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我
解读《资治通鉴》合集在文末领取
《资治通鉴》第七十七卷 魏纪九
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戊寅,公元258年)
【原文】
己巳,吴主以张布为中军督。改葬诸葛恪、滕胤、吕据等,其罹恪等事远徒者,一切召还。朝臣有乞为诸葛恪立碑者,吴主诏曰:“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托孤之任,死于竖子之手,不可谓智。”遂寝。
【译文】
己巳(初九),吴王任命张布为中军督。又改葬了诸葛恪、滕胤、吕据等人,凡受诸葛恪等人之事连累而迁徙远方的人全部召回。朝廷大臣中有人请求为诸葛恪立碑,吴王下诏说:“他盛夏出军,士卒损伤严重,又没有取得任何成功,不能说是有才能;他接受托孤的重任,却死在一个小子手里,不能说是有智。”于是为他立碑的建议就作罢了。
【解析】
书接上回,孙吴新皇帝孙休登基之后就对权臣孙綝小心提防,终于在得到丁奉相助后,通过宴请袭杀孙綝,孙吴进入全新的3.0版本。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领导上马肯定要用自己人。
张布作为吴帝孙亮心腹宠臣,在诛杀孙綝中立下大功,少不得要安排在关键位置重用。
比如说这个中军督,就是负责宫禁守卫,非心腹不可。
除了自己人之外,新领导还会用被边缘化的那些人,比如材料中那些因为诸葛恪、滕胤、吕据之事收到牵连之人,孙休就让他们重新回来。
之所以是这三个人就要专门提到孙吴2.0权臣时代的几件事。
孙权去世,诸葛恪掌权辅政,两年后被孙峻设计杀害。
孙峻死后,让堂弟孙綝继续掌权,期间又发生滕胤、吕据联合谋划杀孙綝一事,结果两人失败被杀。
孙綝是被孙休搞死的,必须要批倒批臭。
而孙綝的权力来源是孙峻,因此孙峻也必须要一样被批倒批臭。
孙休掌权之后就把两人给踢出了孙氏宗族,连姓都给剥夺了,在官方文件上只叫他们“故峻”“故綝”,这在古代算是极重的惩罚了。
既然孙峻、孙綝要批,那么与之相对的那些人就是不是要拨乱反正?
比如,被孙綝杀害的滕胤、吕据,被孙峻杀害的诸葛恪就在其中。
改葬诸葛恪、滕胤、吕据等,其罹恪等事远徒者,一切召还。
相应的受到牵连的人,也能平反回归原来。
对于孙休来说,批倒孙峻、孙綝不过是用来施恩、重组朝堂权力结构的一个切入点而已,重点并不在怎么孙峻、孙綝两人身上,毕竟人都死了,你又能把人家玩出什么花呢?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看到孙休如此态度之后,自然是会有有心之人,借势去提出一些东西。
比如上面材料提到的给诸葛恪立碑。
古代立碑,属于是比较荣耀的事情。
提出这的人,动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太单纯的。
你可以说他是投其所好,顺着孙休的想法进一步,给他搭梯子。
你也可以说这个人是属于同情诸葛恪或与其关系不错的,想借着孙休“拨乱反正”的时候,帮诸葛恪正名。
你还可以说这个人是想通过试探孙休对诸葛恪的看法来窥探孙休的执政倾向,比如说对外用兵。
诸葛恪的主要功绩就是打赢了东兴之战,如果孙休对此表示肯定,那么将来大概率孙休也是要再起刀兵向曹魏的。
还有一种可能,诸葛恪是被孙峻所杀,这个与计划刺杀孙綝失败的滕胤、吕据不一样的,人家是正儿八经执政位置上被刺。
诸葛恪在执政后期搞得天怒人怨,对内用了不少强硬手段,这些人受了打压。
现在提出谋求为诸葛恪立碑,明面上是为诸葛恪,实际上是为这些人谋打算。
如果孙休表现的对诸葛恪认可,那么这些人的拨乱反正或被启用,就要另行谋划,可如果孙休认为诸葛恪不行,那么则这些被诸葛恪整的人再复出阻力难度就会小很多。
以上四点,至于是哪一个,不好猜,但可以确定一点的是,肯定有私心。
孙休有没有GET到提议之人想法的可能性, 但孙休专门对为诸葛恪立碑有表示,这也算是为诸葛恪定调了。
吴主诏曰:“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托孤之任,死于竖子之手,不可谓智。”
总的来说是在贬,算是对诸葛恪的否定了。
那既然领导都表态了,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闲扯】
上面材料可以扯的方面有好几个,但今天只想说一个东西,可以叫拨乱反正,也可以叫改弦更张。
比如说,你提拔了,原来位置的老领导还在公司,或高升或平调。
你对老领导的一些东西不快活,想改变,你怎么做?
咱们先不说你改来改去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单说政治上或人情世故上的考量,你前任领导搞出来的东西,他能推的下去、搞得成,可不是他一个人就能说了算,这背后肯定有他的上级领导(说不定也是你此刻的领导)的首肯或推波助澜,甚至就是上级领导的意思让你前任领导出面来干。
你兴冲冲的说,不搞了以前那一套,要搞新的,上面人怎么看呢?
“才掌权就迫不及待”
人家不是不允许你搞自己的一套,也不是说你推翻人家的那一套人家就要跳脚,而是你把这事放到台面上来,很没品。
对于这种事要润物细无声,善用表态来推动共识的转变。
就比如说上面材料提到的,孙休把孙峻、孙綝执政时代被处理的人召回,这不就是一种用原有领导反对派来传递态度的方式吗?
你的反对者我重用,那不就等于你这一套我不接受吗?
还有,前任领导搞出来的东西,以前经常提,现在我减少提的频次,甚至不提了,这不也是一种掉头转向吗?
又比如,开会的时候,有个员工按照以前的模式表述,领导没说可以,也没说不行,而是直接转头让另一个人说,结果另一个人说了完全不一样的,领导拍板就这个了。
这不也是一种表态吗?只不过我没直接表态,而是提另一个,来让原来的在无声中归于消失而已。
所谓政治敏感度,不就是在这种细微变化中察觉嘛。
表态,无论是什么场,都是上升到一定阶层之后所要面临的必然。
领导要以组织生态打造一套他命名的东西,不可避免的就会与原有的产生冲突矛盾。
新老更替是必然,大家都知道,但不能接受太直白的那种。
你润物无声,是给别人体面。
你不把这事放在台面,也是给自己体面。
所以这真的转变往往是悄无声息就开始的,看懂的人会立刻跟进,看不懂的将来就要出局。
等大势已成,改准备铺垫的都差不多,才会公诸天下,这个时候再上车还有你的位置吗?
PS:
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书出版,非常抱歉,因为某些因素我的书没办法出版。
不过另有一位大佬的《资治通鉴》解读,我看完之后直呼过瘾。强烈推荐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下面链接购入一读,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END——
发送关键字【1 】:资料包
发送关键字【4】:私密社群
发送关键字【3 】:咨询
发送关键字【通鉴 】:解读《资治通鉴》合集
发送关键字【职场 】:了解《职场避坑指南》
发送关键字【付费 】:查看过往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