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 一首废话连篇的歌曲也能成为旷世经典

文化   音乐   2023-04-02 20:14   泰国  
这次我们来聊聊“皇后”(Queen)乐队的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很多人都是通过“皇后”乐队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知道这首歌的,在几年前这首歌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很深,不知你们现在是否被抖音上的弱智声音清零。趁着大家还残存一些记忆,咱们聊聊这首歌。


“皇后”乐队

《波西米亚狂想曲》出自皇后乐队1975年的专辑《歌剧院一夜》(A Night at the Opera)。我当年听这张专辑时,没觉得这首歌有多好,倒是抒情歌曲《你是我最好的朋友》(You're My Best Friend)、《我生命中的挚爱》(Love of My Life)和布莱恩·梅(Brian May)主唱的民歌风格的歌曲《’39》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我后来对《波西米亚狂想曲》印象的加深完全是因为经常看到媒体列出的各种经典歌曲100最伟大的歌曲200”、“听众最喜欢的歌曲”之类的歌单,每次都会有《波西米亚狂想曲》,而且排名都很靠前。看完名单我都会找出来听一遍,一来二去,觉得这首歌太牛了……人被洗脑不就是这样吗。当然,这首歌本身写得并不赖,不过跟我第一次听齐柏林飞艇的《通向天堂的阶梯》、老鹰的《加州酒店》或林纳德·斯金纳德Lynyrd Skynyrd)的《自由鸟》(Free Bird)、唐·麦克莱恩(Don McLean)的《美国派》(American Pie)的一见倾情不同,《波西米亚狂想曲》让我预热好长时间。
时间没有阻止《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为经典。尤其是,这首歌是“皇后”乐队真正起飞的标志。


青年弗雷迪·墨丘里

话说上世纪1970年左右,“皇后”乐队成立,在1973-1974年间,他们发行了三张专辑,其中歌曲《皇后杀手》(Killer Queen)还进入排行榜第二名,看上去他们开局不错。但由于乐队在管理和唱片合同方面出现一些麻烦,他们更换了经理人,聘请当时摇滚歌星埃尔顿·约翰的经理人约翰·里德来管理乐队。里德告诉他们,好好做音乐,别想别的。后来吉他手布莱恩·梅回忆说:“我们必须制作一张能够拯救自己的专辑。”于是有了《歌剧院一夜》。在这之后,“皇后”乐队的热门歌曲接二连三,让他们的热度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但进入80年代后发行的几张专辑反响平平,但一场援非义演让“皇后”又短暂地回到公众视野,随后他们又陷入低潮期,直到主唱弗雷迪·墨丘里(Freddie Mercury)去世,“皇后”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波西米亚狂想曲》又连续五周成为排行榜冠军。随后上映的电影《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因为用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歌再次走红。2018年,一部关于皇后乐队的电影上映,《波西米亚狂想曲》掀起了最大的波澜,成为流媒体上播放量最高的歌曲,在Spotify上高达20亿次,MVYoutube上观看超过15亿次,这其中中国网民的点击怎么也得有十次八次吧。“皇后”乐队的每次起伏,都跟这首歌有关。
《波西米亚狂想曲》MV
温布利现场(左)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右)对照
一首歌一旦走红,人们就会开始关注歌曲的内涵,不然人们很难接受它走红的事实。当含义丰富了,才会觉得它配得上这个名声。更何况《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首如此怪诞的歌曲呢,可挖掘的内涵一定有很多。
实际上,最初为了推广《歌剧院一夜》,唱片公司计划首推的单曲是《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根本没考虑《波西米亚狂想曲》,理由也很简单,太长太怪,不适合在电台播放,但是乐队想把这首歌当成单曲发行。为了说服乐队,经理人里德把这首歌放给埃尔顿·约翰听。他听完后说:“当成单曲发行,你们他妈疯了吗?”
乐队无法说服唱片公司,便采取迂回策略,墨丘里偷偷找到英国Capital电台主持人肯尼·埃弗里特(Kenny Everett),给了他一盘完整专辑磁带,然后叮嘱他:你可千万不能播放《波西米亚狂想曲》啊,记住,千万不能播放,明白吗?埃弗里特心领神会,挤了挤眼睛:好的,我保证不放这首歌。
在一个周末的两天内,埃弗里特在节目中反复播放了14遍《波西米亚狂想曲》,观众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首歌。唱片公司不得不改变之前的营销策略,把《波西米亚狂想曲》当作单曲发行。这首六分钟时长的歌曲并没有成为电台播放的障碍。很快,《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为英国排行榜冠军,并且在冠军位置上停留了九周。
有趣的是,把《波西米亚狂想曲》从冠军位置上拉下来的恰恰是“阿巴”(ABBA)乐队的《妈妈咪呀》(Mamma Mia),这是否在回应《波西米亚狂想曲》中那句“妈妈咪呀让我走”(Oh mama mia, mama mia, mama mia, let me go)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录音过程,其中最复杂的是中间“歌剧”部分,在当时最先进的24轨模拟录音设备上,仅和声部分就录了180次,录到最后磁带都快透明了。这种复杂的录音也导致乐队后来在现场演出时无法完整演唱《波西米亚狂想曲》,“歌剧”部分只能靠放录音来过渡。
《波西米亚狂想曲》由三部分——实际是三首歌组成,开始的民歌风格的叙事、中间的吉他独奏引入到歌剧咏叹调,然后是硬摇滚,最后收尾回到开头的民歌。说它是一首古怪的歌曲一点不过。但皇后乐队几乎用完美的方式把三首风格毫不相干的歌曲串成一首狂想曲
唱片发行后,媒体对《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评价多持有一种审慎态度,因为不知道这首歌在搞什么名堂。《新音乐快报》的皮特·厄斯金撰文指出:看看它是否会在广播中被完整地播放,这会很有趣。它的表现非常好,但更多的是在制作方面,而不是其他方面……他们听起来非常自负。《旋律制作者》的艾伦·琼斯认为这首歌不过是听上去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协调的音乐风格拼凑……我完全不知道这首歌的意义,尽管我必须承认它非常迷人。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大热门歌曲,尽管它很长。
别说媒体对这首歌的反应如此暧昧,就连制作人罗伊·托马斯·贝克(Roy Thomas Baker)在制作过程中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墨丘里在瞎胡闹。“《波西米亚狂想曲》非常疯狂,但我们享受其中的每一分钟。这基本上是一个笑话,但却是一个成功的笑话。”可能在贝克看来,墨丘里把歌剧理解得有点太那个了——他甚至不知道歌剧是什么。但这首歌竟然做出来了,并且成功了。

