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俊为:节奏快慢不是审美标准——戏曲流行观念质疑之一

文摘   2024-09-09 10:59   上海  


按:早起刷到梨园戏名家曾静萍的一段小视频,讲得很有道理。点赞转发的同时,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篇旧文,翻出来蹭下热度。“质疑”后来倒是写了四五篇,搬去广播大厦以后,增开了新栏目,一忙,码字的兴趣就淡了。

“京剧节奏缓慢”是八十年代初逐渐流行开来的观念。近来,由于“京剧走向青年”活动的高涨,它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如果这只是一些对艺术规律不太了解的人的个人感受,似乎也不必深究;但是十多年来,戏曲界的一些专业评论者也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和例证来推波助澜,使之成了一种世俗偏见,这就值得讨论了。

节奏的快慢是一个艺术技巧问题,不是审美标准。快的不一定就好,慢的不一定就不好。只有结合具体的作品,才能判断节奏处理是否恰当。笔者手头有一份著名艺术家裘盛戎“泡汤”的实况录音。一折《探皇陵》不到十分钟就唱完了,唱词减了四分之一,唱腔是简之又简。快倒是快了,但恐怕哪个时代的观众都不会欣赏这样的快节奏。另一方面,艺术节奏的快慢与所谓的“社会变革”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八十年代以后,京剧的唱,普遍的都比过去的唱法来得慢。今天的观众需要强刺激,因而当代演员几乎都喜欢用撤尺寸、停顿等各种节奏技巧来刺激观众,博取掌声。而且,往往是一撤一大块,有的几乎是每一句都做尺寸。同样的唱段,今天的唱法能比过去慢上一倍。我很反对这种做作、卖弄的唱法,但是,它却从反面说明了所谓“时代的新需求”也并不是“唯快主义”的,现代的、通俗的审美趣味也有要用“慢”技巧的时候。因此,笼统的用节奏慢来批评一个剧种,乃至整个传统戏曲艺术,不客气的说,那是缺乏起码的艺术常识。
杨小楼《长坂坡》朱家溍摄

有的文章认为“京剧传统的一大弊端,便是剧本结构松散”。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看,京剧的不少剧本可能是有松散的毛病。但是,京剧是一种舞台艺术,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戏剧。京剧批评就不能是简单的文学批评。因为,同样的剧本,不同的演员能演出不同的快慢节奏。就说《长坂坡》“曹八将”的“起霸”,多年来它一直是“节奏慢论”的攻击对象。厉慧良先生对此作了大幅度的简化。奚中路最近的演出也接受了这一改动。事前征求贺永华老师的意见。贺老的意见是,首先同意这样改,但是又说:“如果是我来张郃,我就要起霸”。为什么?因为,现在演“曹八将”的大都是“扫边”角色,“起霸”没有“玩意儿”,观众看了才会感到拖沓,只能简掉;而当年杨小楼演《长坂坡》,来“曹八将”的是许德义、范宝亭等,用贺老师的话说,“他们出来一站就值八百吊”。不仅观众要看,内行也要看。现在的所谓“删繁就简”虽然加快了速度,但决不是“根据剧情剧理”,而是因为表演艺术退化,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按剧情来说,“曹八将”出场连名都不报,成了龙套代表的小兵小卒。那么赵云跟一批无名小卒大战一场,也就显不出什么英勇来了。所以,无论从内容,还是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衡量,这种“节奏的加快”,很难说是审美价值的提高。相反,倒是艺术衰落的征象。

厉慧良《长坂坡》(图片来自网络)

表演艺术是活的艺术。演员的节奏处理是否恰当,也应当结合整台戏进行评价,而不能孤立、静止的说是道非。像“四杰村戏话”里《“统帅”的对外与对内》一文,举杨小楼、厉慧良两张剧照说明不同时代对节奏有不同要求的道理,就明显是牵强附会。对杨、厉两代艺术家在《长坂坡》中的“假寐”造像有所偏爱,此乃作者的个人好恶,本无可厚非。但作者竟对杨小楼一张静止的照片作出“那么拖沓”的评语,就有点“不像官话”。照片上怎么能看得出是紧凑、还是拖沓!别说是看过杨小楼《长坂坡》演出的专家、观众还不乏人在,就连我这样见少识寡的后生晚辈也无法信服。如果这是指杨小楼的表演没有表现出所谓“高度警惕的内心节奏”的话,那恐怕也是作者对戏、对史料不求甚解的缘故。“警惕”不一定要在睡觉时挤眉弄眼才能表现。第一,梅兰芳的介绍说得很清楚,杨小楼在睡前有两番表示巡视的“望门”身段,这就是警惕。第二,杨小楼的这个倚马枕戈的造型本身也是“警觉”的意思。厉慧良不过是在这个基本构思和创意之下,根据自己的身材、见解略有变化(杨高厉矮,所以杨坐而厉站)。第三,“当阳歇马”本身就是因为与追兵拉开了相当的距离,且有张飞断后。如果赵云在睡觉时都那么紧张兮兮,那就不是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大将,而成了偷鸡摸狗的小毛贼。所以,梅先生对杨的造像才有“威武持重”的评语。第四,赵云假寐这一段,台上主要是刘备的戏——“叹五更”。我见到的戏单,当年为杨小楼演刘备的先有贾洪林、后有高庆奎,都是有实力的好角。如果在老生唱【原板】的时候,武生却在一边“惊心动魄”的做戏,纵然“强烈”,戏班说话,那叫“开搅”!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杨、厉两人的照片有什么时代差异,而是文章的见识与杨小楼的表演有很大的距离。多年来,正是许多不太准确的专业评论加深了社会对传统艺术的误解。这倒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原载《文汇报》1996年8月2日第12版,略有删节)

近期公众号推文回顾:

绝版赏析
唱片元音·京剧大戏考·旧文剪报·正经八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