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刊有一篇文章讲神经性厌食症(进食障碍,简称:Ed),一群女孩子初期只是为了减肥,于是严格控制食物,害怕热量,最终发展到严重的Ed——她们把吃饱视为痛苦之源,在饥饿里享受快感,甚至有些孩子因此丧失生命。
之前在媒体上也看到这样的事例,只是一闪而过,不及《人物》深入——它剖析每一个孩子的病因,如放大镜一般聚焦每个生命个体,触目惊心。这里面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以瘦为美的导向),也有家庭的问题。
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不是容易的。心理咨询师陈瑜说,这一代孩子的生存状况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艰难。“很多时候,孩子的主体情感是不快乐的,会经常逼问自己一些终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我是谁?我该去哪里?”这些Ed女孩,眼神里写满了迷茫。
有些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工作太忙,顾不上她。孩子受到校园霸凌也不敢告诉家长,于是抑郁了,厌食症也随之而来。
在患病家庭里,出现太多类似的问题,因为这一代父母普遍缺少“情绪觉察”的能力,他们在成长中没有被关照过情绪,后来养育孩子也就意识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小时候被凳子绊倒,很疼,许多家长的第一个念头是,解决“疼”这个问题:要么打凳子,帮孩子惩罚它;要么让孩子否认情绪,告诉自己不疼;要么带孩子做点别的,转移情绪。但家长忽略的是,“疼”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当下的感受。
或许家长该做的仅仅是,“问孩子哪里疼,怎么个疼,揉一揉能缓解吗?”
我想,现代的家长不能不重视孩子的情绪,我们应该有所进步,应该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提到孩子的“蛹的时期”——“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都莫名其妙,在学校的成绩突然变差了,或者本来喋喋不休,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了。这种情况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担心的,但这却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他把它称为成长过程中的“隧道”或“蛹”的状态,在豁然开朗之前,必须经过“隧道”。
他继续认为,只有经历这段时期,人才能向前踏进。父母的作用就是外壳保护,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的刺激,守护孩子,耐心等待。
2024年7月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