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平片及CT征象

文摘   2024-06-23 09:01   浙江  

CT血管造影征
CT血管造影征象是在增强CT扫描上看到的实质性不透明影内的增强血管。最初认为该征象特异用于腺泡型腺癌(以前称为细支气管肺泡癌),但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如肺炎、肺水肿、阻塞后肺炎、淋巴瘤、转移)均可见到。缺乏血管造影征象意味着基础肺实质结构的紊乱。(左)一名肺腺癌患者的斜轴向CECT显示CT血管造影征象,表现为增强的分支血管在肺肿块内行走,提示浸润性肿瘤内肺结构的保存。(右)一名克雷白氏肺炎患者的斜轴向CECT显示结合部位的增强血管造影征象,与由于组织坏死导致的低增强区域一起存在。

连续膈肌征
连续膈肌征象是气胸纵膈中连续通过膈肌中线上方的线状透亮影,这是由于纵膈气体沿心脏后方追踪所致。这有助于鉴别气胸纵膈和腹腔积气。

(左)一名因胸痛和纵隔气肿就诊的患者的胸片正位图显示在膈肌上方和中线穿过的水平线状透光区,即所谓的连续膈肌征。请注意双侧锁骨上皮下气体。应将其与气腹的穹顶征相区别,后者表现为上腹部弧形透光区。(右)同一患者的矢状CECT显示广泛的纵隔气肿以及心脏后方受累。

(左)一名涉及机动车碰撞事故的患者的胸片前后位图显示纵隔气肿,表现为包绕心脏的线状透亮区和连续膈肌征。(右)同一患者的横断面CECT显示主要为前纵隔气肿,对应于X光片上心脏周围的透亮区。位于心脏后侧的纵隔气肿在X光片上会产生连续膈肌征。

铺路石征象
铺路石征象指的是在薄层CT上,磨玻璃密度基础上叠加的叶间隔增厚和叶内线,通常呈现出与正常肺分界明显的地理分布。最初描述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特征,但此征象在其他许多疾病过程中也可见,包括肺水肿、肺泡出血、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和类脂性肺炎。

(左)一名患有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患者的轴向HRCT显示双肺呈地图状的磨玻璃影,在小叶间隔增厚和小叶间隔线背景上形成所谓的铺路石征。(右)一名患有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的患者的轴向HRCT显示多灶性的双肺呈地图状的磨玻璃影,在小叶间隔增厚和小叶间隔线背景上形成所谓的铺路石征,这是脂质性肺炎的非典型表现。

双密度征或双房征
双密度征或双房征指的是透过正面胸片上看到的心脏右缘的右侧后心部不透明度增高,并与相邻肺组织形成凸侧界面,表示左心房增大。在该界面与左主支气管距离大于7厘米时被认为可以确认左心房增大。

(左)一名严重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后前胸片显示心脏扩大和双密度征或双房征,由于左心房增大,心脏后部边界向外凸出(在右心边界内侧)。注意左心房附耳增大,表现为左上心边界的凸出。(右)同一患者的轴向强化CT扫描显示左心房显著扩张,其右侧边界位于右心房外侧壁的后方和内侧。

甜甜圈征
正常情况下,主动脉弓和左右肺动脉的综合不透明度在侧位胸片上显示为马蹄形不透明影。当有隆突下淋巴结肥大时,马蹄形不透明影在下部被填充,形成甜甜圈包围中心气道的形态。

(左)一名患有结节病的患者的后前胸片显示双侧肺门、右气管旁和主动脉肺窗口淋巴结肿大。(右)同一患者的侧位胸片显示隆突下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肺门下窗口的不透明,并形成甜甜圈征。这个“甜甜圈”是由上方的主动脉弓、前后分别为右肺门和左肺门,以及下方的隆突下淋巴结肿大所形成。

左)一名患有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患者的后前胸片显示双侧肺门和右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右)同一患者的侧位胸片显示隆突下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肺门下窗口的不透明,并形成所谓的甜甜圈征。虽然这种症状不特异,但对称性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是转移性肾细胞癌的表现。

供血血管征

供血血管征是指有肺动脉直接通向结节或肿块,常常表明疾病的血源性播散(如败血性栓塞、转移、动静脉畸形,有时也包括肺癌和肉芽肿)。(左)一名患有败血性栓塞的患者的冠状重建增强CT显示多发性的共存的空腔性和实性肺结节。多条肺动脉分支直接进入一些结节,形成所谓的供血血管征。(右)一幅含有轴向(左)和最大密度投影(右)重建的增强CT显示一名患有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右下叶结节,表现出供血血管征。最大密度投影图像显示输入和输出肺血管。

