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个“逃兵”,出现了。
2月8日,利来智造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这也是今年境内资本市场第一个因主动撤回而终止IPO的公司。
相关网站显示,利来智造早在去年年初就进入了问询阶段,今年1月份还对第二轮问询提交了回复意见。
为何公司会在回复仅一个月后匆匆跑路呢,难道是心虚了?
01 被蔚来“拖了后腿”
相关部门关注到,利来智造在近几年的经营中,出现了业绩增长停滞、业务模式变化的问题。
而这两个方面,恰恰就是利来智造最大的“痛点”。
先说业绩,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利来智造始终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
特别是2024年上半年,利来智造的业绩明显出现了失速的趋势。不光净利润仅为2023年全年的30%,净利率也跌到了2%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公司被蔚来“拖后腿”了。
利来智造做的是家电及汽车零部件,主要产品有汽车及家电用铝材、钢材剪切件等。
公司手中的客户资源大多是同做汽车零部件的公司,凭借着这些客户,利来智造进入了特斯拉、理想、大众等品牌的供应链。
但在前五大客户中,利来智造直接接触的整车制造商却只有蔚来一个,可偏偏,公司就是被蔚来“坑”了一把。
2024年,蔚来共售出22.2万辆车,在国产新能源车企中排名第七,而到了2025年第一个月,蔚来汽车的批发量仅为1.39万辆,排名跌到了第十五。
蔚来,早已不再是曾经和小鹏、理想齐名的那个他了。
为了迎合蔚来的变化,利来智造也变更了业务模式。
02 加工厂变供货商
在第二轮问询中,相关部门最关心的就是利来智造变更业务模式到底合不合理,对公司的经营有什么影响。
要弄清这个问题,还是得先分析一下这两种业务模式的利弊。
来料加工模式:蔚来提供原材料,利来智造加工后向其交付成品。
产品购销模式:蔚来不提供原材料,利来智造直接向其销售成品。
虽然只有客户是否提供原材料的区别,但这中间涉及的,有原材料质量、数量以及在途运输等问题,要考虑的有很多。
如果蔚来要给利来智造提供原材料,那他就得提前支付原材料费用,还要承担库存风险。
所以,蔚来还是选择当个“甩手掌柜”。
2021年及以前,利来智造与蔚来的合作90%都是来料加工模式,而到了2023年以后,来料加工模式占比甚至连1%都不到了。
蔚来是舒服了,承接风险的利来智造却“扛”不住了。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利来智造的原材料存货从1.38亿增长到了5.34亿,增幅高达289%,跌价风险很大。
本来这个程度的存货对利来智造来说不算什么,但问题是,现在公司的钱不光是压在原材料的库存上,在下游客户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
去年上半年,利来智造的应收账款达到了8.28亿元,占总营收的41%。按照这个速度,2024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将达到16亿元。
在库存增长和应收账款的双重作用下,去年6月末,利来智造的资产负债率冲到了71%,远高于行业平均值43%。
关键是,公司目前所拥有的10.95亿货币资金,完全不够覆盖15.06亿的短期借款和将近2亿元的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
一句话总结就是:利来智造,资金链要“断”了。
公司该如何破局呢?
03 总关键在于不可替代性
利来智造现在好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无论怎么做似乎都会回到最初的业绩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利来智造缺乏核心竞争力。
虽然名字是利来智造,但公司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制造企业,做的就是普普通通的零部件,发明专利只有13项,甚至还有7项是转让来的。
和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利来智造的研发投入简直低得离谱。
在行业平均值是2%-3%的情况下,利来智造的研发费用率居然还不到1%,低就算了,公司还是为数不多研发费用率呈下降趋势的。
新能源车企的研发越来越“卷”,而利来智造的产品技术堡垒却很低。不符合行业趋势的产品,终将会被淘汰。
现在公司只是出现了产业链地位弱势、款项回收难、业绩停滞不前的问题,再过一段时间要考虑的或许就是生存问题了。
不过好在,利来智造已经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了。
本次撤回IPO后,利来智造可能会针对产品技术性的问题进行改善,如果能够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相信公司的业绩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04 结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利来智造是2025年春节后的第一个撤回IPO的公司,撤回的原因或许与业绩和客户有关。
在近几年的经营中,利来智造出现了净利润增长缓慢、对大客户变更合作模式的问题,公司的现金流也因为这些问题出现了吃紧的情况。
核心关键就是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竞争力较差。
此次撤回后,公司或许会选择加强研发力度,改善业绩情况。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