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说一个人际关系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文化   2024-10-11 22:09   江苏  

点击下方关注我

解读《资治通鉴》合集在文末领取

《资治通鉴》第七十七卷 魏纪九

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戊寅,公元258年)

【原文】
将军魏邈说吴主曰:“居外,必有变。”武卫士施朔又告谋反。吴主将讨,密问辅义将军张布,布曰:“左将军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吴主召奉告之,且问以计画,奉曰:“丞相兄弟支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腊会有陛兵以诛之。”吴主从之。
【译文】
将军魏邈对吴王说:“孙居住在外,必然会有变乱。”武卫士施朔也报告说孙要谋反。吴王将要讨伐孙,就秘密地向辅义将军张布询问计策,张布说:“左将军丁奉,虽不能撰写文书,但他计谋过人,能决断大事。”吴王召来了丁奉,讲了自己的想法,并向他询问计策,丁奉说:“丞相的兄弟党羽很多,恐怕人心不同,不能突然制服他,可以乘腊祭集会之机用宿卫之兵杀掉他。”吴王同意了。


【解析】
继续来说孙吴这边的事。
话说孙吴皇帝孙亮和权臣孙綝不对付,后者发动政变废掉孙亮,改立其兄,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
孙休上位之后吸取孙亮的教训,对孙綝是那叫一个好,想要什么都高规格的给,就怕孙綝不高兴。
但孙綝觉得这权臣之路如履薄冰,想要走到对岸不容易。
别看孙休现在对孙綝很不错,但这是因为忌惮才如此,将来孙休一旦力量足了,肯定要清算孙綝的。
再者说之前孙亮想阴谋杀孙綝,虽未成,孙綝是心有余悸,于是就住在了距离孙亮远一些的地方,这就是开头提到的。
将军魏邈说吴主曰:“居外,必有变。”
因为这个举动说明孙綝在也在提防着孙休憋坏招。
这君臣一旦相互猜忌不信任,拔刀相向是肯定的,只不过谁先谁后而已。
孙休这边有人给提醒,说孙綝这小子后面肯定要谋反,不如先下手为强。
彼时孙休不过才从藩王升为孙吴皇帝,权力不稳、班底不多,想要对付孙綝,难度可不是一星半点。
而杀孙綝这事,并不是说你把他弄死就完事这么简单,你要能兜底收尾这才厉害。
就好比说孙休你把孙綝杀了,但孙綝的那些兄弟党羽们,会不会立马发兵来攻?届时你孙休能扛得住?
又好比说,孙休弄死孙綝,你空有皇帝名号,手底下班底也不多,能不能迅速把朝堂局面稳住?
仅仅依靠孙休以及他从封底带过来的三瓜两枣是不够的,必须引入外援才行。
而这个外援,不能像袁绍召董卓一样,你能叫的来,但你压不住管不了。
吴主将讨,密问辅义将军张布,布曰:“左将军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
正所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人一定要有一两个能商量事的朋友,要是没有,只能说明平时做人不咋地。
而能商量事的人,要靠谱、能力在线的那种。
孙休找了张布,这里未必是张布这个人水平多厉害,更多是张布和孙休关系好,属于可以一起干坏事的自己人。
这里也是一个误区,很多人找人商量事,不自觉的会找和自己关系最好的朋友,其实应该实事求是找那些水平段位比你更高的,这才对。
孙休是运气好,张布这个人虽然史料没写他水平多厉害,但从结果来看,张布这个人尚算可以。
张布也知道靠孙休这点资源搞不动孙綝,于是他想到了丁奉,并说了上面那段话。
看似那段话在说丁奉,但你能把那段话说出来,不一般。
首先,孙吴朝堂上这么多人,你张布为什么不说别人?就单提丁奉?
孙休和张布相识、关系热络在孙休称帝之前。
以前两人是一种相处关系,张布能混的不错,可当孙休称帝之后,张布想要继续维系这种关系就要转变思路。
或者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不取决于他以前做了什么,而取决于他以后还能做什么。
孙休的局面,张布知道,有很多孙休不能做、不方便的事,张布做了。
孙休称帝之后,张布还能在孙休身边卡住生态位,就是因为张布把自己的定位改变为辅佐孙休掌权。
而权力即人事,张布少不了暗地里对孙吴朝堂上的人事进行深入了解,方便孙休做决策的时候提供技术支持。
在孙休需要找人搞孙綝的时候,张布才能迅速的从孙吴朝堂中选择那个符合孙休要求的人。
你再看张布说的那番话的内涵:
左将军丁奉,虽不能撰写文书,但他计谋过人,能决断大事
丁奉是跟着诸葛恪一路过来的,底层出身,和世家没什么瓜葛,并且水平在线经历数次大战,在孙吴朝堂军中都有一定影响力。
这不就符合之前提到的,有能力、能被控制的那种人嘛?
其次,凭什么是丁奉?
有道是,郎情妾意。
你张布推荐丁奉,但人家丁奉愿意掺和你们这事吗?
万一孙休把丁奉叫过来说老将军你帮我搞孙綝,但人家丁奉直接说没兴趣,你孙休这不就尴尬了吗?
张布的另一作用就是代替孙休去交际,去摸底,试探。
朝堂上下都知道你张布是孙休的人,某种程度就代表了孙休,那么在交际过程中,这些臣子什么态度一来一回是不是就知道了?
张布提丁奉很大程度就是丁奉表露出的态度值得争取、可以争取的。
所以在上面材料才能看到,把孙休把丁奉叫过来,一说话丁奉立马就配合。
这就是早就铺垫好了,只差临门一脚的事而已。
至于丁奉的献策,不是重点,不做深入。

【闲扯】
不被注意的细节是魔鬼,一深入分析都是人情世故。
有句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过我自己还自创了另一半“人到用时方知难”。
这个难,难在哪里?
窃以为有三:
具体的人上,你不知道谁可以用。
具体的事上,你不知道这事谁能。
具体的意愿,你不知道谁愿意帮。
举目抬头,你发现自己居然连叫谁来帮你都想不到,恐怕这就叫孤寂吧。
不过,道理全在书内,做人却在书外。
我记得在曾国藩有个故事说,有钱的时候也要时不时找人借钱,据说原因有三。
一是,你借钱说明你不富裕,能给你省掉一些麻烦。
二是,你找人借钱你才知道谁愿意帮你,能识人。
三是,你借钱及时还,小进大出立好人设,让别人知道你这人靠谱人品好吗,将来真有事人家也愿意帮。
借钱有这样的门道,用人找人帮忙也是如此。
平时这人际关系就要动一动,就如同搅动水塘,水底有多少鱼、鱼是什么鱼,你才能心里有数。
不然,池塘里没鱼或者全是清道夫,那你吊这鱼不就钓了个寂寞嘛。

最后,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众号,我也有经常看哦↓
——END——

发送关键字【1 】资料包

发送关键字【4】:私密社群

发送关键字【3 】:咨询

发送关键字【通鉴 】解读《资治通鉴》合集

发送关键字【职场 】了解《职场避坑指南》

发送关键字【付费 】查看过往付费内容


知人心、懂人性,就读《资治通鉴》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想看什么,点个赞,留言给我,我给你写

谋略那些事
解读《资治通鉴》,通过历史迷雾,启发当下学以致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