous Zn||MnO2 batteries during the cathode scaleup”为题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第一作者为硕士生姜娜和曾友,通讯作者为邱介山教授,杨琪教授,陆学君副教授,通讯单位为北京化工大学。


研究亮点


本文以煤沥青为原料报道了一种在MnO2晶格中引入间隙碳的策略,材料应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解决高负载质量下MnO2正极材料容量衰减问题,在10 mg cm-2负载质量下实现了162%的比容量提升,在高负载质量下Zn2+储存量提升了182.4%。

⭐DFT计算证明了间隙碳引入MnO2晶体对电极表面SO42-和OH-吸附能的调节作用,抑制了碱式硫酸锌的覆盖效应。

⭐该工作设计了一种量化锰氧化物正极离子存储量的方法,通过控制酸浓度实现选择性刻蚀表面ZHS而保留正极材料,避免了表面ZHS对锌离子存储量的影响;使用锰元素含量对检测到的锌离子含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MnO2负载量差异对离子存储量的影响。

⭐通过测定高负载量下MnO2正极活性材料的利用率,揭示了可逆形成的碱式硫酸锌对MnO2正极离子存储的影响。 

 


图文导读


图1. 高负载质量下比容量衰减

(a)不同负载质量下MnO2的比容量对比;(b)低负载质量(~1 mg cm-2)和(c)高负载质量(~10 mg cm-2)下MnO2正极表面的ZHS沉积对比。 

图2. 理论计算揭示MnO2晶格中引入间隙碳对碱式硫酸锌沉积行为的影响

(a)IC@MnO2晶体结构示意图;(b)IC@MnO2的差分电荷密度图;(c)MnO2和IC@MnO2对SO42-和OH-的吸附能;(d)引入碳元素对MnO2局部电场及离子传质的影响;(e)MnO2和(f)IC@MnO2的表面ZHS覆盖和电极利用率对比。

高负载条件下ZHS会在MnO2表面形成较厚的覆盖层,阻碍离子向活性材料深层的有效传质,导致电池容量严重缩减,嵌入在晶格间隙中的碳对MnO2的改性可有效抑制ZHS对电极表面的覆盖从而提升电极利用率。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IC@MnO2晶体表面对SO42-和OH-吸附能以验证间隙碳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IC@MnO2对SO42-和OH-的亲和力低于MnO2,从而抑制了ZHS的覆盖效应,促进了高负载量下的深度离子传质。


图3. IC@MnO2的制备方法和形貌结构表征 
(a)IC@MnO2的制备过程示意图;(b)MnO2和(f)IC@MnO2的SEM图;(c)MnO2和(g)IC@MnO2的TEM图;(d)MnO2和(h)IC@MnO2的HRTEM图;(e)MnO2和(i)IC@MnO2对应的SAED图;(j)IC@MnO2的EDS Mapping以及相对应的C和Mn的元素分布;(d)IC@MnO2的热重数据。

以富含芳香化合物的煤沥青为碳源、氯化锰为锰源制备了IC@MnO2。通过SEM、TEM和HRTEM等手段对IC@MnO2与纯MnO2的形貌和结构对比发现,IC@MnO2展现出块状形貌,其晶格间距增大且存在着丰富的原子缺陷,更有利于离子的传质。EDS和TG分析表明,引入MnO2晶格的碳含量较低,约为3.26%。

 
图4. IC@MnO2的晶体结构及化学环境
(a)IC@MnO2与MnO2的XRD图;(b)Mn、(c)O和(d)C元素的高分辨率XPS光谱;(e)IC@MnO2和MnO2的FTIR光谱;(f)IC@MnO2的Mn-K边XANES数据;(g)相对应的EXAFS谱;(h)IC@MnO2晶体结构形成示意图。

为了进一步验证间隙碳的成功引入,利用XRD、Raman、XPS、XAS对IC@MnO2和MnO2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环境进行了研究。XPS和FTIR表征证实了间隙碳的引入改变了Mn原子的配位环境,形成了Mn-O-C键。


图5. 高负载下IC@MnO2正极材料利用率的变化规律 
(a)MnO2的充放电曲线;(b)相对应的非原位XRD图;完全放电状态下(c)MnO2和(d)IC@MnO2电极表面SEM图;高质量负载下MnO2正极横截面(e)SEM mapping图和(f)相应的机理演示图;高质量负载下IC@MnO2正极横截面(g)SEM mapping图和(h)相应的机理演示图;(i)ICP-OES测试的样品制备过程示意图;(j)放电过程曲线;(k)放电过程中不同电压下的Zn浓度(使用Mn浓度进行归一化处理)。