驼峰征
驼峰征是指一种在下叶出现的三角形或圆形的胸膜下不透明影,其顶点指向同侧肺门,代表外周肺梗死的放射学表现。
(左)一名患有肺血栓栓塞病的患者的后前胸片显示左下叶驼峰征,其特征是外周的胸膜下不透明影,对应于肺梗死。(右)同一患者的轴向增强CT的复合图像显示左下叶肺段的肺栓塞和外周的三角形胸膜下不透明影,其顶点指向左肺门,中部出现透亮区,这些透亮区表明坏死并具有肺梗死的特征。

膈上尖峰征
膈上尖峰征是上叶肺不张相关的一个征象,表现为在同侧膈肌上或其附近最高点处形成一个顶点向上的三角形不透明影。该征象常见于下副裂的存在,被认为是膈肌胸膜和胸膜下脂肪的附着导致的副裂上移。


(左)一名右上叶完全肺不张(由于原发性肺癌)的患者的后前胸片显示膈上尖峰征,这被认为是由于下副裂、相邻脏层和膈肌胸膜及胸膜下脂肪的上移缩回所致。(右)同一患者的侧位胸片显示主要裂的前上方移位,也与右上叶肺不张一致。注意到膈上尖峰征。
(左)一名患有转移性肺癌和右上叶肺不张的患者的后前胸片显示膈上尖峰征,这在右上叶肺不张中常见,但也可见于左上叶以及中叶的肺不张。(右)同一患者的冠状增强CT显示膈上尖峰征的形态特征,由右上叶肺不张导致的下副裂缩回所致。注意双肺多发性转移。

胸膜分裂征
在CT上,非裂隙性胸膜表面几乎难以察觉。由中间的液体分隔增厚并增强的脏层和壁层胸膜被称为胸膜分裂征。“胸膜分裂”的可视化提示脓胸,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渗出性胸腔积液中(例如,恶性积液、血胸、术后胸腔积液以及其他慢性胸腔积液的病因中)。
(左)一名因脓胸发热的患者的轴向非增强CT显示左基底部局灶性胸腔积液。注意脏层和壁层胸膜的增厚和增强,形成所谓的胸膜分裂征。虽然这通常提示脓胸,但也可能出现在慢性胸腔积液中。(右)一名患有石棉沉着病的患者的轴向高分辨率CT显示胸膜下曲线征,表现为与胸膜和胸膜斑平行的薄实质线性不透明影。

树芽征
树芽征指的是在薄层CT上观察到的实性中心小叶结节伴与之相连的短小分支线条。通常不涉及胸膜下和小叶间隔的间质。这种表现常见于细支气管炎,特别是感染性细支气管炎,但在小动脉病变(例如肿瘤栓塞、滑石或纤维素诱发的肉芽肿病等)中则较为罕见。
(左)一名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轴向高分辨率CT显示下叶和右上叶聚集的实性中心小叶微结节和分支形态的树芽状阴影,与支气管内播散感染一致。树芽状阴影是活动性结核病的常见CT特征。(右)一名患有小扁豆吸入性细支气管炎的患者的轴向高分辨率CT显示双侧中心小叶及树芽状阴影,右上叶更为明显。
(左)一名患有泛细支气管炎的亚洲患者的轴向高分辨率CT显示多发性树芽状阴影、右上叶支气管壁增厚和马赛克衰减。泛细支气管炎通常表现为树芽状阴影。(右)一名纤维素肉芽肿患者的冠状增强CT显示广泛的树芽状阴影。很少见的情况下,如本例所示,树芽征可能继发于小动脉凸起。


Westermark征
Westermark征是指在放射影像上单侧肺透明度增加或在CT上对应阻塞性肺栓塞远端的缺血导致的低密度区。
(左)一位因胸痛和呼吸困难就诊的肺栓塞患者的正位胸片显示右侧胸腔相对于左侧的相对透明度增加,这是由于右肺缺血所致,即所谓的Westermark征。(右)同一患者的冠状增强CT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更清楚地展示了右侧肺缺血,并显示了右肺动脉中的一个大栓塞。Westermark征可能比较微妙,难以在放射影像上检测到。


DailyRadiology
DailyRa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