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笨人见了笑,普通人见了无所谓,高手见了会心惊胆战!

文化   2024-10-23 21:58   江苏  

点击下方关注我

解读《资治通鉴》合集在文末领取

《资治通鉴》第七十七卷 魏纪九

曹魏·魏元帝景元二年(辛巳,公元261年)

【原文

吴主使五官中朗将薛珝聘于汉,及还,吴主问汉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以为至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综之子也。

【译文】

译文有点长,略过


【解析】

三国时代,吴蜀两国之间使节来往不少,毕竟作为类似盟国的存在,及时互通有无,通报情况,有助于加强双边合作。

使者这种存在,表面上是传递消息,实际上也是一种明面上的情报刺探。

就如同各国大使馆,说到底也是变相的情报收集站,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的那种。

作为能够派出去的使者,代表的是国家,自然是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善于观察,不然被人家搞得下不来台,使者自己丢人,国家更丢人。

人家会说你没人了,派了这么个玩意出来,和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个味道。

所以为什么古人做官才名要看,也要看长相,也是这个意思。

五官中朗将薛珝去了一趟,回来立马和孙休汇报工作。

这里要先提一提薛珝这个人的成分。

类似汉末三国这种乱世,任何政权内部人员构成大体分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元老功勋派,就是跟着一路打江山,比如孙吴的淮泗、刘邦的沛县、朱元璋的淮西。

第二种是中途投靠派,就是一路扩张过程中加入的,比如孙吴的江东士族、刘邦的吕家、王凌、彭越、朱元璋的浙东。

第三种是降将派,就是竞争对手投降过来的,比如孙吴的文鸳、刘邦底下的项他、秦国降将。

薛珝的父亲薛综老家沛县,逃难到交州在士燮手底下做事,后来跟随士燮归附孙权,入仕孙吴。

薛珝在孙吴的政治身份靠的上淮泗江北,又属于降将投靠派那种,加入的时间晚,在孙吴政治根基非常弱。

对于这种人,只要有才,领导不眼瞎都会提拔起来重用。

言归正传。

薛珝给孙休汇报工作,提到了自己在蜀汉的所见所闻。

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

记住,人说任何话,无非是事实+观点。

因人而异,事实可能会有看不到的,观点同样会有个人偏见,听别人说话往往要慎重,看你两者选哪个多一点。

在《资治通鉴》材料中出现这一段之前,司马光就写到了蜀汉内部的政治乱像,而这一段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用孙吴角度来看蜀汉的内部乱像。

至于这些乱像是什么,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薛珝话的后半部分。

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以为至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这段话如果要说核心,其实就一句话,要对自己处境要心里有数。

在对比《资治通鉴》、《汉晋春秋》和《建康实录》是我发现有个地方很有意思,唐代人编写的《建康实录》中写到孙休听到薛珝这话之后很惊恐。

帝闻之栗然。——《建康实录》

《资治通鉴》并没有才采纳这种说法,毕竟《建康实录》比《汉晋春秋》更晚,唐代人又不是孙休肚子里的虫,怎么知道几百年前的孙休有没有惊恐。

所以,这个孙休惊恐就是唐代人写书时候加入的个人观点,大概率不事实。

提这个东西,并不是考古,而是我们大可带入孙休情景中去感受孙休听到薛珝汇报工作时的感受。

蜀汉与孙吴结盟共同对抗曹魏,虽然对盟友有点想法,但大体上是希望盟友能稳定,不然盟友完蛋了压力就全部给到自己。

蜀汉现在表露出的问题,已经让孙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搞不好蜀汉就要下线,所以孙休怎么能不惊讶?

但如果只是孙休惊讶而已,那么我也不会写这个文章了。

我个人认为薛珝的汇报,其实有三重含义。

第一,就是通报蜀汉情况,让孙休意识蜀汉出问题会对孙吴的战略格局造成影响。

第二,通过对比蜀汉的问题,薛珝通过这种极其委婉的劝谏方式,让孙休提高意识对比着去自查,避免出现蜀汉同样的问题。

第三,希望孙休能够有一种警觉,励精图治时刻审视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极其委婉,甚至没有八百个心眼子都想不到的方式来说?

就是上面提到的薛珝人微言轻,而且他的政治成分决定了,他要是说的太直白了,恐怕朝堂上有人就不高兴了,所以才说蜀汉的方式来给孙休点孙吴的问题,就如同唐诗说汉皇其实是说唐玄宗一样。

至于你孙休听不听的懂,那就只有点到为止看悟性了。


【闲扯】

我是觉得薛珝这么拐弯抹角说话,无端增加了沟通成本。

但换个角度,人家不过一个打工的,没必要为了你老孙家真把命搭进去,所以做任何事之前先把风险隔绝好也能理解。

所以说,你听人的家的话的时候,不光要看别人说了什么,更要看他没说什么。

薛珝的重点并不是他说了什么, 也不是他的说话方式,而是他想要传递的内涵是见贤思齐另一种,见不贤而内自省

说实话,见贤思齐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厉害,就嫉妒甚至污名化其合理性,这才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但见到比自己更不如的人或有错的,那可就来劲了。

因为他大可以站在高岸上对其大肆输出贬低来拔高自己的存在,收割的成就感。

但,这样屁用都没有,爽完了你还是那个你。

要见贤思齐,更要见不贤而内自省。

但怎么自省才是关键。

你能看到别人诸多不好,你会笑,你会嘲讽,你会觉得这人不过如此,这些都是人性的恶,你要去看到,然后尽可能避免带来偏见。

然后和自己对比一下,别人有类似的问题,自己有没有可能也有?如果有怎么改?

更要意识到,你看别人能笑他,那么别人看你是不是你自己也有可笑之处?

不要觉得自己牛逼一点问题都没有,你不信去找那些段位高的人,你让人家来看看你,你立马就成你嘴里笑别人的那个笑话。

你能通过别人的问题看到自己的问题,这个不稀奇,中人之姿而已。

你能意识到自己一定存在自己看不到的问题,并有意识的去找去试图修正,这才是高手。

有句话说,你看一个蟑螂的时候,已经有很多蟑螂了。

同样,你能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说明问题不止这一个,只是这个严重到让你看到而已,更深的问题只会更多。

看到问题不可怕,看不到问题才真正可怕。

PS:
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书出版,非常抱歉,因为某些因素我的书没办法出版。
不过另有一位大佬的《资治通鉴》解读,我看完之后直呼过瘾。强烈推荐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下面链接购入一读,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END——

发送关键字【1 】资料包

发送关键字【4】:私密社群

发送关键字【3 】:咨询

发送关键字【通鉴 】解读《资治通鉴》合集

发送关键字【职场 】了解《职场避坑指南》

发送关键字【付费 】查看过往付费内容

知人心、懂人性,就读《资治通鉴》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谋略那些事
解读《资治通鉴》,通过历史迷雾,启发当下学以致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