塑像(位于瑞士日内瓦湖畔的蒙特勒)
对《波西米亚狂想曲》充满溢美之词的评论大概要等到这首歌红紫之后了,比如英国音乐学家希拉·怀特利 (Sheila Whiteley)这样写道:“《波西米亚狂想曲》强烈地借鉴了当代摇滚意识形态,波西米亚艺术家世界的个人主义,狂想曲肯定了艺术摇滚的浪漫理想。”这首结构古怪、根本不具备商业成功要素的热门歌曲倒是配得上一些大而空的云山雾罩式评论。《波西米亚狂想曲》每一次重新走红,评论家们都要对它解读一遍。由于它走红的时间跨度太大,后来的评论家不能重复前人的观点,必须得写出点新意,这样,各种不靠谱的解读应运而生,把这首歌说得神乎其神——不这样解读能叫评论家吗。
一旦一首歌被更多人关注并流行,就会诱发人们的“意义癖”,就像我们中学学语文,一篇课文总有中心思想,一句话总有其深刻内涵。多数时候都是胡扯。一首歌文字上包含的信息极其有限,即使它能引申到歌曲之外的社会现实、文学经典、政治经济、风俗地理……那它又能引申出多少东西呢。评论家有时候仅仅是为了寻求字面上的漂亮,证明自己博学多识,常常把简单的叙述复杂化。比如“齐柏林飞艇的”的《通向天堂的阶梯》,它只是一个三段式递进的叙事曲,讲的无非是人生的一些感悟,但人们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不可能会写出这么浅显的作品,里面一定机复杂。再比如唐·麦克莱恩的《美国派》,这首歌已经被解读了半个世纪了——也没搞清楚它到底在讲什么。由于这首歌时隐时现地提到了过去很多事件,但又语焉不详,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考据癖们乐此不疲,麦克莱恩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尼斯湖水怪。而且他本人从来没有公开对《美国派》解释过一个字,我猜他怕大家失望吧。
推荐一套书:《摇滚:一部历史


