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聚焦|科技制造主题重估中

财富   财经   2025-02-10 08:32   北京  

秦培景  刘易  王冠然  任恒毅  白弘伟

  侯苏洋  卿施典  田鹏  王涛  王子昂

中国科技产业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大幅提振市场信心,加速春季躁动行情,从科技类到制造类的产业主题的重估依然是市场交易热点,建议聚焦AI+部署加速带动的国产云计算产业链、智能驾驶、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以及部分高端制造产能化解提速等主题的机遇。从市场情绪看,中美博弈第一阶段相继落子,对市场冲击告一段落,春季躁动时间窗口更加清晰,A股市场活跃度显著回升,上周四成交量恢复到1.5万亿以上并持续放量。从催化因素看,DeepSeek陆续火爆全球,中国科技产业在工程应用端的创新力和领先地位获得全球科技界的认可。从产业趋势上看,DeepSeek的低部署成本有望带动AI在产业端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并带动自动驾驶、机器人、云计算等泛AI领域的快速迭代和商业化。最后,我们还密切关注到,市场预期国家对落后产能的限产有望加速,产能化解主题在部分行业有望加速,利好相关产业龙头。


A股大势:行情继续,结构分化。


一方面,中美的首轮博弈暂时落地,美国对中国提高10%的关税基本符合预期,外部风险在4月前步入平静期。另一方面,春节长假期间,DeepSeek大模型、宇树科技机器人等国产高科技产品获得全球科技界关注,中国科技产业在工程应用领域的创新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获得全球认可。由技术变革驱动的春季躁动行情明显加速,交易风格和结构愈发极致,后续行情分化不可避免。中国科技类资产正在被全球投资者重估,中美估值差有望收敛。本轮行情仍将继续演绎,结构的分化和行情的节奏将更为关键。而主题投资方面,当前A股的科技和制造类主题都处于重要的重估窗口。



主题环境:主题参与度继续提升,围绕AI+,从科技到制造类主题重估中。


1)从科技类到制造类的产业主题的重估依然是市场交易热点。随着美国提高对华关税,中国积极发布反制措施,特朗普上任后中美首轮博弈落地,中国表现出较8年前更强的自信。以下3个方面之于主题投资更值得关注。首先,特朗普上台后更多重点动作在对联邦政府的重整,马斯克负责的政府效率部陆续对USAID、CIA等部门展开核查。其次,DeepSeek发布的开源模型轰动全球科技界,反映出中国科技产业和美国科技产业在算力限制后并没有产生代差,且中国科技企业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活力。最后,随着两会临近,市场开始逐步关注中国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产业、政府债务化解等领域的持续政策加码。


2)市场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投资者对主题投资参与热情高。首先,监控数据显示,两市主力净流入的规模提升,市场情绪出现比较明显的回暖。外资亦出现资金净流入,中国科技类资产正在被全球投资者重估,中美估值差有望收敛。其次,根据我们构建的主题流动性指标体系,上周沪深300的资金流量指标MFI(MA5)以及相对强弱指标RSI(MA5)均出现上升,进入到超买区间,但并未达到历史高度极值。最后,根据我们的指标显示,核心科技指数的连续20交易日保持净流入,如果只计算中证1000+中证2000的成分股,最新集合竞价阶段的成交额占比(MA5)目前处于2021年以来90.5%水平。综合主题流动性指标和内外宏观政策环境,预计投资者未来对主题投资的参与度还在持续提升。



催化因素:中美首轮博弈落地,中国科技创新突破,产能化解政策有望发力。


1)外部扰动短期落地,中美首轮博弈落地。如前文所述,特朗普上任后对中国加征10%关税,但是中方的应对措施相对8年前首轮贸易战明显更多。首轮博弈后,特朗普更多精力在应对联邦政府整顿。随着全球关税环境持续恶化,对A股而言,未来对非美的出海主题值得持续关注。


2)中国科技公司突破获得全球认可。节前中国空军六代机全球首飞、小红书爆火全球,春节期间DeepSeek大模型、宇树科技机器人撼动全球。中国科技在工程应用创新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获得全球科技和投资圈认可,全球投资圈正在重新审视中国的科技制造产业。DeepSeek带来的低成本部署能力,有望推动云计算、智能驾驶、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发展。


3)产能化解提速,部分制造产业格局有望改善。中国具备制造能力优势的新能源电池、光伏等产业链处于产能过剩阶段较久,而当前行业整体库存处于低位。期待后续国家的能耗限制政策和行业相关政策出台,新能源产业的龙头有望首先从产能化解政策加力中受益。



重点聚焦:AI云计算、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产能化解提速。



风险因素:


中美摩擦进一步激化,国内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地缘冲突加剧,市场资金净流出扩大,科技发展不及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