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优胜劣汰!
2024年杀出来的全球唯二、国内第一的生成式AI模型—豆包,引起了广泛热议。
不过,正值产业的初创期,我国AI大模型并没有形成像Open AI的GPT系列的“品牌护城河”,用户也在各个产品中“尝鲜”。
而在豆包之前,无论是技术推进还是商业化布局,做的最好的一直是科大讯飞。
“全栈自研、全自主可控、全面国产替代”,是科大讯飞的核心特色。
或许是因为处在“初创期”,科大讯飞的名声,不比百度和阿里的名头响亮。
但,科大讯飞的实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2024年1-9月我国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名单中,科大讯飞以2.16亿元的中标金额,远超百度、腾讯、阿里等位居第一。
而且,科大讯飞的合作对象不是别人,是我国“国产替代第一人”—华为。
2023年10月24日,科大讯飞和华为联手的首个国产万卡算力集群“飞星一号”平台上线,2024年,更高性能的“飞星二号”也已经启动。
用科大讯飞董事长的一句话就是:“华为GPU可媲美英伟达,而讯飞星火是代表中国给世界的第二种选择”。
在AI浪潮中,只有1%的“真创新”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显然,科大讯飞的身份就决定了:不允许失败。
但AI大模型这一波创业潮已经从融资潮进入了“淘汰赛”,“躺平”是绝不可能的了。
这就使得科大讯飞不得不“下功夫,谋出路”。
一方面,狂砸现金,搞研发。
大模型的投入堪称“无底洞”。甲骨文创始人也曾说:前沿大模型的入门价是1000亿美元。
像是摩尔线程、百川智能,包括Open AI在内目前都还是在一直亏损。
由于布局早,再加上全产业链的优势,科大讯飞还好一点,前几年都还是盈利的。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了17.12%。
不过,进入了2024年,科大讯飞好像“走了下坡路”。2024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实现营收148.5亿元,同比增长了17.73%,但是净利润却亏损了3.44亿元。
而这“亏损”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研发上。
2024年以来,科大讯飞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21.57%。近五年科大讯飞已经投入了136亿元用来研发,是净利润的370%。
好在,科大讯飞这钱也没“白花”。
讯飞星火大模型的七项核心能力在中文领域全面超过GPT-4 Turbo,在国内外14项主流测试集中,实现对美国三大主流模型的9项超越。
另一方面,价格战启动,抢市场。
为了吸引用户,抢占市场,云厂商掀起了一场算力价格战。
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腾讯云先后加入降价行列,把大模型推理算力价格直接压低了90%。
“火热”的豆包,更是将32K主力模型的定价直接比行业便宜了99.3%。
没有人能在价格战中幸免,科大讯飞也是一样的。
科大讯飞也不得不宣布讯飞星火Lite API永久免费开放。
免费就算了,为了打开消费者市场,2024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更是花费了25.53亿元的销售费用去进行推广。
从“卷技术”到如今流量时代的“卷推广”,后方技术迭代还在“吞金”,前方商业化布局已经“水深火热”。
科大讯飞的钱如流水,完全不够花。
截止到2024年三季度,科大讯飞总负债一路增长到230亿元,其中还有140亿的应收账款。
业绩复苏不明显、技术短期兑现困难,科大讯飞只能选择去融资。
自从上市以来,科大讯飞前前后后融资金额已经190亿元,而仅分红23.91亿元。近期,即将在香港登录的子公司—讯飞医疗也将募资5亿元,为科大讯飞缓和现金流。
不过,医疗并不是科大讯飞的主营业务,怎么偏偏选择了这块业务拆分上市呢?
首先,最“小”,也最先进。
依托于母公司科大讯飞的AI技术优势,讯飞医疗推出的“智医助理”是全球首个及唯一一个通过国家综合笔试的机器。
2023年这一产品在中国基层医疗机构CDSS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占61.5%。此次“赴港赶考”,讯飞医疗的估值高达84.1亿元。
其次,最前沿,也最“费钱”。
无论“智医助理”怎样优秀,我国AI医疗仍然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商业化尚未跑通。
所以,讯飞医疗的业绩并不怎么好看,2021年以来已经累计亏损了近5亿元。
此外,或许是因为科大讯飞是公司最大的客户,2024年上半年,讯飞医疗的应收账款逾期金额高达4.17亿元,占到整个应收账款的近80%。
最后,最“萌芽”,也最有前景。
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而其中,医疗行业将占总规模的五分之一,是一个有潜力的大领域。
而且,讯飞医疗选择了一条正确的突破口—专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G端服务。
一方面,既能够保持客户稳定。
另一方面,也符合大环境—医疗保障。
现在的科大讯飞,就像是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到底是胜是负,确实难以定论。不过,我们能知道的是,距离国产AI模型的全覆盖,已经不远了。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最后,别忘了点击“分享”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投资路上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