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工|峰回路转,万象更新:2025年投资策略

财富   财经   2025-02-07 08:10   北京  

王喆  孙臣兴  刘同心

2025年能源化工在海内外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能源板块,我们认为2025年原油或迎来供需关系的拐点,由于全球需求低速增长,OPEC及美国、南美等地产量增长迅速,我们预计原油价格有望在65~75美元/桶之间波动。同时建议关注特朗普能源政策对美国产量的影响,特朗普对俄、对伊朗及委内瑞拉政策的变化,以及中国、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需求的变化,以上因素将对油价进行扰动。我们预计2025年天然气价格区间为20-50欧元/兆瓦时,需关注需求复苏和供给扰动。化工板块,我们聚焦格局较好、成本较低、出海带来增量的板块。新材料板块,AI、新能源等引领的产业趋势势不可挡,材料是关键支撑。例如硅基负极、复合集流体、导电炭黑、先进封装、高频高速树脂、电子皮肤、SAF等方向。


能源板块,原油价格或迎来供需关系的拐点,天然气价格随需求波动。


我们认为2025年原油或迎来供需关系的拐点,由于全球需求低速增长,OPEC及美国、南美等地产量增长迅速,我们预计原油价格或在65~75美元/桶波动。同时关注特朗普能源政策对美国产量的影响,特朗普对俄、对伊朗及委内瑞拉政策的变化,以及中国、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需求的变化,以上因素将对油价进行扰动。我们预计2025年天然气价格区间为20-50欧元/兆瓦时,需关注需求复苏和供给扰动。



化工板块,我们聚焦格局较好、成本较低、出海带来增量的板块。


当前时点,化工板块整体位于估值底和盈利底,投资安全边际高,坚定看好宏观经济基本面修复后板块投资机遇,尤其是消费政策的预期带来的化工品需求增长。供给端产能受限的民爆,受到政策引导头部企业做大做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有机硅2025年行业资本开支将结束,会进入产能消化阶段,盈利有望提升;粘胶长丝及粘胶短纤供需或仍存缺口;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告,三代制冷剂在我国于2025年正式迈入“配额时代”,这些产品盈利弹性较大,值得关注。化工品的成本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属性之一,煤制烯烃及乙烷裂解制乙烯具有持续的成本优势,2025年有望盈利持续保持优势。我国出海化工产品种类丰富,主打性价比优势,兼具高附加值,在逆全球化+供应链安全优先级提升的国际贸易大背景下,产品出海更为迫切,我们看好各细分行业头部企业通过产能出海享受超额利润,例如轮胎等。



新材料板块,AI、新能源等引领的产业趋势势不可挡,材料是关键支撑。


硅基负极需求有望进入放量增长阶段;复合集流体的铝箔与铜箔领域表现亮眼,成本与性能优势逐步释放;导电炭黑国产替代正在进行;先进封装需求旺盛,关注材料变革与国产化机遇;先进封装载板关键材料ABF膜国产化持续突破;树脂材料体系迭代,高频高速树脂快速发展;AI终端发展有望推动散热材料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电子皮肤赛道长坡厚雪,碳基材料未来可期;可控核聚变发展将蕴育相关投资机会,重点关注结构材料和超导材料;绿色低碳材料主要关注SAF、废塑料裂解、废化纤再生等方向。



风险因素:


原油或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海外政治局势动荡加剧;国内宏观政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新技术研发、应用进度不及预期;产品出海发展不及预期;技术推广及应用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大幅增加。



投资策略:


1)聚焦油气红利:油气公司利润较高,且红利属性强。


2)聚焦格局较好的民爆、有机硅、粘胶短纤、粘胶长丝、制冷剂赛道。


3)聚焦成本优势显著的煤制烯烃公司。


4)聚焦出海:重点推荐作为化工行业出海先行者的轮胎龙头,泰国建厂+聚焦欧美市场的天然香兰素龙头,建议关注美国+泰国项目多点开花的塑料餐饮具龙头。


5)关注锂电新能源、AI、机器人带来的先进封装、散热材料、电子皮肤、商业化可控核聚变等材料领域的投资机会,关注航煤等绿色低碳材料。导电炭黑国产化替代持续推进中。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电子行业正迎来新的技术升级周期。在算力大幅提升背景下只有通过高效散热才能保持芯片和其他电子元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推荐石墨膜供应商;推荐并购蚀刻件供应商,建议关注已实现超薄VC均热板的产业化配套布局的公司;全资控股具有蚀刻件供应商;高频高速树脂领域公司。我们看好可控核聚变发展为相关材料带来的新的投资机会,建议关注ITER零部件配套商;超导材料相关标的。绿色低碳方面,我们认为全球对于SAF的市场需求和规模在未来数十年内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2月6日发布的《能源化工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峰回路转,万象更新》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