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中有一则提到让学生写“活动计划书”,针对学生不满意学校安排了“31公里步行”活动的实施,而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一方面抓住了难得的写作契机(学生正在闹情绪),锻炼思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有智慧。学生通过设计路线,考虑相关细节,从而更为清醒地明白自己的不足,化“牢骚”为“建设性意见”。这不仅仅是一次作文训练,更是一次公民实践活动,将来遇到类似的场景,他们知道如何理性地对待与处理。学生的眼界、心胸、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培养起来。
2
学生的文章怎样才能写长?王老师在书中分析,一是学生不会去想,不会“描写”,即缺乏将事情细细说的能力。过程被弱化,还可能是学生缺乏“读者意识”,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一定也知道,所以“无话可说”。王老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静心思考:当时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景?是不是该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让学生心中有“读者意识”,想着有人来看自己的这篇文章,想办法将没有说明白的说明白,说得动人。我们教孩子作文,很多时候并不清楚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接受程度,拿唯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子去要求所有人,作文又如何可爱?
3
修辞立其诚。“诚”是第一位,一方面是对自己诚实,不掩饰不遮藏自己的内心(人很容易就会刻意回避什么,变得不真实),另一方面是对读者真诚,不虚伪,不为难读者。而是掏出心来,让读者从你的文字中感受到火热的心。这与文字的技巧无关。不追求外在的华丽,不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是把话说出来,说清楚,说得让人明明白白,心悦诚服。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有时为了刻意追求“文笔”,竟无从下笔。我非常欣赏王栋生老师的文笔,他的博客我是必读。还是因为他的“诚”。
4
小学生初学写作,写什么?怎么写?儿童作文要有“儿童味”,让孩子说孩子的话,走孩子应该走的道路,教师的引导与评价标准必须贴近孩子,切忌将作文当成一种工具。公式化的话语,“大人腔”这些都是要反对的。警惕语言的“污泥化”,成人不要以自己的喜好,以自己的意志横加干预,因为童年是梦想自由放飞的宝贵时光,每一个梦想都是有意义的。成人眼中的“意义”则带有太多功利化色彩,远离儿童的生活,反而显得“无意义”。所以,一定要理解孩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同情心,同理心都非常必要。
5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只要教师会思考,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只要教师心灵敏感,学生的心灵就能足够敏感。教育,离不开诗意,但也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诗意与肤浅的感动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越来越成熟,越需要教师引领他们理性地分析、思考,成为一名真正的思考者——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有没有更合理的解说?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拒绝思维的懒惰,始终保持思的状态,这才是智慧的开始。
教师的财富在于这么长的岁月里,拥有了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促进自己更加成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这些美好的师生之情也滋养着彼此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