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按:据胡梯维自述,其《周信芳年谱》初成于1937年夏天。首次在《社会日报》上连载时,署名“信芳述,梯公、翼华笔录”,后屡经增订,由胡单独署名。1943年《麒麟童专刊》发表的《江南伶范——周信芳年谱》,应是较完整的版本。据目前能查证的史实来看,记载的年份或有误差,但事件、人物、地点、顺序基本可靠,多能与文献记载吻合,故没有切实的证据不宜任意变更。又,年谱应按传统习俗记虚岁,称虚岁是对父母尊重的传统,且与《胡谱》及周信芳的自述一致,不致引起理解混乱。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0岁【改为“1903年,清光绪廿九年癸卯,9岁”。】周信芳随父送业师陈长兴去天津途经上海时,受邀参加王鸿寿筹组的满春班,以包银六十元前往汉口、芜湖等地演出,仍以娃娃生配演,剧目有《杀子报》《桑园寄子》《朱砂痣》等。【订按:汉口、芜湖等地演出应在癸卯年初。公历5月28日起,王洪寿(三麻子)已回上海,在新开云仙茶园登台。】周信芳开始以“七灵童”艺名演正戏。随后,王鸿寿又把周信芳带至上海,【订按:此说无依据,应删。王回沪加入孙菊仙的云仙茶园,之后,王“用谋排去菊仙,易名为玉仙”,[2]玉仙茶园于1903年8月7日开张。万年青 1904 年 4 月 1 日方在沪登台,未见有王鸿寿带入上海的记载。《胡谱》记载周信芳“为三麻子邀入上海玉仙茶园”,不宜理解为“又把周信芳带至上海”。】【增列“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0岁”】【增加“4月1日,周信芳来沪”,应邀】加入玉仙茶园,与孙菊仙、林颦卿、李春利等名角同台,第一天打炮戏,以《翠屏山》演大轴,这是周信芳首次在上海露演,曾改艺名为“万年青”。【改为“三麻子为其改艺名‘万年青’,在玉仙茶园仅演三天。头天《翠屏山》,第二日《九更天》,第三天《黄金台》。】周信芳后又加入李春来的班底,在上海一些茶园演出,演配角戏或垫戏,剧目有《蝴蝶梦》《九更天》《胭脂虎》等,再改艺名为“时运奎”。【订按:此说多臆测,应改为:“在玉仙演出三天后,为李春来挖至春仙茶园,4月8日起,以‘京都内城南府初次新到头等名角时运魁’名义登台5天。头天《举鼎观画》,次日《乐毅伐齐》(即《黄金台》),第三天《九更天》,第四天与小响九霄合演《翠屏山》,第五天《文昭关》。之后即”】走苏州、镇江、芜湖各埠。途中寻师访友,向前辈刘双全学《凤鸣关》《定军山》等靠把戏,向潘连奎学《六部大审》《盗宗卷》等道白戏。【增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1岁”】【增加:“开始正式以麒麟童名,上演于南京、上海。”】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1岁【改为“12岁”。】1月6日,周信芳以“麒麟童”艺名在上海春仙茶园演出《打渔杀家》。“麒麟童”艺名首次见诸是日《申报》的演出广告。【订按:“‘麒麟童’艺名首次”见诸上海报端,不能说明系“首次启用”,也不能证明“产自上海”。《胡谱》记载,“十三岁始正式以麒麟童名先后上演于南京、上海。”】周信芳后又去南京演出,【订按:此说无依据,且无可能,应删,留“又”字。】拜南派名角李春来为师。【增加“2月24日起转入李春来与人合开的合记春桂茶园,三天“炮戏”:《朱砂痣》《定军山》《打棍出箱》,演至8月10日结束。”】秋天,周信芳远走烟台、天津,在天津与余叔岩同台。【改为“开始北征。”】《津报》1907年2月18日广告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2岁【改为“13岁”。】【增加“2月18日起周信芳在天津下天仙茶园登台,头天日戏与余叔岩合演《战蒲关》;夜戏,倒第三与蒋双奎合唱《戏迷传》。在下天仙演至3月27日。”】周信芳下半年到北京,【订按:萧长华回忆:“茹莱卿…前来串门,他建言说:‘可有一个好的呀!听说会四十多出戏呢!已经从上海到了天津了,你们赶紧去邀,不可错过机会!’管事人当即核计,就在当年开春从天津把这个人邀到了北京。这人就是五十四年前的‘麒麟童’。”[3]萧长华的回忆与周在下天仙茶园的结束日期吻合,应照改。】为进一步深造,加入喜连成科班,与梅兰芳、林树森、贯大元等一同搭班学艺,老师有叶春善、萧长华等。他一边学戏,一边与科班同学共同在广和楼演出,【按:周信芳《悼念梅兰芳》说:“……我初次到北京的时候。那时,我们都是十三岁,一起在喜连成科班搭班唱戏。”萧长华《重聚话今昔》说:“在北京的时候,信芳同志虽然年轻,可从不贪玩,每天除了演出、排戏、吃饭之外,总是以书为伴,手不释卷。”没有任何学艺、学戏的事实记载,更不能说“加入喜连成科班”,叶春善、萧长华是周信芳、梅兰芳、林树森、贯大元等的老师。[4]】其三天打炮戏为《翠屏山》《定军山》《戏迷传》,一炮而红。周信芳包银月计四百五十元。与梅兰芳合作演出《九更天》《战蒲关》。与萧长华合演《钓金龟》时,周反串老旦,萧配演张义。(后略)
[1]沈鸿鑫编订《周信芳年谱》,周庆福主编《周信芳画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版,第546页。
[2]天《路三宝传》,《戏杂志·京剧》第4期第23页,上海交通印刷所1922年9月版。
[3]萧长华述、钮骠记《萧长华戏曲谈丛》,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17—118页。
近期公众号推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