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链|商业健康险大势所趋,医疗健康产业估值体系有望重塑

财富   财经   2025-02-07 11:04   北京  

陈竹  宋硕  韩世通  张斌斌  任杰

基本医保是我国卫生支出主要来源,当前面临结构性压力。商业健康险发展是破局之道,此前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流行病学数据、病例数据等数据缺乏导致产品缺乏创新,运营成本高企。当前多因素催化行业边际加速发展:政府主导、医保局支持下数据端口打开有望进一步提升保险精算精准度,医保和商业健康险一站式支付有望进一步降低中间费用。借鉴海外,我们认为发展“政府指导下的商业健康险”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我们预测2027E/2030E商业健康险有望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贡献945/ 3000亿元增量支付额,2023-30E创新药械支付额/综合服务提供商费用/医疗服务支付额CAGR分别为50.1%/12.0%/10.3%。我们估算未来5-10年我国医疗费用年均增速在5%~10%,预计上述三个方向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因此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1)创新药械——商业健康险目录后续推出有望覆盖创新药械,创新药械有望受益于商业健康险带来的增量支付额以及估值体系提升;2)综合服务提供商——赋能健康险产品设计&药企二次议价能力;3)民营医疗终端——医疗服务、药店有望迎来新支付方,打开未来业绩成长空间,估值中枢有望上移。


商业健康险大势所趋,医疗健康估值体系有望重塑。


当前我国卫生支出中以社会卫生支出为主,基本医保是主要资金来源。居民医保当前面临结余压力,老龄化浪潮下养老支出负担严峻。商业健康险满足品牌性、舒适性、便利性需求,是多元支付重要来源,更是破局之道,此前发展缓慢源于信息不对称、信用不足、渠道、运营成本高企等原因,核心在于流行病学数据可得性不足导致保险产品缺乏创新。在政策支持下,我们认为数据端、需求端瓶颈有望被逐一打破,共同驱动商业健康险行业边际加速发展:政府主导、医保局支持下数据端口打开有望进一步提升保险精算精准度,医保和商业健康险一站式支付有望进一步降低中间费用,商业健康险行业有望边际加速发展。



借鉴海外:根植于本土国情,商业健康险均扮演重要角色。


全球福利体制中,美国模式下商业健康险最为发达。对比日本、德国、美国,我们分析发现医疗费用占GDP比例越高的国家,医疗健康产业支付端资金更加充裕,且美日德商业健康险的发展过程之中医疗健康行业指数均显著跑赢大盘。具体而言:


日本:基本医保为主体,财政补贴为辅,商保次之。日本医保覆盖范围大而广,厚生劳动省通过NHI定价系统确定处方药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价格。早期患者被强制分流,1990s后商业健康险发展边界不断外延,我们认为主要由于:1)“禁止混合医疗原则”限制政策松动;2)医保基金支出提升带来的财政负担加大;3)医保目录扩容能力落后于患者对新药/新技术的需求。在日本巨额财政支付补贴的模式下,仍然走出了第一三共、武田制药等全球性本土制药企业,医药商业和药妆店业态市值平分秋色,当前在30-50亿美元区间。


德国:基本医保为主,商保为辅,实行医保商保双轨制。医保运营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律规定所有居民必须拥有健康保险,居民拥有自由选择投保法定健康险基金会的权利。政府公职人员、自由职业者(除农民、艺术家)、高收入雇员可以在医保与商业健康险之间切换,但年龄在55岁以上的个体一旦决定选择商业健康险,法律禁止其返回法定健康险。德国医保目录通过医院医师、医保基金协会之间谈判开展。德国模式下成长出拜耳等国际制药龙头。


美国:商保主导,高支付额与医药研发创新相辅相成,但保险-医药联合集团多权合一导致美国药价体系虚高。美国商业保险头部企业通过垂直一体化整合,形成了覆盖商业健康保险、药物福利管理、药房经营业务的保险联合集团。健康保险集团对药品具有极高议价能力,一方面,美国高昂的药品零售价格驱使居民购买商业健康险,但在PBM议价之下,保险联合集团的药品采购价格被压至较低水平,中间利润被联合集团各个环节获取;另一方面,保险联合集团具有审核处方的权力,通过管理医生医疗行为,达到保险风险管控的目的。美国模式下,药品价格体系虚高,创新药企业以及保险联合集团成为大市值龙头。



“政府指导下的商业健康险”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新支付端有望为医疗健康产业贡献3000亿元支付增量。


对比分析而言:1)医保覆盖:我国和德国、日本医保覆盖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接近全民覆盖。2)医疗费用支出:我国医疗支出中个人支付比例显著高于美日德。日本模式下财政补贴压力较大,德国模式由于引入医保、商业健康险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因此财政压力相对较小,医保基金经营良好。3)健康险模式:美国属于商业健康险为主体的医疗保险运营制度,日本、德国属于医保占主导,商业健康险是补充的医疗保障模式。


我们认为发展“政府指导下的商业健康险”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目录化管理将带动商业健康险行业规范化发展。一线城市居民支付能力相对更高,商业健康险未来有望率先在一线城市推广,后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等多方入局,均具备较强推动意愿。我们测算2027E/2030E商业健康险有望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贡献945/3000亿元支付增量,预计2023-30E创新药械支付额/综合服务提供商费用/医疗服务支付额CAGR分别为50.1%/12.0%/10.3%。



风险因素: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数据共享及利用不及预期;海外复盘可借鉴性风险;商业健康险消费者教育不及预期;社保、商业健康险融合进度不及预期。



投资策略:医疗健康产业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估值体系有望重塑。


我们估算未来5-10年我国医疗费用年均增速在5%~10%,预计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械、综合服务提供商、医疗服务的支付额增速将均高于行业平均,因此我们建议关注以下三条投资主线:1)创新药械——商业健康险目录后续推出有望覆盖创新药械,创新药械有望受益于商业健康险带来的增量支付额以及估值体系提升;2)综合服务提供商——赋能健康险产品设计&药企二次议价能力;3)民营医疗终端——医院终端、药店有望迎来新支付方,打开未来业绩成长空间,估值中枢有望上移。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2月6日发布的《医疗产业链商业健康险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一)—商业健康险大势所趋,医疗健康产业估值体系有望重塑》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