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启明|美国加征关税的威胁下,各国经济波动风险有多大 ?

财富   财经   2025-02-05 08:34   北京  

明明  周成华  王楠茜

特朗普在2月1日宣布对墨西哥、加拿大、中国加征关税。随后,由于墨西哥和加拿大同意在打击芬太尼和非法移民上提供支持,目前美国同意推迟对墨西哥、加拿大的加征关税行动,中国表示将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如果美国对三个国家的关税政策后续均落地,我们预计其对美国、中国GDP影响偏有限,但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打击会较为沉重。预计今年美联储降息空间较为有限,长端美债利率或将继续高位运行。


特朗普在2月1日宣布对墨西哥、加拿大、中国加征关税。


该命令推动加拿大和墨西哥与美国进行协商,截至2月4日,美国同意推迟对墨西哥、加拿大的加征关税行动。特朗普总统签署一项行政命令,将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商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对加拿大能源商品只征收10%的关税),对中国的进口的商品在当前税率下加征10%关税,该行政命令将于2月4日生效。随后,各方与美国也迅速开启了谈判,截至2月4日,由于墨西哥和加拿大同意在打击芬太尼和非法移民上提供支持,特朗普确认美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的行为将暂缓30天。



而2月4日中国表示将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日发布公告表示,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我们测算,中国反制加征关税商品规模占2024年全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总规模的8.5%(其中10%关税商品占比5.8%,15%关税商品占比2.7%)。



美国加征关税对美国GDP影响偏有限,因为美国经济对贸易依赖度较低。


虽然美国近一半的进口额来自加拿大、中国和墨西哥。但本身美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较低,贸易仅占美国GDP四分之一,料当前美国对他国加征关税的幅度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限。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如果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 25% 的关税,对中国额外征收 10% 的关税,则关税将在2025年对美国GDP造成-0.06%的影响,2026年产生-0.3%的影响,2027年产生-0.33%的影响,随后其负面影响将逐步减轻。类似的,美国税务基金会在2月4日的最新报告中表示对三国的关税在 2025 年至 2034 年期间使美国经济产出减少 0.4%(其中对华加征关税对美国长期经济产出的负面影响为-0.1%)。此外,参考美国税务基金会的预测,我们预计如果美国对三个国家的关税政策落地,加征关税或在未来十年平均每年提升1000亿美元左右的美国财政收入。



但考虑加拿大、墨西哥的经济依赖与美国的贸易,预计美国加征关税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打击会较为沉重,而当前10%额外关税对华影响较有限。


贸易占加拿大、墨西哥经济体 GDP 的 70% 左右,并且这两个国家较多商品对美出口占该项商品总出口金额的30%以上,一些商品甚至对美出口占比达45%以上。我们预计加征25%的关税若落地或对加拿大年GDP产生最高-1.26%的拖累,或对墨西哥年GDP最大-1.97%的负面影响。而对华方面,由于中国出口结构较为多元,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并且中国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也较低,贸易占中国 GDP 的 37%。因而我们预计当前10%额外关税对中国GDP的影响较有限,或导致中国GDP在2025年下降0.16%,2026年、2027年下降-0.21%。



如果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25%关税、对华加征10%的关税最终落地,我们预计其对于美国通胀或产生0.5%-0.6%的影响,如果只是对华加征10%的关税落地,则对美国通胀或产生0.1%-0.2%的影响。


基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测算,如果2月1日的关税加征幅度落地或对PCE指数产生0.6%左右的影响。类似地,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结果显示,在当前加征关税情形下,如果中国采取反制措施,会将美国通胀在2025年提升0.54%。但也需要注意,相比于关税对于美国通胀的推升,美国加征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通胀影响更高。



今年美联储降息空间较为有限,长端美债利率或将继续高位运行。


我们认为年内美联储降息空间或最多为50bps,降息不及预期(即降息1次或甚至不降息)的概率较高。若美国经济走弱、或在未来触发美联储重启降息,后续需要继续观察特朗普关税等政策落地情况与美国经济变动情况。在此背景下,10年期美债利率或继续在4.4%以上的高位运行。



风险因素:


特朗普政策倾向超预期;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风险超预期;美国经济、通胀黏性超预期;美国货币政策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等。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