扫码买书

那么,《波西米亚狂想曲》到底写的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如果从歌词里的信息来看,它不过是讲一个浮士德式的与魔鬼交易的故事。在第一部分民歌风格的叙事曲里,大概把故事交代明白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跟魔鬼做了交易,杀了人,并告诉了他妈妈,他有点后悔,但一切都晚了……据说这个故事受到了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启发。但不管受什么启发,这个故事没什么新鲜的。几年后,英国治疗The Cure)乐队写了一首《杀死一个阿拉伯人》(Killing an Arab),也是根据加缪的这个小说创作的。
而中间的歌剧部分,就有点胡言乱语了,这就是制作人在录制这首歌的时候总是笑场的原因。这是歌剧吗?显然不是,但却是这首歌最热闹的一部分。墨丘里喜欢歌剧是不争的事实,他一定会从歌剧中汲取营养,用到摇滚乐中。实际上这部分只是用到了歌剧中一些简单的形式,由一堆毫无意义的词汇组成。对不懂意大利语的听众来说,这段听上去真的很像歌剧。至于“Scaramouche、GallileoFigaroMagnifico”这类词汇,也挺蒙人,后来墨丘里跟朋友说,用这些词只是为了押韵。如果我跟你说“空巴瓦,苦纽西瓦,土优塔,纳瓦思密达”,你是不是觉得我日语说得很好呢?
到了重金属这部分,基本上是第一部分故事的延续,宣告这个杀人男孩最终的结局。
这就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全部。
《波西米亚狂想曲》红了之后,经常有记者问墨丘里,这首歌到底写的啥?不管是墨丘里还是乐队其他成员回答都含糊其辞。比如墨丘里说这是写关于关系的。于是人们开始运用想象力,把墨丘里没说的话都编出来,可能这首歌写他性取向导致的一些麻烦。布莱恩·梅说:“我认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到底写的什么)。”后来,乐队再接受采访时,干脆说“其实就是一些胡言乱语”应付了之。这让想深刻挖掘歌曲内涵的人很失望。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有一点很明确:不需要通过明确的来源来验证它的意义。
但是乐评人心有不甘,老觉得这首歌有隐含的重大意义。比如,有个叫汤姆·瑟维斯(Tom Service)的乐评人2009年在《卫报》上写过一篇乐评:“《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先例是19世纪古典主义的狂想曲传统,类似于舒曼或肖邦的钢琴作品或施特劳斯和李斯特的交响诗,它们就像在1975年的流行音乐中的激进摇滚一样。这是因为这首歌展现了只有少数真正的音乐大师才能掌握的音乐技巧:它让人有种风格多样的错觉——从前奏到叙事曲,到歌剧式的夸张,到硬摇滚,到反思的尾声——都统一成一个叙述,这种戏剧化在某种程度是有道理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样性统一的例子,只有高尚的音乐评论家在贝多芬的交响乐或莫扎特的歌剧中才能听到这种多样又统一的经典例子。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意义:一首微型歌剧狂想曲交响诗。”
有个叫罗伯特·格林伯格的作曲家看了这段文字后写道:“这就是所谓的‘摇滚评论家’所面临的智力陷阱:当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评论家必须写那些往往是艺术水平只比青少年车库乐队高一档的半文盲摇滚乐手所创作的作品时,就会发生这种车祸。这不是精英主义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解读音乐的问题……最后,所有关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高谈阔论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一些实际上没有什么艺术内涵的东西中寻找高级艺术内涵时,是多么容易被耍弄。”
格林伯格这段话让我有一种在菜园子除草时能听到大本钟敲响时的共鸣。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波西米亚狂想曲》,它确实很好听。现在很多美国学校音乐课会专门有一节课讲《为什么<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么动听?》
正如《波西米亚狂想曲》开头唱的那样:“这是现实呢还是幻觉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遍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摇滚乐队Rockin Mob演唱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皇后”乐队新款T恤预售
预售时间:4月1日-4月9日

新款“七龙珠+低俗小说”

www.teeer.cn

T





 最新文章