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与创新|多技术组合加速改变制药范式,AI药物早期临床潜力已显打开未来空间

财富   财经   2025-02-09 16:14   河北  

王凯旋  韩世通  陈竹

目前AI制药已经基于靶点发现和验证、候选化合物发现等传统药物发现流程持续赋能,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方法加持下虚拟筛选和从头分子生成起到关键作用。短期来看,AI制药无论是管线数量还是市场规模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一批国内外AI制药企业也已经以AI+Biotech/SaaS/CRO的模式逐步脱颖而出,借助自身平台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中长期来看,Recursion开始通过图像识别结合表观筛选摆脱传统药物发现模式,意味着AI有望重塑制药范式,同时AI药物也在临床早期表现优越,临床I期和II期成功率相较于传统药物发现均有优势,我们认为随着PCC前流程的逐步加速和范式转变,叠加临床阶段AI的逐渐覆盖,AI有望打通体内和体外数据壁垒,真正实现药物发现的星辰大海。综上,首次覆盖,我们给予AI制药行业“强大于市”评级。


产业链协同赋能新药研发,多技术组合加快临床前进程。


目前传统制药成本高耗时长,并且随着常见的蛋白质或通路已经几乎被完全开发,药物发现难度日益增加,AI可以帮助提高药物发现和研发效率,赋能制药过程。产业链来看,目前AI制药上中下游,分别为AI软硬件/生物技术提供商、AI制药平台和传统制药企业。技术层面来看,目前 AI 制药仍基于传统制药的框架下进行,主要集中在药物发现和临床前研究两个阶段,涉及靶点发现和验证、候选化合物发现、ADMET 预测和制剂、晶型设计等多个模块,靶点发现以NLP 和知识图谱为核心技术路径,虚拟筛选和从头分子则在候选化合物发现中占据重要地位。



管线数量稳步提升,AI 分子在临床早期已显示更高成功率。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 年全球 AI 制药市场规模达到 13.8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29.94 亿,2021-2026 年增速 CAGR 达到 30.47%,而AI 制药的管线数量从 2018 年就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我们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球共有102条临床管线获批,其中抗肿瘤和神经疾病是 AI 驱动的小分子新药集中发力的领域。根据How successful are AI-discovered drugs in clinical trials(Madura KP Jayatunga , Margaret Ayers , Lotte Bruens等)中的统计,目前现有AI药物在临床I期的成功率为80%-9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II期结果成功率也处于行业水平的高值(行业平均30%-40%,AI药物平均40%),我们认为随着AI对临床方案设计和结果预测的能力逐渐增强,未来AI有望在临床中大幅度产生正向影响,实现从体外数据到体内结果的闭环。



海外 AI 制药:技术突破已在路上,关注II期药物关键读出节点。


海外AI制药经过长时间发展,已走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甚至实现盈利的AI药物平台。Recursion 目前是 AI 制药领域制药范式改变的领先者,表观筛选有望实现靶点未知的情况下活性小分子的获取,并对新靶点的发现带来推动效果;薛定谔作为最早的AI+药物开发软件企业,2023年已实现盈利,标志着AI药物发现商业模式探索的重大进步。此外,海外MNC从未间断对AI技术的应用加速,仅 2023 年,Moderna、礼来、赛诺菲、默克、Genentech、Boehringer等多家 MNC 就与 AI 技术平台达成近 20 项合作,披露合作金额累计超 50 亿美元,我们认为AI+药企的组合未来或将逐步淘汰不能很好使用AI加速发现流程的传统药企,AI将日渐成为药企开发新药的重要工具。



国内AI制药:优质 AI 制药企业陆续登录港股,国内头部 CRO持续发力AI。


目前国内首批AI制药公司已成功登录或正在申请港股上市,其中根据晶泰控股公司公告,其与礼来、辉瑞等海外巨头药企达成合作,我们认为凭借其AI模型和湿实验室形成的干湿闭合循环,叠加小分子平台ID4InnoTM和大分子抗体平台XupremAbTM的强大能力,有望成为AI制药行业爆发的窗口;英矽智能已通过其生成式AI驱动平台Pharma.AI孵化出31个新药项目,覆盖29个药物靶点,作为TNIK有效抑制剂,公司核心管线ISM001-055临床IIa期数据表现出色。此外,国内CRO企业也在AI端持续发力。



风险因素:


算法/数据/模型可解释性带来的技术性风险;行业竞争加剧或技术落后风险;AI制药监管尚不完善的风险;宏观经济环境与资本市场变动风险;下游药企对AI制药接受度或认知不及预期的风险。



投资策略:


目前AI制药已经基于靶点发现和验证、候选化合物发现等传统药物发现流程持续赋能,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方法加持下虚拟筛选和从头分子生成起到关键作用。短期来看,AI制药无论是管线数量还是市场规模均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一批国内外AI制药企业也已经以AI+Biotech/SaaS/CRO的模式逐步脱颖而出,借助自身平台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中长期来看,Recursion开始通过图像识别结合表观筛选摆脱传统药物发现模式,意味着AI有望重塑制药范式,同时AI药物也在临床早期表现优越,临床I期和II期成功率相较于传统药物发现均有优势,我们认为随着PCC前流程的逐步加速和范式转变,叠加临床阶段AI的逐渐覆盖,AI有望打通体内和体外数据壁垒,真正实现药物发现的星辰大海。综上,首次覆盖,我们给予AI制药行业“强大于市”评级。


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具备出色AI平台同时拥有潜力管线的AI+Biotech企业,或通过平台AI化追赶浪潮的CRO公司。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2月8日发布的《药品与创新产业链行业AI制药行业报告—多技术组合加速改变制药范式,AI药物早期临床潜力已显打开未来空间》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