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聚焦|弱数据、松取向、稳操作

财富   财经   2025-02-05 09:44   北京  

明明  周成华  丘远航  赵诣

节前资金面偏紧,长债利率震荡下行。1月制造业PMI回落至荣枯线下而金融数据仍有不确定性。央行在宽货币、稳汇率、稳利率三项目标间权衡,“松取向”配合“稳操作”或成为常态。节后资金大概率转松,后续关注点或在于两会财政定调以及全年政府债供给节奏,当前弱修复+宽货币组合下长债胜率或仍然较高。


“松取向”配合“稳操作”,长债利率震荡下行。


本周(1月20日至27日)资金情绪偏紧,周初消息面平静,长债利率震荡下行。周中,国新办举办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新闻发布会,当日长债利率震荡小上。周五先MLF续作落地,后彭博发文称“特朗普宁愿不用对中国加征关税”,利率先上后下。周日市场交易情绪寡淡,利率横盘。1月27日为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PMI不及预期,利率下行。



PMI回踩,但金融数据可能改善?


1月27日公布1月PMI读数,为三个月来首次下行至荣枯线下,产需双弱,其余分项也整体回踩。观察数据落地当天盘面走势,上午长债利率较多下行;除数据走弱本身,市场也可能交易弱数据背后推动央行进一步加大宽货币力度的可能性。尽管PMI走弱,但1月票据利率中枢回升或意味着金融数据开门红的概率不小,临近数据落地或引起一定扰动。



节前宽货币整体稳健,多目标权衡下“松取向”配合“稳操作”可能成为常态。


尽管1月央行官员对宽货币政策表态维持积极,但操作方面,资金面大幅收紧而央行暂停国债买入,OMO力度相对稳健且并未降准。央行在宽货币、稳汇率、稳利率三项目标间权衡。虽然利率和汇率阶段性企稳,但两者波动背后的长期逻辑尚未逆转,央行“松取向”配合“稳操作”的模式或会持续。



节后资金大概率转松,后续关注点或在于两会财政定调,以及全年政府债供给节奏。


节后现金回流银行体系,资金面大概率转松;全年财政赤字制定尚有时间,短期资金面风险较小。若地方债发行总量较多抬升,则发行压力或转移到二三季度。尽管央行表示降准降息仍有空间,但考虑到央行多目标下“松取向”配合“稳操作”的特点,对冲操作或在资金面出现明显收紧趋势后才会落地。



基本面弱修复下高胜率,央行多目标权衡下低赔率格局大概率延续。


1月PMI大幅回踩,市场或预期逆周期调节加力,弱修复+宽货币组合下长债利率胜率或较高;中美利差调整下,预计央行将维持宽松但操作或更加稳健。尽管利率仍将走强,但1.6%的点位短期仍存在赔率问题。破局或需逆回购利率进一步下调,若一季度信贷表现较好,短期价格端工具或按兵不动,长债利率可能持续震荡。



风险因素: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超预期;信用违约事件频发等。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2月2日发布的《每周债券策略聚焦—弱数据、松取向、稳操作》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