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骨折常发生于股骨颈、桡骨和腰椎骨。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Ⅰ型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
Ⅱ型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于青少年;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指因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抗癫痫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质子泵抑制剂、芳香化酶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导致的骨质疏松。
2,指因影响骨代谢的各种原发疾病
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及慢性肾衰竭等,引起的骨质疏松。
🌟某些抗肿瘤治疗,通过增加骨吸收,导致骨质丢失,这种骨质流失可使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增加,降低骨强度而增加骨折的风险,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死亡。肿瘤相关的治疗中,如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骨髓移植及继发于化疗卵巢衰竭的骨质丢失,要比绝经后女性或老年男性骨质疏松进展的速度更加严重,可能高达正常的十倍以上。
发生病因
1
肿瘤治疗引起性腺功能降低
性激素在维持骨密度中起根本性作用。雌性激素与雄性激素促使青春期骨密度达到顶峰。性激素通过调节细胞激素来抑制破骨细胞,同时增进成骨细胞的活力,保持骨代谢的平衡。目前所使用的化疗都能或轻或重地引起骨质疏松,按机理分为二类:
第一类,是性激素依赖型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这些肿瘤的治疗方案中包括抗性激素成分。
第二类,是非性激素依赖型肿瘤治疗引起的副作用。
1,乳腺癌化疗后性腺功能降低。绝经前的妇女,乳腺癌术后化疗(一年后)引起卵巢功能不足达63%~96%。接受化疗的患者多在治疗期问或其后的2~4个月内停经,使血浆中性激素水平大大降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抗雌激素类药物使循环雌激素下降,使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加,减少小肠钙的吸收,造成钙的负平衡。
2,前列腺癌患者的性腺功能降低。前列腺癌的治疗的睾丸切除及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的类似物使用也使雄性激素降低。这些都可导致骨质疏松。
3,霍奇金氏与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的性腺功能降低。
4,骨髓移植后性腺功能降低。所用的高剂量化疗、放疗,使成年前的青春男女性腺组织功能降低,骨髓移植后的患者有30%以上在其后的几年中发生骨质疏松。
5,睾丸癌治疗后性腺功能下降。
6,其它肿瘤治疗后性腺功能下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的颅脑放疗损伤丘脑下部,导致性腺反馈调节系统破坏,促性腺激素降低。此外,甲状腺放射性碘治疗也影响性腺功能。
2
化学药物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骨骼产生影响,但与上节中所述原因不同,它们与性激素无关。
1,氨甲喋呤(MTX)高剂量的MTX对骨的影响是增加骨的吸收、抑制骨的生成。
2,异环磷酰胺(IFO)IFO有激素依赖性骨作用。剂量≥50g/m2或联合顺铂时,可产生暂时性或永久性肾曲小管损伤、导致磷吸收阈降低,产生高尿酸症,严重者可致低磷血症性骨软化症。
3,环磷酰胺(CTX)CTX引起成骨细胞损伤造成发育不全,并影响骨的代谢。
4,阿霉素(ADM)ADM等蒽环抗生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使骨髓质和骨皮质的厚度下降。
5,干扰素a(INF-a) INF-a通过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系统来抑制骨增生。
6,糖类皮质激素 长期使用糖类皮质激素能迅速导致骨量丢失,与雌激素减少引起的骨量丢失不同,糖类皮质激素主要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降低钙吸收,导致继发性甲旁腺功能亢进。
3
颅脑放射治疗
白血病,头颈部癌和颅内肿瘤放射治疗后,引起生长激素(GH)不足。放射剂量与生长激素反应呈逆向关系。下丘脑—垂体放射量超过24Gy,可导致生长激素缺乏,生长激素分泌受损,骨密度下降。胃切除术后,因害怕腹泻倾倒综合而使病人不愿意进食乳制品,同时也因吸收不良,而使钙与维生素D吸收有限,造成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