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背后的灾难化思维:怎么就从包寿司失败到没人爱我了呢...

文摘   2024-06-08 10:15   美国  

第227篇文章

6/7/2024





看到这张图时,我心头一沉。我设想着图中的主角,满怀期待地准备着寿司,也许是为自己,也许是为他人。一切看起来都井然有序。


然而,寿司散架了……主角满脸绝望,感觉人生如寿司,一再散架。TA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情绪如洪水般涌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人关爱。


这让我想起一位来访。TA在租房时不小心摔碎了一只碗,那一刻,TA心如沉冰,感觉整个世界都要崩塌,担心会被人嫌弃。但房东没有责备TA,反而安慰了TA,并帮TA一同收拾碎片。


然而,这并非来访者习惯的经历。与父母在一起时,情况完全不同。如果TA不小心打破了碗,父母的反应从未是“你没受伤吧”,而是“你怎么不小心点,出去出去!”久而久之,他开始对潜在的批评感到惊恐,觉得自己笨手笨脚,不讨人喜欢。


不过TA也找到了放缓情绪遁入黑洞的方法:TA会在情绪即将崩溃之前保持微笑,这样做能向大脑传递“我能处理”的信号。同时,TA会扫描四周,默念看到的东西来帮助TA意识到这是全新的环境。TA也不断尝试关注事实(我打碎了碗),而不是对事实进行评价(我真蠢打碎了碗)。




问题来了,如果房东没有安慰TA,相反,也是指责怎么办?或者说,一回家,父母继续言语刺激怎么办?(打碎碗可以理解成一个象征,比如做错事,不健康的关系等)。


我想首先可以做的,也几乎是唯一可控的,就是不要也冲自己挥舞十米长的大刀 - 这并不容易。一开始,我们脑海里可能还是别人的指责声,不过慢慢地,那个声音会越来越熟悉,我们会发现那声音来自自己,刺耳又熟练。


不过,这些刺耳的声音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我们不内化这些刺耳的声音,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例如,为什么父母会责备我?我难道做错了什么让人讨厌的事情吗?因此,与其面对更加痛苦的事实,我们宁愿接受别人与自己一同责备的情况。


长久下去,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创伤反应,使人变得讨好、自尊心低下、强迫,甚至出现解离现象在我和来访工作时,当他们听到内心苛刻小人声音时,会主动回击,比如回应“你说啥我就要听吗”。他们会给苛刻小人取名,并警告他不要再这样说话。有些人也会去寻找能让他们充电而不是放电的人,这样内心就像有个跷跷板,开始质疑这些声音的真实性。


不过,如果你发现你的情绪跌入谷底的频率和速度开始越来越快,你感到好像和爱自己越来越背道而驰,我推荐尝试心理咨询,毕竟有些伤,光放个创口贴是不够的。





-END-





心说心理
我是一名在西雅图的心理咨询师,在这儿和你分享一些心理学的内容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