利用SEM研究了完全放电状态下MnO2电极表面的形貌,发现MnO2电极表面被纳米片状的ZHS完全覆盖,而IC@MnO2正极表面ZHS的分布密度显著降低,说明间隙碳的引入可以有效抑制ZHS的覆盖,促进离子传质。对高负载下电极的横截面进行非原位的SEM分析发现,Zn2+在IC@MnO2电极中的分布更加均匀,表明了间隙碳的引入提高了高负载下MnO2的利用率。进一步通过ICP-OES检测了不同放电阶段下正极活性材料中Zn2+的含量,通过蚀刻电极表面的ZHS,将Zn元素的含量和Mn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浓度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IC@MnO2的Zn2+存储能量比MnO2提高了182.4%。

 
6. 电池性能研究 
IC@MnO2和MnO2的(a)CV曲线;(b)0.2 A g-1电流密度下的GCD曲线;(c)0.2-2.5 A g-1下的倍率性能;(d)IC@MnO2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GCD曲线;(e)GITT曲线及相应的Zn2+扩散系数;(f)IC@MnO2和MnO2的EIS图;(g)IC@MnO2和MnO2电极在2 A g-1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性能;(h)IC@MnO2和MnO2电极在0.2 A g-1电流密度下负载质量为~10 mg cm-2时的性能测试。

分别以IC@MnO2和MnO2为正极材料组装了纽扣电池并评估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MnO2晶格中引入间隙碳,可以有效加快离子扩散速率,提高电化学反应活性,证明了间隙碳的引入显著提高了MnO2在高负载质量下的性能。



研究总结


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在MnO2晶格中引入间隙碳的策略,解决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高负载质量下MnO2正极材料容量衰减问题。在晶格间隙中引入微量的碳,能够有效降低了MnO2对OH-和SO42-的亲和力,避免了碱式硫酸锌在正极表面的过度沉积覆盖,促进了离子的深层传输,提高了高负载下的正极材料利用率。该工作首次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MnO2阴极中Zn2+含量的方法,并澄清了关于MnO2正极表面ZHS可逆形成对其性能影响的误解,推动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



文献信息

Na Jiang#, You Zeng#, Qi Yang*, Puda Lu, Keqi Qu, Lihang Ye, Xuejun Lu*, Ziqiang Liu, Xixian Li, Yongchao Tang, Jinchao Cao, Shimou Chen, Chunyi Zhi, Jieshan Qiu*. Deep ion mass transfer addressing the capacity shrink challenge of aqueous Zn||MnObatteries during the cathode scaleup. Energy Environ. Sci. 2024.

https://doi.org/10.1039/D4EE02871F 



团队介绍

邱介山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杰青、教育部CJ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科睿唯安”全球高引科学家及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北京化工大学“十佳教师”和“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主要从事材料化工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研究,多项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Nature Mater.、PNAS、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等刊物发表论文900余篇,论文总引70100余次,h-index 131 (Google scholar);煤基碳材料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一(web of sci.),引领了煤化学化工领域的新发展方向。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80余件;参加完成“煤焦化焦油加工工程设计标准”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或修订。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全国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现任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副主席、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化工学报》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Elsevier)、Battery Energy (Wiley)和 Carbon & Hydrogen (Wiley)副主编及Science China Materials、Energy Technology、Carbon Energy等20余种学术刊物编委。

杨琪,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石油和化工行业新型碳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主任邱介山教授)。从事功能碳材料的设计合成、规模制备及其电化学工程应用,开展化工“三传一反”经典理论在电池电极反应与离子传质过程强化中的特色应用研究,在PNAS、Adv. Mater.、Angew. Chem.、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Matter、ACS Nano、ACS Energy Lett.、Sci. China Chem.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总引用14000余次,H因子65,202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Carbon Energy金茶花奖等奖励。担任《过程工程学报》、《物理化学学报》、Nano Research Energy、eScience等9种期刊青年编委。

  • DOI

    https://doi.org/10.1039/D4EE00881

水系储能 Aqueous Energy Storage 声明
      本公众号 AESer 致力于报道水系储能前沿领域的相关文献快讯,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

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宣传,同时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投稿与合作,具体事宜可发送邮件至aqueousenergystor@126.com,或添加下方小编微信,我们将在第—时间回复您。


← 长按添加小编微信~

水系储能

水系储能
致力于传播与水相关的能源转换前沿科研资讯的非营利性公众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